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杰文 肖立军 刘俊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57-265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功能及影像学效果。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因胫骨平台移位性骨折接受MIPO技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40±14)岁,其中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者28例,大于或等于60岁者4...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功能及影像学效果。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因胫骨平台移位性骨折接受MIPO技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40±14)岁,其中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者28例,大于或等于60岁者4例;男35例,女6例。随访中,通过Rasmussen解剖复位及功能评分系统考察患者的功能效果,并考察基于患者年龄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差异。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均获愈合。1例(2.4%)术后出现迟切口浅表感染,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平均Rasmussen解剖复位评分为(15.1±2.2)分;功能评分为(25.3±3.2)分。平均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18°±10°。根据Rasmussen解剖复位评分,优10例,良28例,差3例。38例复位优良的病例中27例(71%)的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而3例复位不佳的病例中2例(67%)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P=0.019)。根据Rasmussen功能评分,优18例,良19例,差4例。功能效果良好的37例患者中27例(73%)的年龄小于或等于45岁,而功能效果较差的4例患者中3例(75%)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P=0.00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老龄是导致其效果不佳的一项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微创 钢板接骨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军 封挺 +2 位作者 陈云辉 刘霞 王永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826-83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并发症组29例、无并发症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采用多...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并发症组29例、无并发症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元逐步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搬运不当、长期应用激素、输血、术后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4 kg/m^(2)、糖尿病、手术时间≥2 h、住院时间≥15 d、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10 mg/L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C指数分别为0.817和0.795,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大、BMI大、有糖尿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大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多元Logisitic回归
下载PDF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干预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林凤英 李佩霞 危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5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TKR)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骨科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按照骨科常规术后护理方法,试验...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对膝关节置换术(TKR)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骨科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按照骨科常规术后护理方法,试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比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疼痛管理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试验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及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CNP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术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临床护理路径
下载PDF
DHS与PFN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晖 肖立军 陈文贵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897-899,共3页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HS组和PFNA组),分别采用DHS和PFNA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手术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HS组和PFNA组),分别采用DHS和PFNA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手术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后DHS组优良率为66.67%(28/42),PFNA组为90.48%(38/42),PFNA组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HS组(P<0.05);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2/42),明显高于PFNA组的9.52%(4/42)(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PFNA治疗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疗效显著,有利于骨折部位快速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S PFNA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人工真皮覆盖修复手足小面积创面的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永胜 邱健钊 +5 位作者 李军 陈梓锋 陈家昇 陈云辉 刘霞 冯星龙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肌腱和(或)骨外露的手足小面积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23例外伤致肌腱和(或)骨外露的手足软组织开放损伤患者,皮肤缺失面积为0.5 cm×0.8cm^3 cm×3 cm。彻底清创、止血后,将人...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肌腱和(或)骨外露的手足小面积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23例外伤致肌腱和(或)骨外露的手足软组织开放损伤患者,皮肤缺失面积为0.5 cm×0.8cm^3 cm×3 cm。彻底清创、止血后,将人工真皮裁剪成与创面适当大小,将胶原海绵一侧向着创面贴附,并需在硅胶层上划孔,与创面边缘皮肤缝合,表面覆盖凡士林纱布,再轻轻压迫固定,以不压扁胶原海绵为原则。术后3~5 d常规换药,术后3~4周撕开硅胶膜,在新生的真皮样组织上植入与创面同等大小薄层表皮,操作方法同常规皮片移植方法,部分小面积伤口亦可待其自行愈合。结果患者创面均良好愈合,16例伤口待新生的真皮样组织生长良好后,创面植皮修复;7例伤口自行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个月。愈合创面皮肤外观满意,瘢痕无挛缩。结论人工真皮覆盖修复肌腱和(或)骨外露的小面积手足创面,可以简化皮片移植手术的操作,减少副损伤,降低截指(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手损伤 足损伤 小面积创面
下载PDF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患者疼痛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湘云 危娟 +3 位作者 曾淑莲 邓德礼 屈菲 杨惠贤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8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患者根据疼痛自我管理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2.08±0.78)分,疼痛自我效能评分(79.77±9.29)分,疾...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患者根据疼痛自我管理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2.08±0.78)分,疼痛自我效能评分(79.77±9.29)分,疾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41.60±4.05)分;维持期15例,行动期32例,思考期26例,思考前期0例,同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夸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可增强骨质疏松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提高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模型 护理干预 疼痛 自我管理
下载PDF
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军 聂智睿 +2 位作者 刘霞 陈云辉 王永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14期2018-2020,共3页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按照奇偶法的要求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对照...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6例,按照奇偶法的要求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对照组(次生物型的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髋关节功能、出血量、并发症和疼痛度。结果试验组髋关节功能、出血量、并发症和疼痛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实际治疗期间,合理使用骨水泥型的股骨假体全关节置换术,有助于促使髋关节功能的合理改善,有着很好的推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型 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黎应森 谢冠豪 黄炯锋 《广州医药》 2011年第6期10-11,共2页
目的观察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高能量损伤致复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Pilon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采用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高能量损伤致复杂Pilon骨折40例。... 目的观察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高能量损伤致复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Pilon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采用超踝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高能量损伤致复杂Pilon骨折40例。结果 40例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个月,外固定支架平均使用8个月。按Johner-Wruhs胫骨骨折后最终结果评定标准,优良率88.1%。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复杂Pilon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损伤 PILON骨折 单边外固定 有效内固定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9
作者 冯桂莲 邓德礼 梁彩金 《微创医学》 2010年第6期634-635,共2页
关键词 下肢软组织缺损 负压封闭引流 疗效观察 护理
下载PDF
规范化步行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加速康复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冯桂莲 温文先 +2 位作者 罗程 梁华宁 黎婉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1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制定更规范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管理方案,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8例,其中32例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组)治疗;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规范化... 目的制定更规范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管理方案,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8例,其中32例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组)治疗;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规范化管理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出院时Barthel指数,单次行走距离,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术后2周,接受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单次行走距离分别为81.5±6.2分和126.5±24.3 m,常规康复组患者分为78.1±7.5分和102.8±29.26 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患者为90.04±6.16分,常规康复组为85.31±8.0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映生活质量的EQ-5D评分在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步行管理有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步行管理 康复
下载PDF
术中疼痛应答对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良诚 陈锦旭 +4 位作者 李宁 车路阳 郭清华 张西峰 黄鹏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解剖组织部位不同、刺激方式不同与腰椎经皮内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患者疼痛的关系及影响疼痛的程度,分析术中疼痛应答对PELD手术安全的影响。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 目的探讨解剖组织部位不同、刺激方式不同与腰椎经皮内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患者疼痛的关系及影响疼痛的程度,分析术中疼痛应答对PELD手术安全的影响。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取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中,选取获得完整术中即时随访的7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2例,年龄14~67岁、平均40.14岁,其中40例为L4~5、34例为L5至S1)。前瞻设计当术中常规接触(钳夹、电凝)每例患者需处理的解剖组织部位(退变髓核、纤维环、后纵韧带、黄韧带),术中即时随访记录平均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分析解剖组织部位不同、刺激方式不同与PELD术中患者疼痛的联系。设A因素为不同解剖组织部位、B因素为不同刺激方式,4种解剖组织部位、2种刺激方式间疼痛评分比较用方差分析,各因素的两两比较用SNK检验。结果A因素、B因素的P值均<0.05,A因素与B因素的交互P值>0.05;A因素的两两比较,P值<0.05。即术中接触不同的解剖组织部位对患者的疼痛有影响,且不同解剖组织部位间疼痛应答的表现差异显著,表现为后纵韧带的疼痛应答最剧烈[钳夹VAS=(7.05±1.41)分、电凝VAS=(7.35±1.53)分],纤维环表现其次[钳夹VAS=(4.05±1.43)分、电凝VAS=(5.35±1.72)分],黄韧带表现再次[钳夹VAS=(3.76±1.42)分、电凝VAS=(4.49±1.59)分],退变髓核的疼痛应答较轻微[钳夹VAS=(1.38±1.40)分、电凝VAS=(2.08±1.69)分];术中采用不同的刺激方式接触患者对术中的疼痛应答也有影响,表现为电凝刺激比钳夹刺激的接触方式患者的疼痛应答更严重(所有部位的电凝VAS均大于钳夹VAS);不同解剖组织部位与不同刺激方式对疼痛应答评分无交互作用。结论 PELD术中需要即时有效地监护患者的疼痛应答,可以避免过伤组织、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经皮内镜髓核切除术 术中 疼痛
原文传递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和胜 肖立军 邓德礼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2—02--2014—07诊治的老年腰椎滑脱156例,78例行微创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微创组),78例行传...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2—02--2014—07诊治的老年腰椎滑脱156例,78例行微创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微创组),78例行传统开放TUF术(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至开始下地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比例、术后感染发生比例、植骨融合率、ODI改善率。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156例均获得随访12—30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术后1年72例植骨融合良好,开放组63例植骨融合良好。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至开始下地时间少于开放组,术后使用止痛药、感染发生比例低于开放组,植骨融合率及ODI改善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微创组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9,P=0.016)。结论微创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可有效减轻医源性损伤,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老年
原文传递
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危娟 冯燕英 +2 位作者 郭佩芬 杨惠贤 曾淑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33期4607-4613,共7页
目的调查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3—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8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社会支持评定量... 目的调查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3—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8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下腰痛疾病知识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189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118.68±18.61)分,其中条目均分由高至低分别为压力应对(2.59±0.62)分、人际关系(2.47±0.67)分、营养(2.35±0.25)分、自我实现(2.33±0.35)分、运动(2.04±0.35)分、健康责任(1.93±0.1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共同居住者、文化程度、职业、BMI、有无合并慢性病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社会支持(r=0.358,P<0.01)、自我效能(r=0.418,P<0.01)、疾病知识(r=0.369,P<0.01)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疾病知识、自我效能、年龄、文化程度是慢性下腰痛患者是否采取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下腰痛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欠佳,尤其表现在运动和健康责任方面;且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受社会支持、疾病知识、自我效能影响。应加强科学且专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在疾病发展、治疗、控制方面的认知水平,强化患者健康责任和提高运动治疗准确性;同时提供多渠道信息获取方法,鼓励家庭参与,满足患者的健康促进需求,增强其疾病管理自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健康行为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健民 黄炳生 +2 位作者 陈立安 黄炯锋 杨远良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5期46-47,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8月~2008年12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0例。本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77~96岁...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8月~2008年12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0例。本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77~96岁,平均86.6岁。均为新鲜粉碎性骨折。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1例于术后5天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下床时间5~14天,平均8天。住院时间16~27天,平均17天。30例出院后均得到随诊,随诊时间3~36个月,平均12个月。除1例因其它疾病于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达到生活部分自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30例中优2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达86.67%。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危险性不比其他内固定术大,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颈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