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2年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
1
作者 龙佳丽 李泳光 +6 位作者 陈建东 张欣强 陶霞 王安娜 邱倩文 魏跃红 许建雄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婴幼儿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收集的2020—2022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接诊并上报的1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 目的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婴幼儿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收集的2020—2022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接诊并上报的1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夏秋季。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85.0%)、发热(50.0%)、呕吐(33.5%)、腹痛(12.8%)、恶心(6.1%)等症状,其中腹泻类型以水样便为主(74.8%),平均腹泻6.0次/d,呕吐3.0次/d;发热体温平均39.0℃。可疑食物以婴幼儿食品为主,主要原材料是粮食类及其制品。40.8%的病例检出致病菌,主要为沙门菌(99.6%),少量为致泻大肠埃希菌(0.4%)。婴儿组(<1岁)沙门菌检出率(58.4%)显著高于幼儿组(1~3岁)(32.3%)(P<0.001)。广州的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是优势血清型(68.2%),其次为肠炎沙门菌(9.7%)、斯坦利沙门菌(3.3%)、罗森沙门菌(2.7%)。这4种沙门菌血清型其毒力存在差异,表现为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4),感染肠炎沙门菌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2)。结论根据广州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应从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针对性问诊、加强目标致病菌监测、拓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该特殊人群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沙门菌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市居民米酵菌酸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赵丹 钟贤武 +8 位作者 姚粤婷 周金华 甄若楠 许建雄 秦鹏哲 刘维斯 陈子慧 张发滨 袁俊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目的了解居民对米酵菌酸的认知、态度、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4月29日-5月3日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网络问卷进行现况调查,收集居民基本情况、米酵菌酸相关知识、... 目的了解居民对米酵菌酸的认知、态度、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3年4月29日-5月3日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网络问卷进行现况调查,收集居民基本情况、米酵菌酸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3个维度的信息。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调整权重后采用χ^(2)检验对米酵菌酸知信行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对象三维度得分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754份,有效率为88%(10754/12231)。居民对米酵菌酸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0%,行为总体正向率为50%,态度总体积极率为43%。居民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防治知信行总体合格率在不同性别、民族、学历、年龄、职业、居住地属性以及月均收入人群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76、316.50、131.19、360.02、75.09、282.14、78.98,P均<0.05)。女性知识、行为、态度得分均高于男性(OR=1.649、1.207、1.108,95%CI:1.506~1.805、1.108~1.315、1.017~1.207)。小学/初中及以下学历(OR=0.615,95%CI:0.499~0.753)、农村地区(OR=0.613,95%CI:0.479~0.779)知识得分更低。月收入<2000元人群知识和行为得分均低于月收入10000~元人群(OR=0.746、0.672,95%CI:0.615~0.903、0.565~0.799)。10~<25岁人群知识和行为得分较其他年龄组低。结论居民米酵菌酸知识和态度整体水平低,预防米酵菌酸中毒的行为正确水平有待提高。需针对男性、年轻、低学历、月收入低及非城市居民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酵菌酸 知信行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猴痘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汪慧 钟贤武 +2 位作者 李意兰 蒋书琴 罗雷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74-480,共7页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鉴定了人类猴痘病例,此后在刚果盆地和西非农村地区报告了多个病例。2022年5月7日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非流行地区出现多发...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主。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鉴定了人类猴痘病例,此后在刚果盆地和西非农村地区报告了多个病例。2022年5月7日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非流行地区出现多发的猴痘疫情。目前已有67个非流行国家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其中大多数无流行国家旅游史,且已出现了人际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5月29日将猴痘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为中等。本文对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等方面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