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H_(2)S在单原子催化剂V/Ti_(2)CO_(2)上的分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君慧 敖志敏 安太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73,共9页
解析工业脱硫气中硫化氢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分解机理对于开发处理H_(2)S气体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H_(2)S分子在单原子催化剂(SACs,Ti和V原子负载的单层MXene-Ti_(2)CO_(2))表面上的吸附... 解析工业脱硫气中硫化氢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分解机理对于开发处理H_(2)S气体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H_(2)S分子在单原子催化剂(SACs,Ti和V原子负载的单层MXene-Ti_(2)CO_(2))表面上的吸附和催化解离行为。分波态密度(PDOS)、电荷分析以及差分电荷密度的结果表明:单原子Ti和V的负载导致了Ti_(2)CO_(2)表面上的电荷进行重新分配,并且显著改善了H_(2)S分子与Ti_(2)CO_(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SACs的催化活性。为了深入理解硫化氢分子的催化处理过程及其分解机理(H_(2)S→HS^(*)+H^(*)→H2+S^(*)),本研究对硫化氢分子在Ti/Ti_(2)CO_(2)和V/Ti_(2)CO_(2)表面上的分解反应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硫化氢分子在被Ti和V负载的Ti_(2)CO_(2)表面上都能够自动解离形成-HS基团和一个质子(HS^(*)/H^(*)),而且在V负载的Ti_(2)CO_(2)的SACs上,整条路径的速率限制步骤所要跨越的能垒低至0.28 eV,该结果表明H_(2)S分子可在室温下能容易地被单原子催化剂V/Ti_(2)CO_(2)解离成H2分子和S原子,而且S原子能够在该催化剂表面团聚形成稳定的单质硫,从而完成催化循环。此外,使用该SACs催化剂分解H_(2)S,相比于已经报道过的其它体系的催化剂,无论是在可持续经济角度还是处理能力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我们发现V负载的Ti_(2)CO_(2)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分解硫化氢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单原子催化剂 硫化氢解离 Ti_(2)CO_(2)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维生素C抗氧化-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新生期大鼠海马体神经递质的含量 被引量:2
2
作者 邝洪轩 张海彬 +5 位作者 谭建华 雒亦凡 刘舒华 庞启华 李楚华 范瑞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411,共8页
脑区神经递质的测定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建立了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双酚A暴露后大鼠海马体中5种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 脑区神经递质的测定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建立了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双酚A暴露后大鼠海马体中5种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选用2%(体积分数)乙酸水-甲醇(9∶1, v/v)溶液配制标准样品及溶解样品,以Ultimate AQ-C_(18)(150 mm×4.6 mm, 3μm)为分离柱,0.1%(体积分数)甲酸水和甲醇为流动相,在28℃柱温下,梯度洗脱,所有化合物在3 min内出峰。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减少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前处理以及样品储存过程中的氧化,极大地提高神经递质的稳定性,从而准确定量。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8,检出限和定量限低,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为0.39%~13.6%,加标回收率为92.9%~119%,实际进样残留低,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生期双酚A暴露后大鼠海马体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神经递质 维生素C 海马体
下载PDF
氯化剂对铁尾矿焙烧过程中重金属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洪雁翔 宁寻安 +4 位作者 路星雯 李杨 赖晓君 曾峻 陈长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76-2286,共11页
针对铁尾矿中的重金属,采用氯化焙烧方法进行分离.考察了不同氯化剂(CaCl2、NaCl和AlCl3·6H2O)在不同温度下对铁尾矿中重金属(Cr、Ni、Pb、Zn、Cu)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lCl3·6H2O作为氯化剂时,由于其在135℃时过早分解... 针对铁尾矿中的重金属,采用氯化焙烧方法进行分离.考察了不同氯化剂(CaCl2、NaCl和AlCl3·6H2O)在不同温度下对铁尾矿中重金属(Cr、Ni、Pb、Zn、Cu)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lCl3·6H2O作为氯化剂时,由于其在135℃时过早分解,在1000℃时重金属的最高挥发率均在30%以下.添加NaCl可使重金属Pb、Zn、Cu的挥发率达到90%以上,但Cr和Ni的挥发率分别只有16.2%和30.0%.CaCl2与NaCl、AlCl3·6H2O相比具有最好的去除效果,在900℃的焙烧温度下,能够去除大部分的Pb(97.5%)、Zn(99.0%)和Cu(93.3%),且Ni、Cr在1000℃时最大挥发率分别为31.9%和49.5%.此外,浸出实验表明,焙烧渣中Cr、Ni、Pb、Zn、Cu浸出浓度均低于GB16889-2008相关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重金属 氯化焙烧 挥发性 热重分析
下载PDF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defective tungsten trioxide for photocatalytic bacterial inactivation:Role of the oxygen vacancy 被引量:6
4
作者 Wenquan Gu Wanjun Wang +3 位作者 Guiying Li Haojing Xiea Po Keung Wong Taicheng A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88-1497,共10页
Surface defect modulation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photocatalyst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while the impact of the oxygen vacancy on bacterial inactivation is s... Surface defect modulation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photocatalyst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while the impact of the oxygen vacancy on bacterial inactivation is still debated. In this study, oxygen vacancies were introduced to tungsten trioxide nanosheets(WO3–x) via a microwave-assisted route. The as-prepared WO3–x nanosheets exhibited excellent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E. coli K-12 inactivation, and 6 log orders of the bacterial cells could be completely inactivated within 150 min. The obtained bacterial inactivation rate constant was 15.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ristine WO3 without oxygen vacancies, suggesting that the surface oxygen vacancy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bacterial inactivation efficiency. The mechanism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inactivation of bacterial cells occurs via a direct h+ oxidation pathway.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the oxygen vacancy was studied in detail;the oxygen vacancy was found to not only promote interfacial charge separation but also tune the band structure of WO3, thereby leading to increased h+ oxidation power. Finally, a possible oxygen vacancy-dominated photocatalytic bacterial inactiv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is work is expected to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defective photocatalysts and the use of the oxygen vacancy for promoting photocatalytic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WO3 MICROWAVE Oxygen vacancy Bacterial inactivation
下载PDF
In-situ decoration of metallic Bi on BiOBr with exposed(110)facets and surface oxygen vacancy for enhanced solar ligh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n-hexane 被引量:6
5
作者 Qingqing Yu Jiangyao Chen +4 位作者 Yanxu Li Meicheng Wen Hongli Liua Guiying Li Taicheng A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03-1612,共10页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pollutants on Bi-based semiconductors under solar lightirradiation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However,their application in gaseous straight-chainalkane purification is s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pollutants on Bi-based semiconductors under solar lightirradiation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However,their application in gaseous straight-chainalkane purification is still rare.Here,a series of Bi/BiOBr composites were solv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applied in solar-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n-hexane.The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increasing number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alcohol solvent(from methanol and ethylene glycol to glycerol)and solvothermal temperature(from 160 and 180to 200℃)facilitated the in-situ formation of metallic Bi nanospheres on BiOBr nanoplates withexposed(110)facets.Meanwhile,chemical bonding between Bi and BiOBr was observed on theseexposed facets that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oxygen vacancy.Furthermore,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optimum surface oxygen vacancy on exposed(110)facets led to a high visible light re-sponse,narrow band gap,great photocurrent,low recombination rate of the charge carriers,andstrong·O2-and h*formation,all of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removal efficiency of 97.4%within120 min of 15 ppmv of n-hexane on Bi/BiOBr.Our findings efficiently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Bi-based photocat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purification of gaseous straight-chain pollutants emittedby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iOBr composite Exposed(110〕facet surface oxygen vacancy Solar light photocatalysis Degradation of gaseous alkane
下载PDF
印染外排废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蔡华玲 宁寻安 +2 位作者 陈晓晖 赖晓君 王逸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92-1601,共10页
通过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及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对我国珠三角的五家印染废水处理厂外排废水的溶解性有机质(DOM)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五组水样DOM的EEM光谱中类蛋白荧光峰最为明显,结合荧光指数(FI),自生... 通过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及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对我国珠三角的五家印染废水处理厂外排废水的溶解性有机质(DOM)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五组水样DOM的EEM光谱中类蛋白荧光峰最为明显,结合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标(BIX)及腐殖化指标(HIX),发现DOM的腐殖质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活动。基于PARAFAC的结果发现印染外排废水DOM的构成组分可分为类蛋白荧光组分C1(Em/Ex=320/275 nm)和C2(Em/Ex=350/225,275 nm),及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3(Em/Ex=460/250,300 nm)。不同组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他们具有同源或同结构相似性,其中C2与C3之间相关性最高(r=0.7949),其次是C1与C2(r=0.7936),而C1与C3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合FRI,发现外排废水中DOM的有机物构成以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芳香性蛋白类为主,类腐殖质的含量相对较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荧光区域积分法,能有效监测及分析外排废水中低浓度有机物的具体信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水质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
下载PDF
生物质废物催化热解特性及多因素优化实验
7
作者 何峣 陈思 +1 位作者 陈俊捷 宁寻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43-1751,共9页
生物质废物催化热解所得生物油中富含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但其分布特征及相应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探讨。以Co3O4为催化剂,采用管式炉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下热解水曲柳木屑制备生物油,并分析其化学组分和16种PAHs污染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生物质废物催化热解所得生物油中富含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但其分布特征及相应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探讨。以Co3O4为催化剂,采用管式炉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下热解水曲柳木屑制备生物油,并分析其化学组分和16种PAHs污染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生物油中以酚类化合物为主,而PAHs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AHs总含量从389.60μg·g-1(400℃)攀升至105 435.12μg·g-1(700℃)。同时,将CO2引入热解气氛,利用Box-Benhnken曲面响应法对催化热解过程的多个工艺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热解温度为511℃、停留时间为12.7 min、热解气氛的CO2/N2比例为88/12时,生物油产率达到最大值,约45%。研究结果对生物质废物的高效、低污染资源化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热解 生物油 多环芳烃 曲面响应法 CO2
原文传递
典型微塑料生物膜上病原菌的富集特征与生态风险预测
8
作者 王帆 胡志勋 +4 位作者 王万军 肖咏茵 麦渭聪 李桂英 安太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29-6138,共10页
微塑料作为水体环境中微生物定殖的新兴生态位可能会选择性富集病原菌,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风险和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然而不同微塑料生物膜上病原菌的富集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尚不明晰.通过野外原位孵育试验,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塑料作为水体环境中微生物定殖的新兴生态位可能会选择性富集病原菌,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风险和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然而不同微塑料生物膜上病原菌的富集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尚不明晰.通过野外原位孵育试验,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这5种典型微塑料生物膜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人类病原菌的赋存特征以及生态风险的预测.结果显示,经过28 d原位孵育后所有微塑料表面均形成了明显的生物膜,并且所有微塑料生物膜上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周围水体,表明微塑料对周围水体中的微生物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每种类型微塑料生物膜上均形成了独特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别是PVC更倾向于选择性富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细菌.使用HPB数据库共注释出47种人类病原菌,有6种被识别为Ⅰ类重点控制的抗生素耐药性病原菌.微塑料生物膜上人类病原菌的检出种类和相对丰度均高于周围水体,巴尔通氏体(Bartonella)、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和布鲁氏菌属(Brucella)等优势病原菌均选择性富集在微塑料生物膜上.基于BugBase的微生物功能表型预测结果显示,微塑料生物膜上生物膜形成、移动元件和潜在致病性3种功能表型的占比分别增加了2.38%~5.57%、0.82%~7.13%和3.04%~8.30%,主要是由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的细菌贡献.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微塑料生物膜上选择性富集的机会性病原菌可能会导致水体环境中致病性和抗生素耐药性传播风险的加剧,也为正确评估水体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带来的生态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MPs) 生物膜 细菌群落结构 人类病原菌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生物炭环境应用过程中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秦雅鑫 李桂英 +1 位作者 安太成 杨志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0,共16页
近年来,生物炭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吸附去除土壤污染物以及固碳减排等多个领域中均表现出极大潜力并引起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生物炭的大量施用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炭在环境应用方... 近年来,生物炭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吸附去除土壤污染物以及固碳减排等多个领域中均表现出极大潜力并引起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生物炭的大量施用可能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炭在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重点讨论了生物炭在土壤改良、环境污染修复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总结了大量施用生物炭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生态风险,及其对动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并系统分析了生物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以期为生物炭的应用与环境效应评估提供更加有效的环境健康评估信息,为其安全有效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环境应用 生态健康风险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原文传递
漫水河清远流域磷污染特征及富里酸对沉积物释磷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镁宁 宁寻安 +3 位作者 张建易 邱国强 谢江玮 庄小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9-1557,共9页
探讨了漫水河清新区境内流域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富里酸含量对沉积物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5条农灌渠水体总磷质量浓度为0.87~2.83 mg·L^(−1),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浓度限值;沉积物样本取自12个采样点,... 探讨了漫水河清新区境内流域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富里酸含量对沉积物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5条农灌渠水体总磷质量浓度为0.87~2.83 mg·L^(−1),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浓度限值;沉积物样本取自12个采样点,测得总磷含量为593.35~2973.00 mg·kg^(−1),其中铁结合磷(Fe-P)占比最高,为19.54%~64.47%;沉积物各采样点生物有效磷分布差异较大,占总磷比例平均为57.73%,说明研究农灌渠的沉积物潜在释磷能力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P含量与Fe-P、闭蓄态磷(Oc-P)、自生磷(De-P)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外源磷输入是导致沉积物磷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投加外源富里酸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富里酸浓度升高会提高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进而促进Fe-P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顺序提取 铁结合磷 富里酸
原文传递
掺硫多孔石墨烯对典型VOCs的光催化性能
11
作者 李倩菀 刘彪 敖志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76-985,共10页
燃料燃烧、交通运输、化工生产等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导致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多相光催化反应因条件温和、直接利用太阳光驱动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理想的VOCs降解技术.本研究采用... 燃料燃烧、交通运输、化工生产等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导致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多相光催化反应因条件温和、直接利用太阳光驱动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理想的VOCs降解技术.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掺杂非金属硫原子的单层多孔石墨烯(porous graphene,PG)的光催化性能,包括能带结构、能带边缘位置、分波态密度和前线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LUMO)以及它的光学吸收谱,对O_(2)、H_(2)O和VOCs分子的吸附性能等,以探讨光催化降解VOCs的可能性.掺杂硫原子后,PG材料能带的带隙大幅降低,对O_(2)分子的吸附能显著提高,结合能带边缘位置的结果,表明PG材料能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并且提高了产生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对比原始PG材料,硫掺杂PG(S-doped PG)材料的光学响应向红外区偏移,光吸收波长阈值增大,表明硫原子的掺杂大大提高了原始PG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此外,对VOCs较大的吸附能也表明S-doped PG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降解VOCs的光催化剂,多维度的计算分析将为多孔石墨烯在光催化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烯 光催化降解 硫掺杂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密度泛函理论
原文传递
木屑对铁尾矿磁化焙烧磁选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玥 陈海斌 +4 位作者 蒙李燕 宁寻安 路星雯 余国煜 王逸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47-3154,共8页
由于我国铁尾矿堆存量大、铁品位低,导致其资源化利用率低,因此,以木屑生物质作还原剂回收铁尾矿中的铁元素,考察不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木屑添加量等对铁尾矿磁化焙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屑磁化焙烧提高铁尾矿磁性性能的最佳焙烧条... 由于我国铁尾矿堆存量大、铁品位低,导致其资源化利用率低,因此,以木屑生物质作还原剂回收铁尾矿中的铁元素,考察不同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木屑添加量等对铁尾矿磁化焙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屑磁化焙烧提高铁尾矿磁性性能的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750℃、木屑添加量15%及焙烧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铁精矿品位为62.84%,且铁回收率为94.58%。经物相分析发现,原铁尾矿中,含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而焙烧后主要以磁铁矿为主。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表明,铁矿石的饱和磁化强度从0.04 emu·g-1提高到了46.01emu·g-1。以木屑生物质作为还原剂进行铁尾矿磁化焙烧,可较好地提高其中铁的品位和磁化强度,从而实现铁矿石的低强度磁选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木屑 磁化焙烧 磁选 固体废物资源化
原文传递
CaCl2氯化焙烧回收铁尾矿中的重金属Cu、Pb、Zn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海立 宁寻安 +3 位作者 白晓燕 路星雯 李日文 沈雯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17-2224,共8页
针对铁尾矿资源化利用问题,通过添加CaCl2对铁尾矿进行氯化焙烧。使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法对CaCl2进行了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分析对焙烧渣和收集物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氮气和干空气条件下CaCl2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焙烧... 针对铁尾矿资源化利用问题,通过添加CaCl2对铁尾矿进行氯化焙烧。使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法对CaCl2进行了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分析对焙烧渣和收集物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氮气和干空气条件下CaCl2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焙烧气氛和温度对铁尾矿中Cu、Pb、Zn的挥发效果的影响及不同方法对挥发物的收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氮气条件下,CaCl2在反应后生成了CaClOH且释放Cl;在空气条件下,CaCl2分别与H2O和O2反应释放Cl;重金属Cu、Pb、Zn的挥发率次序为Pb>Cu>Zn,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氮气条件下,Pb的挥发效果优于干空气条件,Zn与之相反,而焙烧气氛对Cu的挥发效果影响较小;氮气条件下的烟气中重金属更易于被冷凝收集,干空气条件下的烟气中重金属更易于被湿法洗涤吸收。氯化焙烧处理后,铁尾矿中Cu、Pb、Zn均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铁尾矿 氯化焙烧 挥发率 重金属 固体废物
原文传递
印染污泥性质对多环芳烃分布及经US-Fenton处理后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巫俊楫 宁寻安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2,共7页
通过研究4家印染废水处理厂中污泥的物化性质,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16种多环芳烃含量(Σ_(16)PAHs),进一步探讨了经超声-芬顿(US-Fenton)处理后印染污泥中PAHs降解率与印染污泥物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印染污泥中... 通过研究4家印染废水处理厂中污泥的物化性质,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16种多环芳烃含量(Σ_(16)PAHs),进一步探讨了经超声-芬顿(US-Fenton)处理后印染污泥中PAHs降解率与印染污泥物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印染污泥中Σ_(16)PAHs浓度为983.52-2942.34 ng/g,其中低分子量PAHs浓度为570.47-1919.97 ng/g,占比超过50%,是Σ_(16)PAHs的主要成分。经US-Fenton处理后,Σ_(16)PAHs降解率为35.24%-61.80%,低分子量PAHs降解率比高分子量PAHs降解率高,分别为28.22%-40.48%和11.76%-24.04%。印染污泥的物化性质对PAHs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碳元素、铁元素和有机质分别与PAHs降解率呈负相关,而钙元素与PAHs降解率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US-Fenton降解印染污泥中PAHs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污泥 多环芳烃 物化性质 有机质 超声-芬顿降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