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与临床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效力 陈卫国 樊长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3-566,共4页
关键词 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LICHTENSTEIN 肿瘤样病变 临床 影像 单腔骨囊肿 ABC 基础病变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分级与诊断意义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恭良 刘佳宾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第3期30-32,9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疾病诊断中的分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疑诊为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身磁共振扩散成像(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疾病诊断中的分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疑诊为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身磁共振扩散成像(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imaging,WB-DWI)与同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方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级与临床意义。结果在TNM分级诊断方面,WBDWI(N_X级占比3.64%、N_0级占比10.91%、N_1级占比32.73%、N_2级占比38.18%、N_(3a)级占比9.09%、N_(3b)级占比5.45%)、PET/CT(N_X级1.82%、N_0级9.09%、N_1级29.09%、N_2级41.82%、N_(3a)级10.91%、N_(3b)级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PET/CT均有一定误诊情况,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分别为92.16%、96.08%)、Youden指数(分别为66.16%、70.08%)、总符合率(分别为90.90%、94.55%)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75.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和PET/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PET/CT检测费用较高,有一定辐射性,而WB-DWI费用较为低廉,辐射较小,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分级 胃癌淋巴结转移 诊断意义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在肺良性结节与肺癌中的诊断效果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恭良 刘佳宾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于肺良性结节和肺癌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接诊的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良性结节患者47例(肺良性结节组)和肺癌患者45例(肺癌组),通过对...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于肺良性结节和肺癌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接诊的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良性结节患者47例(肺良性结节组)和肺癌患者45例(肺癌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诊断,分析两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结果肺良性结节组疾病检出准确率(91.48%)和肺癌组检出准确率(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良性结节组毛刺征(长毛刺81.36%、短毛刺18.60%)、阻塞性炎性反应(无81.36%、三角状11.63%、小片状6.98%)、晕圈征(有67.44%、无32.56%)、胸膜凹陷征(良性72.09%、恶性27.91%)和肺癌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直径[分别为(2.31±0.17)cm、(2.46±0.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在肺良性结节和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检测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适于肺部结节和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良性结节 肺癌
下载PDF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探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泽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0期1572-1574,共3页
目的:探究与比较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的11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别采用X线、CT与MRI进行检查,将三种检查方法的强直性脊柱炎分级与骶髂关... 目的:探究与比较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的11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别采用X线、CT与MRI进行检查,将三种检查方法的强直性脊柱炎分级与骶髂关节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MRI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分级Ⅰ级与Ⅱ级的诊断率高于X线,MRI则高于CT;MRI对于关节面侵袭、骨质囊变、骨松质硬化及软骨肿胀的诊断率高于CT及X线,CT对关节面侵袭、骨质囊变及骨松质硬化的诊断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优于CT及X线,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下载PDF
CT与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泽健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3期105-107,共3页
目的比较CT与MRI检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临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共计102例.全部患者均分别采用CT与MRI检查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将两种检查技术的临床诊断结果与患者手... 目的比较CT与MRI检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临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共计102例.全部患者均分别采用CT与MRI检查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将两种检查技术的临床诊断结果与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符合,对两种技术的临床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①采用MRI检查技术检出结果的符合率为95.10%,显著高于采用CT检查技术的符合率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365,P=0.0004);②采用MRI检查,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和硬膜囊受压的检出病例数分别为42例、49例和64例,显著多于CT技术检出的13例、16例和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91,P=0.000;x^2=47.868,P=0.000;x^2=29.539,P=0.000);采用CT检查,钙化和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病例数分别为54例和61例,显著多于MRI技术检出的20例和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45,P=0.000;x^2=64.494,P=0.000).结论 CT与MRI检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过程中均能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效果,MRI的整体效果更好,在具体实际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病情科学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