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隔离与城市居民遭受犯罪侵害的相关性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古杰 周素红 宋广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52-1760,共9页
已有文献对社会隔离和犯罪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主要聚焦于种族或族群之间的社会隔离,对个体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1148份在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居住3 a以上居民的问卷为数据基础,构建了社会联系、邻里联... 已有文献对社会隔离和犯罪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主要聚焦于种族或族群之间的社会隔离,对个体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1148份在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居住3 a以上居民的问卷为数据基础,构建了社会联系、邻里联系、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相结合的社会隔离指标体系,在控制个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隔离与暴力侵害、入室盗窃、社区内扒窃和社区外扒窃四大犯罪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整体上,社会隔离与居民遭受犯罪侵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部分指标和特定犯罪类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其中,1)与暴力侵害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仅有意见建议(负相关);2)与入室盗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社区情感(正相关)和社区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3)与社区内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邻里是否相互串门(正相关)、邻里是否相互借东西(负相关)和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正相关);4)与社区外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是否失业(负相关)、邻里关系和谐程度(正相关)、意见建议(负相关)和居民对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总的来看,不同衡量维度的社会隔离与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居民对犯罪的警惕程度有关,从而导致其对居民遭受犯罪侵害概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受侵害类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隔离 受害者 扒窃 入室盗窃 暴力侵害 社会网络关系 个体情感 广州
下载PDF
广州市不同类型犯罪受害经历与犯罪恐惧感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古杰 宋广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0-698,共9页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568份调查问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犯罪受害经历的被访者犯罪恐惧感高于无犯罪受害经历的被访者;在选取的12项犯罪经历相关指标中,有5项指标与犯罪恐惧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选取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568份调查问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犯罪受害经历的被访者犯罪恐惧感高于无犯罪受害经历的被访者;在选取的12项犯罪经历相关指标中,有5项指标与犯罪恐惧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按照比值比从大到小分别为自身经历的扒窃和入室盗窃、亲朋好友在公交地铁和其它公共场所犯罪受害、社区内发生的扒窃见闻,其余7项指标不显著;个体属性方面,仅教育水平与犯罪恐惧感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和家庭收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不同社区类型对被访者犯罪恐惧感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恐惧感 受害模型 不同类型犯罪 社区类型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分析及其在抗疫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龙冬平 陈再齐 +1 位作者 徐铭恩 刘丹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4-707,共14页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其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全社会亟需以...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和建设者,其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全社会亟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国际战疫共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基于地缘政治学与共同体的视角,笔者从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时代价值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解析;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国内抗疫实践、中国抗疫方案、西方抗疫实践方面,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抗疫中的应用,并论证其在传播与实践中的双重价值及困境问题;最后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后疫情时代治理与担当,提出世界各国应当在诸如促进全球合作、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防止全球衰退、消除疫情次生衍生灾害、变革全球治理以及重构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缘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治理
下载PDF
城市社会安全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柳林 谭敏 +2 位作者 龙冬平 昌佳雨 刘凯 《中国名城》 2021年第7期34-40,共7页
斗殴是典型的城市社会安全事件,利用深圳市120接诊数据,分析斗殴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兴趣点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构建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索社区环境对斗殴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1)深圳市斗殴事件存在明显的... 斗殴是典型的城市社会安全事件,利用深圳市120接诊数据,分析斗殴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兴趣点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构建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索社区环境对斗殴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1)深圳市斗殴事件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其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三类区域,即商业购物区、城中村片区和中央商务区;(2)餐馆、青年旅舍、超市、地铁站/公交站、夜间灯光强度以及外来人口比是形成斗殴事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餐馆、青年旅舍、超市、夜间灯光强度以及外来人口比对斗殴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地铁站/公交站却存在显著的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平安城市建设中的警力部署和救护车调度提供参考,并对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0接诊数据 斗殴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社区环境
下载PDF
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犯罪地理创新研究框架 被引量:2
5
作者 柳林 吴林琳 +2 位作者 宋广文 周素红 关美宝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48-1764,共17页
犯罪地理研究与时空行为领域的研究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都强调时空间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犯罪行为是人类特殊行为的一种,相关实证前沿已开始重视不同犯罪相关主体(犯罪者、潜在受害者、警察等)时空行为规律的挖掘、日常活动... 犯罪地理研究与时空行为领域的研究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都强调时空间环境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犯罪行为是人类特殊行为的一种,相关实证前沿已开始重视不同犯罪相关主体(犯罪者、潜在受害者、警察等)时空行为规律的挖掘、日常活动的动态衡量及不同主体行为的交互等方面对犯罪发生的影响;时空行为研究中的活动空间、环境暴露、群体分异、活动交互等维度的成果可拓展至犯罪地理研究。近年来,两大领域的前沿成果不断涌现,但目前仍缺乏从时空行为视角对犯罪地理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两者的融合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在梳理犯罪地理中时空行为的理论基础和评述犯罪者、潜在受害者、警察时空活动对犯罪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基础上,基于犯罪地理和时空行为领域的交叉维度构建犯罪时空行为创新研究的框架,尝试推进该交叉领域在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行为 犯罪地理 犯罪者 潜在受害者 警察 创新框架
原文传递
不同街景影像微环境提取方法对街面财产犯罪解释的差异分析
6
作者 柳林 谢华芳 岳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32-1447,共16页
作为城市的骨架,街道网络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犯罪事件的分布。因此,街道微环境是研究街面犯罪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已有研究中基于街景影像的街道微环境度量,多采用语义分割单一技术提取各... 作为城市的骨架,街道网络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犯罪事件的分布。因此,街道微环境是研究街面犯罪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已有研究中基于街景影像的街道微环境度量,多采用语义分割单一技术提取各类环境要素在影像中的像素占比,但该方法不适宜提取行人等离散要素。近期有学者结合使用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2种技术来提取影像中复杂的环境要素,但2种方法提取的微环境要素对街面犯罪的解释还未有比较研究。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将百度街景影像作为街道层级建成环境数据,采用上述2种做法分别提取并获得街道微观环境特征变量:第1种做法仅使用语义分割技术将所有要素以像素比例度量;第2种做法用语义分割技术将人行道、建筑、墙面、栅栏、树木和草地以像素比例度量,而用目标检测技术将街面行人和路灯以个数度量。在控制了土地利用混合度、集中劣势、街道长度和密度、犯罪吸引器和发生器后,构建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以分析街道微环境特征与街面财产犯罪(如街面盗窃、扒窃)间的关系。模型中分别加入通过两种方式提取的街道微环境特征变量,并比较其对街面财产犯罪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与采用语义分割单一技术提取的街道微环境特征相比,加入了结合使用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两种技术提取的街道微环境特征之后,模型表现更好,对街面财产犯罪的解释力提升了7%;尤其是对于街面行人而言,采用目标检测方法对街面行人进行计数,比采用语义分割方法提取行人的像素占比更能有效反映路段上的行人规模,其与街面财产犯罪的关联性更强,其回归系数从0.09提升到0.32,其回归系数绝对值排序从第十位提升至第三位;(2)基于街景影像提取的街道微环境特征能有效解释街面财产犯罪的发生,其中作案目标、活动支持2个维度的街道微环境特征对街面财产犯罪都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地说,街面行人规模与街面财产犯罪,如街面盗窃、扒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人行道、建筑、树木、草坪在影像中的平均像素占比和绿视率等均与街面财产犯罪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犯罪地理和环境犯罪学文献做了有益的补充,尤其在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面财产犯罪 街道微环境 街景影像 街面盗窃 扒窃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 语义分割 目标检测
原文传递
不同收入群体的城市安全感地图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7
作者 廖伊彤 周素红 肖露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7-1483,共17页
随着人们需求从物质向精神层次的提升,城市安全感的营造对社会的健全发展日益重要。同时,作为环境感知的一种,安全感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城市规划中尊重并满足不同群体的感知需求。以往相关研究大... 随着人们需求从物质向精神层次的提升,城市安全感的营造对社会的健全发展日益重要。同时,作为环境感知的一种,安全感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城市规划中尊重并满足不同群体的感知需求。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居住社区的安全感问题,针对居住区以外安全感知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同时缺乏环境影响的群体差异视角。因此,本文基于在广州市采集的114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获取被调查者对中心城区最担心被偷及被抢(缺乏安全感)的地区,分别按高、中、低3个收入群体汇聚形成安全感地图,并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建成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环境失序3个维度讨论环境因素对不同收入群体安全感地图格局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①火车站、客运站等对外交通设施所在地,广佛城市交界地带以及老城区商圈在3个群体的感知中均为高风险区;②3个收入群体对中心城区的安全感知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低收入群体的感知空间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差异较显著;③对3个群体的安全感均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为重要交通设施分布、蓝色空间、土地利用多样性与道路交叉口密度;④环境密度要素如娱乐设施、商务楼宇的密度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全感更有影响,环境设计要素如天空开敞度、绿色空间占比对中、高收入群体的安全感更有影响,社会经济水平以及警务设施、活动人流不稳定性等环境失序要素的影响效果则存在较高的群体差异性。本文可为城市安全环境营造、安全意象建立、城市人本化和精细化规划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安全感地图 不同收入群体 环境影响 广州市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子分析
8
作者 马艳磊 朱欣焰 +2 位作者 岳瀚 郑业晴 高飞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3年第3期126-131,共6页
为分析影响交通事故的主要道路影响因子,选取道路结构、道路附属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16个解释变量,考虑交通事故分布的过度分散性、零膨胀性及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滞后-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并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 为分析影响交通事故的主要道路影响因子,选取道路结构、道路附属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16个解释变量,考虑交通事故分布的过度分散性、零膨胀性及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滞后-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并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模型残差的空间依赖性检验等指标将其与常用的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OLS)等回归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所提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车道数、道路宽度、平均车速等因子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影响因子 空间滞后-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住房情况与不同类型犯罪受害经历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
9
作者 古杰 王丽芳 宋广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14-2422,共9页
以“家”为中心的安全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界提出了脆弱性模型、受害模型和破窗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分析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但已有研究鲜有综合分析住房情况和不同类型犯罪受害经历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为此,... 以“家”为中心的安全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界提出了脆弱性模型、受害模型和破窗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分析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但已有研究鲜有综合分析住房情况和不同类型犯罪受害经历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为此,论文选取了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568份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居民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属性、社区社会环境、住房情况和犯罪受害经历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性影响。在个体属性的指标中,性别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性影响,女性居民的居住安全感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年龄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正向影响,居住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显著提升。在社区社会环境和住房情况的指标中,物理环境失序和社会环境失序对居住安全感水平具有消极影响;正式社会控制和拥有房屋产权对居住安全感具有积极影响,而非正式社会控制和集体效能的影响不显著。直接犯罪受害经历和间接受害经历均对居住安全感产生消极的影响,相对而言,直接受害经历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程度高于间接受害经历。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部门提升居民居住安全感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安全感 住房情况 犯罪恐惧感 犯罪受害经历 广州
原文传递
DMSP/OLS夜光数据的珠三角碳排放时空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艳军 王孟杰 +2 位作者 柳林 李少春 林云浩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24-1837,共14页
碳排放时空分布及其异质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的精细分析,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2000年—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差异性,揭示了不同地市... 碳排放时空分布及其异质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的精细分析,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2000年—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差异性,揭示了不同地市不同用地类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碳排放增长趋势和强度趋势。结果表明:(1) 2000年—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由高速增长转为缓慢增长阶段;(2)人均碳排放强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速度减缓;(3)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经历了2005年—2008年小幅增长阶段之后,整体呈现降低趋势;(4)地均碳排放强度方面,工矿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由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阶段过渡到危机后的降低阶段,而城镇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持续增长阶段。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城镇用地碳排放持续增长将成为碳减排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可为碳排放估算预测、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分布 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 土地利用数据 精细化
原文传递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池县为例
11
作者 赵茹 龙冬平 +2 位作者 杨美玲 樊新刚 周杜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63,共12页
[目的]生态补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农户生计及生计策略。厘清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及影响路径,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池县为研究区,根据318户农户调查数... [目的]生态补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农户生计及生计策略。厘清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及影响路径,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池县为研究区,根据318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农户生态补偿感知利益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负向影响,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产生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维度中,社会利益对感知利益作用力大于经济利益。感知风险维度中,农户发展风险对其感知风险作用力大于自然风险,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作用力大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形成“低感知利益—高感知风险—负向感知价值—低适应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模式。[结论]亟需发挥农户感知利益和感知价值的正向作用,联结农户“自主性”和“诱导性”行动路径,自下而上响应生态补偿改进政策,提升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保障生态补偿实施成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适应性 感知价值理论 北方农牧交错带 盐池县
原文传递
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
12
作者 龙冬平 徐铭恩 柳林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4-959,共16页
当前中国假药犯罪态势异常严峻,地理学在此领域尚未涉及,但社会对其防控有迫切需求。论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的数据挖掘,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改进的k-medoids聚类算法等方法,探究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发... 当前中国假药犯罪态势异常严峻,地理学在此领域尚未涉及,但社会对其防控有迫切需求。论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的数据挖掘,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改进的k-medoids聚类算法等方法,探究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发现:①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具有2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第一阶段该类犯罪的数量上升且“城际差异”扩大(2014—2015年),而第二阶段该犯罪的数量减少但“城际差异”缩小(2016年后)。②在空间分布上,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已由单核或双核(上海、深圳和广州等)的“聚拢分布”形态演变为多核的“扩散分布”形态,并且形成了较明显的“人字形”带状分布格局(如沿福建、浙江、江苏北上后,再向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地蔓延扩散)。③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空间自相关显著,且存在不稳定的空间聚集现象,即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发生了迁移扩散(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朝北部、中部方向集聚的特征)。④在市尺度上,可将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地域类型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波动型和低位型4种,且各类的城市数量与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如上升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下降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波动型城市集中在江浙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低位型城市数量最多、分布最广。⑤最后基于案情词云解析的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城市销售类假药犯罪防控及社会治理的建议。如对于上升型城市,加强美容药和保健药网购及物流监管力度;对于下降型城市,做好实体店铺销售特效药或特色药的排查;对于波动型城市,推进并建立联合打击假药犯罪的协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销售类假药犯罪 地域类型 城际差异 k-medoids聚类算法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暴雨内涝综述:特征、机理、数据与方法 被引量:33
13
作者 黄华兵 王先伟 柳林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8-1059,共12页
建成环境的高空间异质性与致灾过程的复杂性给城市暴雨内涝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模型代表性不够、计算效率低、基础数据和验证数据匮乏。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则为城市暴雨内涝... 建成环境的高空间异质性与致灾过程的复杂性给城市暴雨内涝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模型代表性不够、计算效率低、基础数据和验证数据匮乏。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则为城市暴雨内涝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论文结合人工智能、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从特征、机理、数据与方法4个维度对暴雨内涝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包括:(1)暴雨内涝具有短历时性、空间散布性、连锁性和突变性,其热点呈现空间上的动态迁移特征。(2)降雨时空特征和城市化程度决定暴雨内涝灾害的量级,地形条件尤其是微地形则决定发生位置和内涝频率。地形控制作用指数(topographic control index,TCI)对暴雨内涝发生位置具有良好的指示能力。(3)排水管网、高精度地形和不透水面分布是暴雨内涝模拟的关键基础数据;降雨过程的高时空变异性是暴雨内涝近实时预报预警的主要瓶颈,需要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观测提高其精准度;互联网众包大数据是获取高空间覆盖度暴雨内涝灾情信息的新途径,但也面临不同类型信息融合、提炼和质量控制的挑战。(4)结合水动力模拟与机器学习可建立兼具物理基础和计算效率的暴雨内涝模拟方法,是实现近实时模拟与快速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人工智能 大数据 遥感
原文传递
犯罪防控警务策略及其时空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柳林 吴雨菡 +1 位作者 宋广文 肖露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42,共14页
犯罪防控警务策略是犯罪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仍较缺乏。本文从不同类型犯罪防控警务策略特点、犯罪防控实验及其防控效益评估3个方面出发,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包括以下4... 犯罪防控警务策略是犯罪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仍较缺乏。本文从不同类型犯罪防控警务策略特点、犯罪防控实验及其防控效益评估3个方面出发,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社区警务、问题导向警务、热点警务和智能警务为4大主要犯罪防控警务策略。社区警务以社区为单位,通过警民合作以减少犯罪;问题导向警务通过SARA(Scanning,Analysis,Response,Assessment)找出并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热点警务基于犯罪热点制定警务方案,对犯罪热点地区加以干预以降低犯罪率;智能警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警务防控;②国外的犯罪防控实验大多是通过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对比警务策略干预前后的犯罪变化。大部分警务实验以热点警务为主,且在试验区能有效降低犯罪,但同时存在犯罪转移或效益扩散现象;国内犯罪防控实验的研究仍有待开展;③传统的警务防控评估主要从破案率、公众安全感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3方面出发。鉴于犯罪转移或效益扩散的存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加权位移商(WDQ)、时空加权位移商(STWDQ)、双重差分(DID)、倾向评分匹配(PSM)、双重差分倾向评分匹配(PSM-DID)和基于双重差分(DID)的象限法评估警务时空效益,丰富了警务防控评估体系。整体而言,国外对犯罪防控警务策略与时空效益评估研究得较充分但仍存在不足,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最后探讨了中国警务策略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防控 警务策略 警务实验 热点警务 时空效益评估 犯罪转移 效益扩散 加权位移商 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贝叶斯逻辑回归模型研究百度街景图像微观建成环境因素对街面犯罪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旭 柳林 +2 位作者 周翰林 岳瀚 孙秋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88-1501,共14页
街面犯罪对公众的生活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以往对于公共盗窃和寻衅滋事等街面犯罪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社区甚至更宏观的层面,难以向微观尺度深入,它们忽略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 街面犯罪对公众的生活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以往对于公共盗窃和寻衅滋事等街面犯罪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社区甚至更宏观的层面,难以向微观尺度深入,它们忽略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理论中所主张的地址级的建成环境的精确特征。地址级的微观建成环境被广泛认为对各类犯罪的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对微观建成环境的度量一直是一个挑战。先前的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调查样本来表征建成环境,会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建成环境特征描述不完整的限制;(2)数据在空间覆盖方面具有稀疏性的限制。百度街景图像作为一个新的数据来源,可以被用来提取地址级的微型环境的建成特征,从而使犯罪研究可以聚焦在更微观的尺度中。本研究使用深度学习全卷积图像分割算法从百度街景图像中提取地理位置的环境变量,共选取树木、通车道路、人行道等8种变量来表现研究区微观建成环境的差异。在控制了与街面犯罪有关的其他因素后,采用贝叶斯逻辑回归模型来评估微观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对公共盗窃和寻衅滋事案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了微观建成环境物理特征之后的模型表现更好。对比寻衅滋事案件,树木多的隐蔽地方更容易发生公共盗窃案件,通车道路、人行道多的地方更不易发公共盗窃案件,这也说明了更隐秘的地方公共盗窃案多发。总的来说,全卷积深度学习图像分割算法可以有效地提取街景衍生变量,这些变量为微观空间尺度的犯罪分析增加了新的维度。本研究不仅对于犯罪地理文献具有贡献,而且为基于CPTED原则的犯罪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建成环境 街景图像 图像分割 贝叶斯逻辑回归 公共盗窃 寻衅滋事 全卷积 街面犯罪
原文传递
接触型与非接触型犯罪时空稳定性对比及其联合防控——以盗窃和电信网络诈骗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林 吴林琳 +1 位作者 张春霞 宋广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51-2865,共15页
近年来,以盗窃为代表的接触型犯罪和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型犯罪均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犯罪分布模式的时空稳定性关注仍不够,且未能提出不同类型犯罪的空间联合防控策略。本文以ZG市HT区为例,... 近年来,以盗窃为代表的接触型犯罪和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型犯罪均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犯罪分布模式的时空稳定性关注仍不够,且未能提出不同类型犯罪的空间联合防控策略。本文以ZG市HT区为例,以社区为分析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时空跃迁测度法等方法,对比分析2017年盗窃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的月度稳定性,并从犯罪防控角度改进时空跃迁测度法,结合二阶聚类法识别两类犯罪联合防控空间类型。研究发现:(1)两类犯罪时空稳定性差异大,盗窃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稳定,月度变化小;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空间稳定性整体波动起伏大,月度变化较大;(2)识别出两类犯罪的四种联合防控空间类型,分别是“两类犯罪无需防控社区”“两类犯罪邻域防控社区”“盗窃犯罪热点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无需防控社区”“盗窃犯罪连片防控、电信网络诈骗综合防控社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接触型犯罪和非接触型犯罪时空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给警务联合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型犯罪 非接触型犯罪 时空稳定性 时空跃迁 联合防控
原文传递
涉毒人员日常活动对盗窃警情空间格局影响的时间差异 被引量:3
17
作者 柳林 孙秋远 +2 位作者 肖露子 宋广文 陈建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87-2200,共14页
根据日常活动理论,犯罪时空格局与受害者、犯罪者日常活动规律均存在较强关系。但受限于数据获取难度,较缺乏有关犯罪者日常活动与实际警情时空格局的研究。已有文献表明涉毒人员与盗窃等财产犯罪存在较大相关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 根据日常活动理论,犯罪时空格局与受害者、犯罪者日常活动规律均存在较强关系。但受限于数据获取难度,较缺乏有关犯罪者日常活动与实际警情时空格局的研究。已有文献表明涉毒人员与盗窃等财产犯罪存在较大相关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涉毒人员日常活动对盗窃警情时空格局的影响,验证犯罪者日常活动在塑造盗窃警情时空格局中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南部大城市ZG市XT派出所为例,以150 m×150 m的格网为分析单元,采用盗窃警情数据、涉毒人员日常活动数据、POI数据以及巡逻盘查数据,划分不同时间段分别建立泊松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相对于传统静态的抓获或警情数据,动态的潜在犯罪者、受害者日常活动数据可更有效地提高盗窃模型的拟合优度;(2)相对于全天汇总的总人数,动态近实时的涉毒人员活动与居民活动能更好地解释盗窃的空间分布;(3)静态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在不同时段对盗窃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以上结果验证了涉毒人员日常活动与盗窃警情的时空格局的关系,研究结论验证和丰富了日常活动理论,可为实际犯罪预测与警力布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警情 潜在犯罪者 涉毒人员 日常活动理论 时空格局 泊松回归
原文传递
交互作用视角下人口流动性与住房类型对城市入室盗窃空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广文 黎晓彐 +2 位作者 肖露子 柳林 陈建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97-2911,共15页
已有研究发现社区住房类型对城市入室盗窃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但鲜有学者探讨位于不同人口流动程度社区环境中的不同住房对入室盗窃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ZG市为例,基于日常活动和社会失序等理论,以社区为分析单元,利... 已有研究发现社区住房类型对城市入室盗窃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但鲜有学者探讨位于不同人口流动程度社区环境中的不同住房对入室盗窃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ZG市为例,基于日常活动和社会失序等理论,以社区为分析单元,利用入室盗窃警情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POI),运用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人口流动性与住房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入室盗窃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流动性高的社区入室盗窃率较高;自建住房比例对入室盗窃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公有住房比例和商品房比例则呈显著的抑制作用;交互变量的结果发现,人口流动性与不同类型住房变量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其中,人口流动性与自建住房、经济适用房、原公有住房的交互变量对入室盗窃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与商品房的交互对入室盗窃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在探讨不同类型住房与入室盗窃的关系时,应重视其所在社区的人口流动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性 住房类型 入室盗窃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盗窃者犯罪出行距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居住社区、作案社区及出行物理障碍的综合考虑 被引量:3
19
作者 黎家琪 宋广文 +1 位作者 肖露子 张学炜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3-2134,共12页
从犯罪出行距离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作案社区的特征对犯罪者出行距离的影响,尚未综合考虑作案地、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差异及出行物理障碍(physical barrier)影响。论文以中国南方某特... 从犯罪出行距离的角度研究犯罪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犯罪发生的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作案社区的特征对犯罪者出行距离的影响,尚未综合考虑作案地、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差异及出行物理障碍(physical barrier)影响。论文以中国南方某特大城市为例,构建考虑个体层与作案社区层特征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盗窃者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相比作案社区层,个体层的变量对犯罪出行距离的影响更大;②出行物理障碍变量会提高模型的解释力,犯罪出行跨越的物理障碍越多,则出行距离越远,且它会影响作案社区中地铁、超市、银行对犯罪出行距离的作用;③居住社区与作案社区之间的环境差异对犯罪出行距离有影响,居住社区中的公交站、学校、超市越多,地铁站越少,犯罪者的出行距离越近。研究结论可以为犯罪者的地理画像与警务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出行距离 盗窃者 出行过程 个体特征 作案社区
原文传递
顾及时间效应的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龙冬平 岳瀚 陈建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16-1729,共14页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但以往研究侧重考虑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研究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的作用。为弥补这一不足,论文以中国ZG市为例,利用离散空间选择模型,检验周围人口和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的影响,...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但以往研究侧重考虑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研究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的作用。为弥补这一不足,论文以中国ZG市为例,利用离散空间选择模型,检验周围人口和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的影响,并尝试验证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①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均存在显著负影响,但两者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即它们均能抑制街头抢劫的发生,但周围人口的监护作用大于视频监控的威慑作用;②在周内日变化上,周围人口和视频监控的监护作用具有时间平稳性;但在日内时变化上,周围人口的影响呈现出时间波动性,而视频监控的影响却保持时间稳定特性。研究结果对警务防控和犯罪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①开展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防控效果的实验评估,并对其布设位置进行动态优化与调整;②在城市规划或城市更新时安排适量的混合功能用地,以在规划或管理上加强对周围人口的适度调节;③未来时间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日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抢劫 时间效应 监护作用 作案地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