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起域外:琼越兄弟公信仰缘起新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平兆龙 王元林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140-152,158,共14页
东南亚与海南广泛流行的兄弟公信仰,是琼侨所奉祀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历史上琼越两地经贸往来频密、人民互帮互助。尤其是19世纪以来,越南琼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两地民间联系更为紧密,兄弟公信仰即缘起于该时期。1851年,冤杀琼侨事件... 东南亚与海南广泛流行的兄弟公信仰,是琼侨所奉祀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历史上琼越两地经贸往来频密、人民互帮互助。尤其是19世纪以来,越南琼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两地民间联系更为紧密,兄弟公信仰即缘起于该时期。1851年,冤杀琼侨事件发生后,阮廷进行了及时处理,但次年京畿地区发生的大旱令嗣德帝认为与此事相关,并命官祭祀。1913年,维新帝更将其敕封为“中兴灵扶之神”。阮朝两任皇帝先后进行祭祀和敕封,奠定了越南因素在兄弟公成神之路上的基础,此后的传说中都不乏越南官方的影子。对比各国关于兄弟公信仰的各种传说,可以看出这些传说大多受到越南故事的影响。兄弟公信仰被认为不仅可以保护渔民、商人在海上行船时的安全,还可以慰藉在外的琼籍华侨华人,是海外海南人群体联系的纽带与精神支柱,对于团结、整合域外琼籍群体作用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公信仰 越南 海南 华侨华人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音乐社团传播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巨富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7,F0002,共14页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受新思想、新思潮影响,全国主要大城市纷纷创立新式音乐社团,其中以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表现最为显著。通过检视上海创立的类型多样的音乐社团及音乐传播活动,结合历史音乐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概...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受新思想、新思潮影响,全国主要大城市纷纷创立新式音乐社团,其中以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表现最为显著。通过检视上海创立的类型多样的音乐社团及音乐传播活动,结合历史音乐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概括出三种主要音乐传播模式:人际互动传播模式、场景传播模式和媒介传播模式。上海音乐社团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共同促进了近代上海音乐的大众化和普及度,也促进了音乐的现代化,以及近代上海音乐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音乐社团 传播音乐 传播模式
原文传递
跨区域联动:抗战前夕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夏巨富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84,共9页
抗战前夕,随着粤汉铁路通车、南北统一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粤湘鄂赣政府经济部门联合发起组织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具体由四省商人团体分别向各省征集特产,汇聚一堂,先后在粤、湘和鄂布展,以振兴国货和经济互助为宗旨,开展各类特... 抗战前夕,随着粤汉铁路通车、南北统一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粤湘鄂赣政府经济部门联合发起组织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具体由四省商人团体分别向各省征集特产,汇聚一堂,先后在粤、湘和鄂布展,以振兴国货和经济互助为宗旨,开展各类特产展销活动,后因抗战爆发江西展览被迫中断。实际上以政府为主导和商人团体为辅助联合举办的四省特展会,组织形式新颖,征收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通过展览会促进了各省观摩比较,提高了国货辨识与推销,基本上取得了预期成效。虽然其实施过程存在不足,诸如筹备期短、经费有限、规模较小、展品保管不当等,但四省特展会仍是跨省官商合力推行跨区域性国货促销的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 抗战前夕 商人团体
原文传递
清代肉桂产地变迁与国内外贸易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丹丹 王元林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2,共9页
清代肉桂作为岭南道地药材与珍贵香料,因其经济价值高和市场需求广,肉桂国内外贸易趋于兴盛。依托珠江与长江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肉桂内销于广州、北海、厦门、上海等沿海开埠港口与中西部内陆偏远地区。随着新兴航线开辟与来华商船增多... 清代肉桂作为岭南道地药材与珍贵香料,因其经济价值高和市场需求广,肉桂国内外贸易趋于兴盛。依托珠江与长江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肉桂内销于广州、北海、厦门、上海等沿海开埠港口与中西部内陆偏远地区。随着新兴航线开辟与来华商船增多,肉桂远销至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等国家与地区。受消费方式、供求关系、口岸开放及安南、锡兰肉桂市场影响,肉桂出口国家结构、贸易方式与性质发生极大变化。清代肉桂垄断贸易与政府反垄断措施,亦反映了其“便民怀远”的贸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肉桂 广州口岸 国内外贸易 垄断
原文传递
明代提学官迁入来源考析
5
作者 郭文安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4,共9页
明代两直隶提学官几乎都由各类御史迁转而来,来源较为单一。十三省提学官的来源则颇为复杂,包括六部属官、翰林院史官、科道官、布按两司正官、地方官等,基本涵盖了京官、外官两大官僚体系中主要的行政和监察官员,呈现出来源广泛的特征... 明代两直隶提学官几乎都由各类御史迁转而来,来源较为单一。十三省提学官的来源则颇为复杂,包括六部属官、翰林院史官、科道官、布按两司正官、地方官等,基本涵盖了京官、外官两大官僚体系中主要的行政和监察官员,呈现出来源广泛的特征。针对提学官的职掌特点,明廷在六部中重点选授与之业务相通的礼部属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官铨选活动中较为合理的一面。总的来看,明廷对提学官的选授基本遵循了一般的文官迁转路线。提学官一般化的迁转模式,与其广受推崇的"儒宗"地位并不相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群体的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提学官 迁入来源 文官铨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