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文化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以车陂龙舟民俗为例
1
作者 温士贤 苏志均 杨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7,共9页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城市语境下,民俗文化被视为支撑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广州车陂社区的龙舟民俗文化为案例,探讨其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从而发现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在龙舟民俗保护、传承、开发等关键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和组织机构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从物质性、精神性、情感性和生态性等多维度对龙舟民俗文化进行重构。在车陂社区治理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充分挖掘龙舟民俗文化内涵,使其与现代社区治理的多重目标相契合,进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动能。该研究为当前民俗文化的保育传承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社区治理 民俗文化 扒龙舟
下载PDF
全球-地方动态下的旅游在地化: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杨蓉 朱竑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共4页
旅游的本质是基于差异性追求的地方性,因此,旅游发展时常被认为是一系列强调目的地地方性的实践。当前,旅游在地化及其对地方的重构成为理解旅游要素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复杂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1991年,Britton呼吁建... 旅游的本质是基于差异性追求的地方性,因此,旅游发展时常被认为是一系列强调目的地地方性的实践。当前,旅游在地化及其对地方的重构成为理解旅游要素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复杂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1991年,Britton呼吁建立一种“批判性旅游地理”,将全球资本主义扩张驱动下的社会空间转变引入旅游研究,这为处于理论孤立中的旅游与地方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框架。自此,旅游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即强调旅游在地化过程和策略的研究,和强调旅游对地方重构的表征与实践的研究就成为其主要的关注领域。具体来看,旅游在地化关注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和游客等多主体从制度、文化、实践和意义等多个维度适应地方,甚至创造出新的地方文化形式的过程。而旅游对地方的重构则主要从物质景观、社会空间与文化符号等维度出发,探索旅游影响下的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互动的场所和方式、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身份认同、社会组织与关系模式等。本期6篇笔谈围绕全球-地方动态下的旅游在地化模式、文和友及丽江旅游商品的在地化实践、新型民族文化空间重构、自然保护地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重构,以及拉萨河的改造与旅游地营建等话题,从多区域、多尺度和多维度展示出旅游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统一性与话题丰富度,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语境下的旅游发展提出基于实证研究的解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旅游 经济与文化 旅游要素 在地化 自然保护地 旅游地理 空间重构 拉萨河
下载PDF
游客具身体验视角下传统乡村旅游地的地方重构——婺源案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丽 高权 陈晓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9,共11页
传统乡村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如何在由旅游引发的变迁中理解乡村的地方重构问题,相关机理和实践均有待深入。近年,具身范式转换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其中,旅游情境下游客具身体验与... 传统乡村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如何在由旅游引发的变迁中理解乡村的地方重构问题,相关机理和实践均有待深入。近年,具身范式转换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其中,旅游情境下游客具身体验与地方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关系。该文首先从游客具身体验视角对旅游引发的地方重构进行了文献述评,探查游客在地方重构中的作用,并以婺源为案例地,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查游客具身体验重构地方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婺源"地方性-去地方化-再地方化"的地方重构过程中,游客高峰体验和日常性体验对立统一的演进过程推动了传统乡村旅游地的地方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地方重构 游客 具身体验 婺源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移民的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4
作者 朱竑 陈晓亮 +1 位作者 袁振杰 欧阳漪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3年第2期88-91,共4页
移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模型。在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从一个国内人口流动大国向国际人口流动大国逐步转型。巨量人口的跨界移动已经对中国人力资源结构、社会... 移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模型。在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从一个国内人口流动大国向国际人口流动大国逐步转型。巨量人口的跨界移动已经对中国人力资源结构、社会治理、环境生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认识“移民-城市”这一对核心的人地关系是理解转型期中国城镇化的重中之重。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作为承担单位(项目中后期转入广州大学),邀请新加坡管理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多位学者共同开展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移民的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研究——以珠三角为例”项目(项目编号:41630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师范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度参与 墨尔本大学 人力资源结构 城市移民 珠三角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关系研究——以闽南芗剧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春霞 丁霜青 +1 位作者 陈晓亮 郑雅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98,共9页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3)旅游者满意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丰富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推动和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动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广州典型城中村教育异托邦的空间特征与建构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振杰 叶维强 +1 位作者 谢宇琳 杨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78-3094,共17页
高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多元空间的深度互嵌与交融,也衍生出不同的人地矛盾问题。其中,学校与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功能空间发生的空间摩擦现象仍然未被充分地认识和研究。选取广州市KL城中村内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 高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多元空间的深度互嵌与交融,也衍生出不同的人地矛盾问题。其中,学校与城市内部各主体、各功能空间发生的空间摩擦现象仍然未被充分地认识和研究。选取广州市KL城中村内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以异托邦理论作为切入点,审视城中村打工子弟学校空间的异托邦属性,并解读学校作为异托邦式空间的生产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学校之于城中村是异托邦式的存在,被理解为城中村的一片“绿洲”;②学校为在城中村中保持自身空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采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强化其异托邦属性和边界;③学校与外部城市空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摩擦和协商,但其在地方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在理论上揭示学校作为异托邦空间的社会性,延伸了人文地理学视域下对于异托邦空间研究的类型学,丰富了教育空间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有望加深学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困境的空间发生机制的理解,唤起社会各界对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关怀,从而为城乡流动儿童创造一个更加良好、公平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异托邦 城镇化 教育公平 打工子弟学校
原文传递
人地互动关键带的内涵与理论框架探索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蓉 袁振杰 +1 位作者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59-2675,共17页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 “地球关键带”是为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及其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前沿概念。当前地理学者主要从地理要素循环与物质交换的视角,为揭示地球关键带的功能结构和动态演化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手段。但人类活动与社会系统和地球关键带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话关键带研究,对地球关键带这一概念进行溯源式回顾,结合人文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理论的长期研究积累及其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经验模式,着眼于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相互作用方式、模式、过程与机制,提出“人地互动关键带”的概念,并探索形成“源—流—汇”为核心的人地互动关键带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可在研究视角上有效整合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的时空过程,将人类社会的复杂运作逻辑与实践和地球关键带现有理论框架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上,人地互动关键带理论将有助于地理学家更好地诠释关键地带发展格局与过程,共同助力国家科学制定空间、环境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并有效促进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深度、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人地互动关键带 人地互动 理论框架 人类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