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分子多样性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昶宇 陆凯晖 伊珍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文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于珠江广州段和西江广东段43个样点采集水样,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珠江水体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广东段及珠江广州段水... 文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于珠江广州段和西江广东段43个样点采集水样,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珠江水体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广东段及珠江广州段水体氮和磷严重超标,水质状况堪忧。枯水期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丰水期样本,西江广东段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珠江广州段样本。不同水期,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珠江样点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与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高度相关;但不同水期、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相关系数有所差异。此外,分别筛选出了1个、8个末端限制性片段代表了潜在的敏感(Cystobasidium sp.或Protostelium nocturnum)、耐污(Acanthamoeba hatchetti、Babesia bicornis、Blastocystis sp.、Botryosphaerella sudetica、Candida caryicola、Coccomyxa simplex、Cryptomonas ovata、Filos agilis、Stenophora robusta、Sulfonecta uniserialis、Theileria sp.等)物种/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真核微型生物 18S rDNA T-RFLP 分子多样性
下载PDF
广东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物种多样性的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翟梦怡 朱素英 +1 位作者 陈作艺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2-1290,共9页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支持近年研究的观点,认为"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是稳定特征,不宜继续作为并基角毛藻的标志特征;发现洛氏角毛藻形态相似藻株聚类在2个分支上,确认了洛氏角毛藻确实存在隐藏的物种多样性。其中一类与目前认知的洛氏角毛藻最为接近,而另一类在角毛孔纹、休眠孢子上存在明显区别。经过对洛氏角毛藻历史文献的对比研究,发现洛氏角毛藻的物种界定存在混乱和模糊的情况,如休眠孢子形态,及其初生壳面是否具有二叉状分布结构等,均存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历史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氏角毛藻 并基角毛藻 物种多样性 休眠孢子 广东沿海
下载PDF
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演替趋势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天扬 谢迪 +5 位作者 彭宁东 张少平 李潮 罗锦桢 王春晖 赵俊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62,共9页
为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状况,结合1981-1983年北江鱼类调查数据分析其演替趋势,于2014-2016年对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的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 为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状况,结合1981-1983年北江鱼类调查数据分析其演替趋势,于2014-2016年对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的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数据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演替
下载PDF
海南岛宽额鳢(Channa gachua)群体遗传变异与生物地理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佳琪 李潮 +3 位作者 张雯君 李炜 高天扬 赵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591-2602,共12页
为了解海南岛宽额鳢(Channa gachua)的群体遗传分化和亲缘生物地理过程,采集了云南元江和海南岛5个水系(昌化江、陵水河、藤桥河、万泉河及南渡江)共6个种群168个宽额鳢个体,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142 bp)对其遗传多... 为了解海南岛宽额鳢(Channa gachua)的群体遗传分化和亲缘生物地理过程,采集了云南元江和海南岛5个水系(昌化江、陵水河、藤桥河、万泉河及南渡江)共6个种群168个宽额鳢个体,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142 bp)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进行了评估,并探讨了地质和气候等因素如何塑造了这一物种的亲缘地理结构及演化历史。基于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将所有个体分成两个主要谱系(A和B),谱系A包括海南岛所有种群,其中,部分昌化江个体形成独立的亚支(A2),其余个体聚为另一亚支(A1),谱系B为云南元江的全部个体,各谱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均较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各谱系均没有发生种群扩张,但A1亚支与谱系B曾在约1万年前发生过有效种群数量减小的事件。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更新世冰期期间,北部湾因海平面下降而暴露,大陆和海南岛的水系发生接触,越南北部水系(包括元江/红河)通过一条联系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古河道流入南海,因而冰期期间宽额鳢有机会从元江(红河)扩散至海南岛西南部,随后在海南岛内部,宽额鳢进一步扩散,并以五指山为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地理障碍,各水系间种群发生基因交流和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云南元江(红河) 宽额鳢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生物地理过程
下载PDF
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天扬 谢迪 +5 位作者 彭宁东 李潮 张少平 罗锦桢 王春晖 赵俊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5,共9页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鳉形目、合鳃鱼目、鲱形目、鲑形目和鲻形目种数均少于5种。在全部77种鱼类中,只有(Hemiculter leuciscul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三种鱼类属于年度优势种。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Tem)、溶氧量(DO)和盐度(Sal)是影响北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 鱼类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典型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中国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作艺 许晓静 +2 位作者 朱素英 翟梦怡 李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洛氏角毛藻复合群(Chaetoceros lorenzianus complex)指具有与洛氏角毛藻相似形态学特征的物种集合,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水域。近年国际上关于该复合群的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而我国相关研究仍较为滞后。为了弄清我国沿海洛氏角毛... 洛氏角毛藻复合群(Chaetoceros lorenzianus complex)指具有与洛氏角毛藻相似形态学特征的物种集合,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水域。近年国际上关于该复合群的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而我国相关研究仍较为滞后。为了弄清我国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明确物种信息,厘清种间界限,为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物种鉴定依据,本研究陆续在中国沿海建立了该复合群的33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形态学研究,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学关系。结果表明其形态聚类与分子系统学结论相一致,显示我国洛氏角毛藻复合群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共鉴定到5个物种,分别是并基角毛藻(C.decipiens)、优美角毛藻(C.elegans)、平孢角毛藻(C.laevisporus)、曼纳角毛藻(C.mannaii)和稀树角毛藻(C.pauciramosus)。研究表明传统认知的光镜下特征,如群体特征、角毛走势等易变化,其分类学价值需谨慎应用。角毛的超微结构,如角毛孔纹的形状、大小、密度等是有效的种间区别特征,休眠孢子亦是重要的物种识别依据。并基角毛藻和平孢角毛藻在我国沿岸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而稀树角毛藻的分布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氏角毛藻复合群 物种多样性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休眠孢子 中国沿海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珠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潮 蓝昭军 赵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22,共8页
为了解珠江流域重要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对柳江、西江、北江、郁江、南盘江和红水河6个自然种群共170尾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长978 bp的序列,检测出106个单倍型,... 为了解珠江流域重要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对柳江、西江、北江、郁江、南盘江和红水河6个自然种群共170尾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长978 bp的序列,检测出10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平均为0.982 0,核苷酸多样性平均为0.013 53,表明珠江流域赤眼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结果均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未出现明显分化,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基于D-loop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106个单倍型分为两大支系(A支和B支).A支包含6个种群中的大部分单倍型,未形成明显单系群;B支由西江种群的两个特有单倍型组成.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也表明其未出现明显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变异出现在种群内(99.36%),而地理区间和地理区内种群间的变异很小.中性检验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西江为珠江流域赤眼鳟的扩散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赤眼鳟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原文传递
南沙海域魣铗虫科单殖吸虫二中国新记录种
8
作者 江浩鑫 周梓华 丁雪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南沙海域之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鳃的2种魣铗虫科Chauhaneidae单殖吸虫,蛇鲭拟伪后雌虫Pseudopisthogynopsis lepidocybii Yamaguti,1965和收缩异伪后雌虫Allopseudopisthogyne constricta Yamaguti,196...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南沙海域之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鳃的2种魣铗虫科Chauhaneidae单殖吸虫,蛇鲭拟伪后雌虫Pseudopisthogynopsis lepidocybii Yamaguti,1965和收缩异伪后雌虫Allopseudopisthogyne constricta Yamaguti,1965。其中,蛇鲭拟伪后雌虫无端瓣及端钩;收缩异伪后雌虫具端瓣及端钩,且虫体中部具一收缩区将卵巢与睾丸区隔开。这2个种及所在的属均为中国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魣铗虫科 蛇鲭拟伪后雌虫 收缩异伪后雌虫 中国新记录种 南沙 南海
下载PDF
不同生境自交植物黄花大苞姜生殖分配的研究
9
作者 路国辉 王英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6-694,共9页
为了探讨自交植物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对石壁附生这一特殊生境的生态适应,对其不同物候期和不同生境的生殖分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殖生长过程中,黄花大苞姜种群用于营养生长的生物量分配占有绝对优势,... 为了探讨自交植物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对石壁附生这一特殊生境的生态适应,对其不同物候期和不同生境的生殖分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殖生长过程中,黄花大苞姜种群用于营养生长的生物量分配占有绝对优势,而用于生殖的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小(<13%)。在黄花大苞姜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中,根茎和叶的比重较大(24.22%~43.25%)。在光线较弱生境中的种群,为了提高资源获取能力,黄花大苞姜分配到叶的比重明显高于光线较强的种群,而分配给根茎的比例却明显低于光线较强的种群。随着物候期的推移,黄花大苞姜生殖分配的比例不断增加,到果期达到最大值。不同种群间和年度间黄花大苞姜分配给生殖构件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推测其生殖分配可能受遗传因素控制。个体大小与根茎生物量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同速生长,而与生殖分配在云天海种群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在上坪和天堂顶种群表现为同速生长关系,但决定系数小于40%。因此,黄花大苞姜能有效调节其在不同生境的生物量分配以适应石壁附生的特殊生境,在光线较弱的种群提高叶的生物量分配并降低根茎的生物量分配以提高资源的获取能力。整体上投资到营养构件的生物量占比高达87%以上,生殖构件在居群间和年度间均保持稳定。这种繁殖策略,一方面较高的营养构件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稳定的生殖投资可以保证种群的延续,各构件相互协调以更好适应石壁这一资源匮乏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大苞姜 异速生长 繁育 生活史 光照 生殖分配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种群分化及亲缘地理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蓝昭军 范明君 +1 位作者 黄小林 赵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091-6102,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 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4,核苷酸多样性为0.02153。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中国南方的唇与间合聚为两大支,其中韩江和九龙江的全部唇样本组成了Ⅰ支,而其他水系的唇和间样本则组成了Ⅱ支。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5.1%,而唇和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2%。现有证据不支持间与唇达到种一级的分化。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韩江、九龙江种群和其他水系的种群分化较大;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和漠阳江种群的单倍型分支与代表珠江水系单倍型的分支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地理区间种群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西江可能为珠江水系、漠阳江水系和海南岛三大水系间种群的扩散中心,其中一支往东向北江和东江扩散;另一支往南向海南岛扩散,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尔后在冰期海退时向北扩散至漠阳江水系及珠江水系。AMOVA分析表明,唇和间地理区之间变异约占54.50%,地理区内种群间变异约占18.64%,种群内的变异占26.86%,这说明,唇和间种群Cyt b的遗传分化主要是来自地理区之间。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全部种群、唇种群、间种群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两个mt DNA支系亦未发生过扩张,而海南岛的昌化江种群曾发生过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 间 种群分化 亲缘地理 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有棱丝瓜苗期耐热性及其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小燕 罗剑宁 +2 位作者 李金月 李伟华 吴海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7-369,共13页
为鉴定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的耐热性,对32个品种进行了耐热性筛选,并对不同耐热性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有耐热品种3个,热敏品种4个,居中的25个。对耐热品种WB121,较耐热品种YL8和热敏品种WB... 为鉴定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的耐热性,对32个品种进行了耐热性筛选,并对不同耐热性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有耐热品种3个,热敏品种4个,居中的25个。对耐热品种WB121,较耐热品种YL8和热敏品种WB105进行高温处理,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增加。3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未表现出与耐热性一致的变化。3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eild和ETR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均下降,以热敏品种下降幅度最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热害指数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r=0.693*),与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0.899**),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892,-0.896,-0.897**),与3种保护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ETR)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植物热害,建议将其作为有棱丝瓜耐热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耐热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福氏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fukuyoi)——中国产毒拟菱形藻的新记录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春秀 董焕嫦 +2 位作者 吴海燕 谭志军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1021,共8页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福氏拟菱形藻(P.fukuyoi Lim,Teng,Leaw&Lim)。本文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与相似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ITS2-RNA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多个株系中均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02—0.23pg,这是我国报道的第二种产毒拟菱形藻。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水平进行了诱导,发现浮游动物能够提高福氏拟菱形藻的DA含量,增强幅度在4.7—28.5倍之间。本文提高了对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和水平,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拟菱形藻 物种多样性 形态学特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下载PDF
大亚湾水域并基拟菱形藻的种类鉴定和产毒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春秀 徐国双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8-1125,共8页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 Lundholm&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基拟菱形藻 分类学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下载PDF
海链藻属重要形态学特征的二次研究--以艾伦海链藻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雅琼 吴归仪 李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ii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链藻属 艾伦海链藻 形态特征 二次研究 评价
下载PDF
我国新记录海链藻属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雅琼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鉴定了我国海链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狭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ste-lineata(Schmidt)Fryxell&Hasle和碟形海链藻T.minicosmica Lee&Par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还基于核糖体大亚基高变区的碱基序列信息,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系统学位置。在分子系统树上,狭线形海链藻和碟形海链藻均不与该属模式种——诺氏海链藻T.nordenskioeldii聚在同一分支上,显示它们与典型海链藻属物种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还显示,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海链藻属并非自然类群,而是被骨条藻属Skeletonema、小环藻属Cyclotella、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等邻近属种分隔成多个分支,这预示着现存的海链藻属应该是一个并系类群,在后续的系统学研究中,或许会有较大的系统学调整,但目前有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线形海链藻 碟形海链藻 新记录 海链藻属 形态学 系统学
下载PDF
镉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秀霞 汪蕾 +3 位作者 张泽龙 李军涛 王冬梅 冼健安 《河北渔业》 2021年第3期1-4,7,共5页
为探讨镉(Cd)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分子响应,以不同浓度的Cd2+(0,0.5 mg/L和5 mg/L)进行胁迫,于不同胁迫时间取血淋巴,测定血细胞中Trx 2、Grx 2、Grx 3和MGST 3的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Trx 2、Grx 3和MG... 为探讨镉(Cd)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分子响应,以不同浓度的Cd2+(0,0.5 mg/L和5 mg/L)进行胁迫,于不同胁迫时间取血淋巴,测定血细胞中Trx 2、Grx 2、Grx 3和MGST 3的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Trx 2、Grx 3和MGST 3表达量在胁迫的中后期显著上调,Grx 2表达量在5 mg/L Cd2+胁迫6 h开始即有显著的升高,并持续至48 h。结果表明在Cd胁迫作用下,对虾血细胞中上调这四个氧化还原与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进行胁迫防御;Grx 2对Cd胁迫较为敏感,在整个胁迫过程发挥作用,Trx 2、Grx 3和MGST 3主要在胁迫的中后期发挥作用;基因的表达响应具有一定浓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血细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南海分室科单殖吸虫三中国新记录种
17
作者 王琳 周梓华 +1 位作者 袁凯 丁雪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51-255,共5页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的3种分室科Capsalidae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翻车鲀Mola mola胸鳍基部的马丁分室虫Capsala martinierei Bosc,1811,寄生于鲣Katsuwonus pelamis鳃的鲣分室虫Capsala katsuwoni(Ishii,1936)Price,1938及寄生于沙氏刺鲅A...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的3种分室科Capsalidae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翻车鲀Mola mola胸鳍基部的马丁分室虫Capsala martinierei Bosc,1811,寄生于鲣Katsuwonus pelamis鳃的鲣分室虫Capsala katsuwoni(Ishii,1936)Price,1938及寄生于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口腔的鲭分室虫Capsala onchidiocotyle(Setti,1899)Johnston,1929。其中,马丁分室虫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3,中央附加片未见;鲣分室虫不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7,中央附加片1对;鲭分室虫不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4,中央附加片1对。这3种分室虫均为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分室科 分室属 中国新记录种
下载PDF
我国东南海域2个新记录拟菱形藻物种及其产毒特征
18
作者 黄春秀 董焕嫦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为丰富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本文从我国东南海域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还有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 为丰富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本文从我国东南海域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还有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镰刀拟菱形藻(P.sabit Teng,Lim,Lim&Leaw)和中鼓拟菱形藻(P.inflatula(Hasle)Hasle)。镰刀拟菱形藻的典型形态特征是壳面呈现镰刀状,点条纹由两排孔纹组成,与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的系统学关系最为接近,ITS2-RNA有2个补偿碱基差异。中鼓拟菱形藻主要形态特征是壳面呈直线形,点条纹由单排孔纹组成,孔纹内部以上下两分区为主,与格氏拟菱形藻(P.granii)和亚弧线拟菱形藻(P.subcurvata)的亲缘关系接近,ITS2-RNA二级结构分别有4个补偿碱基差异。另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未检测到多莫酸。本文为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做了必要的补充,还可为拟菱形藻的毒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拟菱形藻 中鼓拟菱形藻 物种多样性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佩华 汪蕾 +5 位作者 张秀霞 李军涛 张泽龙 王冬梅 冼健安 王安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1-2320,共10页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LvMGST3)在机体抗逆境胁迫与抵御病原体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有效提高对虾的抗胁迫能力和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LvMGST3基因cDNA序列,以EditSeq、ExPASy、SignalP...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LvMGST3)在机体抗逆境胁迫与抵御病原体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有效提高对虾的抗胁迫能力和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LvMGST3基因cDNA序列,以EditSeq、ExPASy、SignalP 5.0、TMHMM 2.0、Clustal X和MEGA 6.0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应用半定量PCR进行组织表达量分析。凡纳滨对虾分别进行氨氮胁迫(20.00 mg/L)及脂多糖(LPS,8μg/g)刺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LvMGST3基因的表达响应情况。【结果】LvMGST3基因cDNA序列全长826 bp,包含85 bp的5'端非编码区(5'-UTR)、321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和42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在ploy(A)尾前端15个核苷酸处存在加尾信号AATAAA。LvMGST3基因编码139个氨基酸残基,包含MGST3亚家族共有的保守结构域FNCX1QRX2H,此序列为FNCYQRAH。LvMGST3蛋白分子量为15.53 kD,理论等电点(pI)为9.38,具有3个跨膜结构域,但不存在信号肽。LvMGST3氨基酸序列与软甲纲普通卷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的MGST3氨基酸序列(RXG56258.1)相似性最高,为71.22%;基于MGST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LvMGST3与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MGST3亲缘关系较近。LvMGST3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鳃组织和眼柄中的基础表达量较高;经氨氮胁迫后,肝胰腺中的LvMGST3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在胁迫6和24 h时极显著上调(P<0.01,下同),鳃组织中的LvMGST3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胁迫12 h时显著上调(P<0.05,下同)、胁迫48 h时极显著上调;肝胰腺中的LvMGST3基因在LPS刺激前期表达受抑制,至刺激12 h时极显著上调,鳃组织中的LvMGST3基因分别在LPS刺激3和48 h时出现2个表达峰值,其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对照组的4.39和6.45倍。【结论】LvMGST3基因具有典型的MGST3亚家族结构特征,主要在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鳃组织和眼柄中表达,且氨氮胁迫和LPS刺激可明显诱导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LvMGST3基因的表达水平,即MGST3在对虾抗逆境胁迫及抵御病原菌感染的调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3(MGST3) 基因克隆 氨氮胁迫 脂多糖(LPS)刺激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长江口 春季 年际变化 硅藻 甲藻 小型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