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探究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1
作者 陆少君 蔡肇栩 +5 位作者 郭瑞雪 谢群巧 罗力 唐春萍 陈文健 江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49-360,共12页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 探讨金花茶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随机选取10只SD大鼠为空白组,剩余50只则灌服高糖高脂乳剂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4 d后造模大鼠按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8 mg/kg)及金花茶高、中、低剂量组(260、130、65 mg/kg)。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于末次给药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末次给药后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游离脂肪酸(FFA),肝脂指标TC及TG,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活动度积分(NAS)评分;测定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金花茶药物组AUC、HOMA-IR及血清中FINS、TG、TC、LDL-C、FFA、ALT、AST、IL-6、IL-8、TNF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G、TC、MDA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肝病样变减轻,肝细胞形态异常及炎症浸润明显改善,NAS评分显著下降(P<0.05);TLR-4、NF-κB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金花茶高剂量的改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金花茶提取物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浸润,改善NAFLD大鼠肝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金花茶 脂质代谢 TLR-4/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庄素琪 张莉莉 +5 位作者 唐春萍 沈志滨 陈艳芬 温玉莹 侯捷 江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4-1180,共7页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 目的 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药物对抑菌圈直径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的杀菌作用.建立M.canis致豚鼠体癣模型,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学三方面综合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M.canis的体内抗菌作用.结果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中、低剂量对M.canis产生不同大小的抑菌圈.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12株M.canis MIC范围为0.185~1.477 mg/mL和0.157 4~1.26 mg/mL,MFC范围为0.369~2.594 mg/mL和0.472 5~1.89 mg/mL;香鳞毛蕨有效部位高剂量组72 h时呈现明显杀菌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第14、21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P<0.05,P<0.01),给药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低、中、高剂量转阴率分别为40%、60%、80%,PAS染色结果表明给药14、21 d,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可减少感染组织皮肤角质层孢子数.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M.canis有一定体内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犬小孢子菌 最低抑菌浓度 时间-杀菌曲线 体癣模型
下载PDF
异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捷 唐春萍 +5 位作者 沈志滨 陈艳芬 丁慎 张祉思 李小英 江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4-589,共6页
目的:研究异黄绵马酸PB(简称“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38-A2法测定PB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法筛选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构建条件和初黏附时间;采用XTT法评价不同... 目的:研究异黄绵马酸PB(简称“P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38-A2法测定PB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法筛选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构建条件和初黏附时间;采用XTT法评价不同质量浓度PB(40、80、160µg/mL)对红色毛癣菌黏附过程的影响(另设置不加此药物的生长对照组,下同),并计算相对黏附率;采用XTT法并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PB(20、40、80µg/mL)对不同初黏附时间下(3、5、9 h)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计算黏附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PB(320µg/mL)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PB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20µg/mL。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且初黏附时间为6 h时的代谢活性最强。与生长对照组比较,红色毛癣菌经不同质量浓度PB作用后,相对黏附率和生物被膜中ERG6、ERG1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菌丝减少甚至消失,黏附抑制率(初黏附5、9 h时)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PB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的黏附过程,减少菌丝形成;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生物被膜中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ERG6、ERG11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绵马酸PB 红色毛癣菌 生物被膜 黏附 甾醇代谢
下载PDF
黄绵马酸BB对MRSA和MSSA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聪 庄素琪 +5 位作者 江涛 沈志滨 陈艳芬 司徒莹 杨超燕 唐春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15-2621,共7页
目的探究黄绵马酸BB对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主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对10株MRSA和13株MS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 目的探究黄绵马酸BB对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主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对10株MRSA和13株MS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平板法绘制MRSA11和MSSA23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与莫匹罗星的联用抑菌效果;建立小鼠皮肤脓肿模型,评价0.5%、1%、2%黄绵马酸BB乳膏对MRSA11、MSSA23菌株的体内抗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黄绵马酸BB对MRSA11、MSSA23菌株形态的影响,并检测两种菌株的核酸外渗含量和胞外蛋白含量。结果黄绵马酸BB对10株MRSA的MIC为6.30~80.00μg/mL,MBC为40.00~640.00μg/mL;对13株MSSA的MIC为40.00~80.00μg/mL,MBC为63.50~126.99μg/mL。黄绵马酸BB干预MRSA11、MSSA23菌株36 h后,杀菌率可达99.9%。黄绵马酸BB与莫匹罗星联用对MRSA菌株的作用为相加,对MSSA菌株的作用为相加或协同。0.5%、1%、2%黄绵马酸BB乳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皮肤脓肿模型小鼠皮肤脓肿体积和降低细菌含量(P<0.05),改善模型小鼠皮肤脓肿部位的炎症病理变化。黄绵马酸BB可使MRSA11、MSSA23菌体细胞皱缩、破裂以及核酸外渗含量和胞外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黄绵马酸BB对MRSA、MSSA均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马酸BB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 皮肤脓肿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祉思 侯捷 +5 位作者 唐春萍 沈志滨 陈艳芬 李小英 丁慎 江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34-2840,共7页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抑菌圈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T.mentagrophyt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 目的评价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抑菌圈的影响,试管药基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T.mentagrophyt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皮肤病变评分、真菌学转阴率、组织病理形态学综合评价对T.mentagrophytes致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从对生物量、超微结构、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影响探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抗菌机制。结果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明显抑制T.mentagrophytes抑菌圈形成,对13株T.mentagrophytes的MIC和MFC的几何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197~3.15、0.313~3.969 mg/mL。相对于模型组,不同浓度的乳膏给药第7、14天均可降低豚鼠体癣模型皮损评分,低、中、高剂量组转阴率分别为50%、75%、87.5%。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乳膏有较好的改善皮损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减少角质层的孢子数。透射电镜观察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破环T.mentagrophytes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可降低T.mentagrophytes的生物量和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活性。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T.mentagrophytes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能与破坏T.mentagrophytes超微结构、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 乳膏 须癣毛癣菌 体外抑菌作用 体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