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农村群众文化调查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佛岗村为例的调查报告
1
作者 梁绮敏 《时代人物》 2021年第17期14-15,共2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作为支撑,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的发展就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市区优秀的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培养。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佛岗村...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作为支撑,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的发展就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市区优秀的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培养。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佛岗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节日庆典越来越多。在春节期间开展书画作品展、灯谜晚会等等,很多单位的群众都开始自发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追求精神方面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群众 文化 调查
下载PDF
社庙演变、村际联盟与迎神赛会——以清以来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东山社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光文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本文以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东山社为例,通过整理地方文献和口述访谈,系统研究了清以来社、社庙演变、村际联盟与迎神赛会的关系。乾嘉年间,东山社由七乡演变成九乡,由于邬族崛起而引起东山社庙的主神变更;道同年间,洪兵之乱与东山社学团... 本文以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东山社为例,通过整理地方文献和口述访谈,系统研究了清以来社、社庙演变、村际联盟与迎神赛会的关系。乾嘉年间,东山社由七乡演变成九乡,由于邬族崛起而引起东山社庙的主神变更;道同年间,洪兵之乱与东山社学团练组织的建立,以及清末民国东山社九乡联盟及其北帝诞会与协恭社的联防和联谊。试图说明明清鼎革以来,特别是乾嘉年间,随着频繁的海盗、盗乱及宗族械斗对包括禺南地区在内的珠三角乡村的侵扰,为满足防御的需要,一些乡族的祭祀组织逐步与村社组织结合,演变成为跨乡的祭祀组织。道咸年间,在抵御英军和洪兵之乱的背景下,祭祀组织又与团练组织进一步整合,成为村际祭祀和防御联盟。同时,一部分村落联盟又基于共同的信仰和防御的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组成规模更大的村落联盟。这种村社、祭祀、团练的结合,以及乡村军事化的乡村演变趋势,已成为清末以来包括禺南地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演变的一种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县 茭塘巡检司 东山社庙 村际联盟 迎神赛会
下载PDF
“南越封疆之华表”--明清以来广州府番禺县“莲花山”之山、塔、城名演变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光文 陈铭新 《文化遗产》 CSSCI 2017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包括地方志所附地图在内的官方绘制的大量地图,结合地方志和族谱等乡土文献考证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境内的"莲花山"及其上的塔、城之名从明代中后期到民国后期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文章指出,明代中后期,该山因...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包括地方志所附地图在内的官方绘制的大量地图,结合地方志和族谱等乡土文献考证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境内的"莲花山"及其上的塔、城之名从明代中后期到民国后期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文章指出,明代中后期,该山因"石蛎"附生而名"石砺";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因山上有石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或"狮石"并与"石砺"之名并行;清同光年间以来,"莲花"之名出现且与"石砺"之名并行。清末到民国后期,"莲花山"在官方绘制的地图上被作为整座山的总称,而"石砺冈(山)"则只标示在莲花山主峰的位置上,被作为局部景观名称来处理,而"石砺冈(山)"之名仍广为流传于邻近乡村,继续作为整座山的俗称。同时,山上的塔康熙年间已出现"浮莲塔"一名,与"狮子塔"之名并行,到乾隆以后改称"石砺塔",再到道光年间由地方改名为"莲花塔"与"石砺塔"之名并行。而山上之城,则于康熙年间始建,乾隆年间名为"莲花城",之后就一直没有更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莲花山"及其上的塔、城全部被命名为"莲花",成为"番禺莲花山旅游区"的主体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府 番禺县 华表 镇山 莲花山 莲花塔 莲花城
下载PDF
水运网络、地方教化与天后崇拜——以明中叶至清中叶广州府番禺县沙湾巡检司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光文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番禺县南部(简称"禺南")大谷围地区地处广州城正南方,历来是广州港的出海门户。沙湾巡检司地处大谷围的沙湾(市桥)水道沿线。明清时期的番禺沙湾(市桥)水道是连接珠江口和珠三角腹地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明代中叶到清初前后,... 番禺县南部(简称"禺南")大谷围地区地处广州城正南方,历来是广州港的出海门户。沙湾巡检司地处大谷围的沙湾(市桥)水道沿线。明清时期的番禺沙湾(市桥)水道是连接珠江口和珠三角腹地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明代中叶到清初前后,在南宋时期建立祭祀天后神庙的乡镇及广州城的影响和推动下,天后庙开始在沙湾司沿江地区陆续出现。雍正以后,尤其是乾隆年间,珠三角滨江、滨海乡村水运日渐繁忙,从珠江口的黄阁,到连接珠三角腹地的南山峡,都有天后神庙被不断地兴建、重修或扩建,乡民们模仿官方的礼仪与地缘关系整合、叠加,创造出独特的天后祭祀仪式。明中叶到清中叶沙湾司的天后崇拜的演变,是珠江口与内河水运网络演变的集中反映,也是明清禺南地方社会转型期的集中反映,是经济发展、区域社会变迁与乡村社区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运网络 地方教化 天后崇拜 番禺县沙湾巡检司 禺南大谷围地区
下载PDF
浅谈区县级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应如何提升服务效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丽华 《神州》 2019年第18期267-268,共2页
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本文主要阐述区县级文化馆应从提升建设水平、打造服务品牌、加快数字化建设、健全服务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来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关键词 文化馆 构建体系 提升效能
下载PDF
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梁颖 《黄河之声》 2014年第5期123-124,共2页
作为进一步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和谐社会构建步伐的核心内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它在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 作为进一步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和谐社会构建步伐的核心内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它在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和松散性,这也为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问题带来了诸多阻碍。只有深入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基层文化团队建设问题。本文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 团队建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广府“诞会”之特点探析——兼谈非遗视野下的当代传承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光文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在清以来的珠三角城乡中,不管是在乡民的话语体系中,还是在地方文献记载中,均没有"庙会"一词。广府"诞会"是"神诞"与"赛会"(或"出会")的结合,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以"诞会"... 在清以来的珠三角城乡中,不管是在乡民的话语体系中,还是在地方文献记载中,均没有"庙会"一词。广府"诞会"是"神诞"与"赛会"(或"出会")的结合,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以"诞会"一词来表述岭南的迎神赛会活动。由于明清以来珠三角商贸发达,因此诞会的祭祀和娱神功能明显,自身的商贸功能并不明显,这与北方庙会把商业活动作为赛会活动自身构成部分来运作的功能大异其趣。在学术及非遗保护的框架下,对属于当代基于传统的"文化再造"的珠三角各地迎神赛会的话语体系进行基于传统的传承和建构,以保持"诞会"的自身特色,避免非遗冠名的"标准化"弊端,是值得政府和学术界探讨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广州府 诞会 庙会
下载PDF
浅谈流行歌曲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谢蕴 《音乐时空》 2015年第11期114-114,共1页
我国流行音乐诞生之后,对传统的民族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仍旧是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上,我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并且在流行歌曲... 我国流行音乐诞生之后,对传统的民族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仍旧是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上,我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并且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本文简单论述了流行音乐的概念,浅入分析了在流行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使用民族音乐元素,希望能够对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歌曲创作 民族音乐元素 运用方法
下载PDF
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9
作者 李坚光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期47-48,共2页
本文简述了私伙局的社会效益与作用,并对目前私伙局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私伙局 社会效益与作用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载PDF
官祀在民间——番禺县茭塘司南海神祭祀与地方社会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光文 《广州文博》 2010年第1期114-136,共23页
本文尝试从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乡村权力格局演变的角度,耙梳宋元以来番禺县茭塘司地区南海神(洪圣王)祭祀,在明代以前、明中叶、清初迁海前后、清末等四个主要历史时期,在地方社会演变的情况,说明这些看似由鹿步司南海正庙分出来的庙宇... 本文尝试从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乡村权力格局演变的角度,耙梳宋元以来番禺县茭塘司地区南海神(洪圣王)祭祀,在明代以前、明中叶、清初迁海前后、清末等四个主要历史时期,在地方社会演变的情况,说明这些看似由鹿步司南海正庙分出来的庙宇,却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衍生出来的新传统,透析出地方社会演变的基本脉络:首先,透视出宋元以来地方官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官方庙宇被地方社会接受并不断扩大影响,可视为地方社会纳入国家的过程,同时也是地方社会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传统、对官方庙宇重新解释的地方化过程;其次,折射了迁海复界前后地方权力格局的转变,海神祭祀在茭塘地方社会的演变,不但折射了大族兴衰与沙田控制的关系,还反映了宗族兴衰与神庙隆替的关系;第三,透射出清末区域祭祀组织与地方团练的结合。清末咸丰年间,在抵御英军和洪兵的背景下,清初以后形成的海神区域祭祀组织,强化了与原有乡约、社学等教化组织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与团练组织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清道咸以来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演变的一种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社会 茭塘 庙宇 地方 海神
原文传递
屯村与神庙——番禺新桥乡天后崇拜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复兴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光文 《岭南文史》 2015年第4期50-55,共6页
新桥乡是明初广州左卫九屯十三乡之一。清嘉庆以后,由于九屯联盟机构——九成书院设于新桥,使之亦成为九屯的真正中心。1949年前,圣母宫是整个新桥乡的政治、经济、信仰、娱乐中心。本文在梳理禺南“九屯”及九屯之一的新桥乡历史概... 新桥乡是明初广州左卫九屯十三乡之一。清嘉庆以后,由于九屯联盟机构——九成书院设于新桥,使之亦成为九屯的真正中心。1949年前,圣母宫是整个新桥乡的政治、经济、信仰、娱乐中心。本文在梳理禺南“九屯”及九屯之一的新桥乡历史概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块刻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新桥)《重修庙宇碑记》解读明清新桥圣母宫的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变 当代 崇拜 番禺 神庙 1949年 娱乐中心 历史概况
原文传递
番禺茅山岗明代中晚期崔氏家族墓主身份考——兼谈墓主三、四代家族之情况
12
作者 朱光文 《广州文博》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本文通过对番禺茅山岗明代中晚期崔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与员岗两份崔氏族谱的对比,结合同治《番禺县志》的记载,分析崔氏家族墓主崔洪和崔可亭的家族身份、生平履历;透过《重修员岗崔氏家乘》(残本)中的《肖亭崔公传》了解二号墓主崔洪之... 本文通过对番禺茅山岗明代中晚期崔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与员岗两份崔氏族谱的对比,结合同治《番禺县志》的记载,分析崔氏家族墓主崔洪和崔可亭的家族身份、生平履历;透过《重修员岗崔氏家乘》(残本)中的《肖亭崔公传》了解二号墓主崔洪之孙、一号墓主崔可亭之子崔熛的日常交际、家族经济、日常生活,从侧面解释修筑豪华崔氏家族墓葬所依拓的丰厚家族物质基础,窥见茅山岗崔氏家族墓一、二号墓主及其子孙四代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初步展现了员岗崔氏家族四代人累世的财富积蓄过程,进而透视明代中晚期番禺员岗崔氏宗族和禺南地方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情况 墓主 宗族 身份 番禺 茅山
原文传递
浅谈中国芭蕾与群众文化艺术
13
作者 王丹 《艺术教育》 2008年第10期95-96,共2页
芭营是国际性的舞蹈艺术,我国虽然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中国芭蕾舞剧,但是无论从市场占有率和观众欣赏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芭蕾怎样才能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文章指出:中国芭蕾的市场前... 芭营是国际性的舞蹈艺术,我国虽然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中国芭蕾舞剧,但是无论从市场占有率和观众欣赏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芭蕾怎样才能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文章指出:中国芭蕾的市场前景与群众文化艺术相关,有必然的依存关系,到群众中去宣传芭蕾,创作富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剧目,努力提高观众的观赏能力,让芭蕾作为素质教育课进入中小学,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蕾舞 高雅艺术 民族文化 群众文艺
原文传递
禺南地区传统园林及主要遗存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光文 《岭南文史》 2011年第3期67-70,共4页
一、禺南传统园林概述 禺南地区的园林建造最早可追溯到南汉时期。《舆地纪胜》称:“荔枝洲,在南海东四十五里,周迥五十里,刘氏创昌华苑于此”。
关键词 园林 遗存 《舆地纪胜》 南汉 刘氏
原文传递
宋元以来珠江三角洲简子昱故事的建构与地方社会
15
作者 朱光文 《艺术与民俗》 2021年第2期57-66,共10页
简子昱生平故事折射了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佛、道和巫术共同占统治地位的乡村社会情状。明初简子昱"坐化"后,开始经历从"人"到"神"的转变。随着里甲制的推行,他开始被乡民作为地方神明供奉起来。从明嘉靖... 简子昱生平故事折射了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佛、道和巫术共同占统治地位的乡村社会情状。明初简子昱"坐化"后,开始经历从"人"到"神"的转变。随着里甲制的推行,他开始被乡民作为地方神明供奉起来。从明嘉靖到清末民国几百年间,方志和族谱等地方文献不断地对简子昱故事进行记载和重新建构。明嘉靖以后,随着祭祖礼仪的改变,他又被奉为简氏的早期祖先之一。嘉靖年间,他的故事开始被收入方志,"亦祖亦神"的形象逐步显现。清乾隆以降,在屏山举人简荣等人的推动下,简子昱获得敕封,其事迹被重新建构并收入乾隆《番禺县志》,简佛祖庙得到重修扩建,影响越来越大,其作为"地方守护神"兼具"神医"的角色越来越明显。清光绪以来,随着珠三角简氏高层宗族的建构,供奉简子昱的庙宇成为粤东简氏高层宗族联结的纽带和"礼仪标识"之一。简子昱个案与民间传说中的宾公佛、阮公佛的生平经历及灵验事迹都极为相似,集中反映了宋元时期佛、道、巫的相互融合及其对珠三角丘陵台地和周边乡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也折射了明清以来王朝国家意识形态及区域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番禺屏山 简子昱 建构
原文传递
如何提高基层合唱团队的音乐素质和演唱能力
16
作者 梁颖 《音乐大观》 2014年第10期217-218,共2页
自"五四"运动之后合唱艺术开始涌入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合唱艺术在中国得以生根滋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合唱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对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基层合唱团... 自"五四"运动之后合唱艺术开始涌入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合唱艺术在中国得以生根滋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合唱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这对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的基层合唱团队其构成核心主要是非职业队员,像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是学校等,他们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演出排练,以业务合唱团队的形式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因此,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合唱团队的整体音乐素质与演唱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合唱团队 群众性文化 音乐素质 演唱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