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 被引量:3
1
作者 章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17,160,共7页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如今已是一门显学,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有所突破。在中国古代,广州港历久不衰,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广州港的前身番禺港在汉代还不是海外贸易港。笔者依据汉代史料、近几...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如今已是一门显学,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有所突破。在中国古代,广州港历久不衰,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广州港的前身番禺港在汉代还不是海外贸易港。笔者依据汉代史料、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的汉墓发掘报告,以及有关港口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汉代,番禺港不但是海外贸易港,而且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 广州港 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宋代广州商税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被引量:3
2
作者 章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2-119,共8页
宋代广州城的商税在本州、本路以至全国均占有突出地位。广州是北宋中期全国商税增长较快、人均商税分摊额较高的路级官员主要办公地。广州商税的增长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皆有关联。海外贸易以及酒类等商品的运销是商税的主要来源,... 宋代广州城的商税在本州、本路以至全国均占有突出地位。广州是北宋中期全国商税增长较快、人均商税分摊额较高的路级官员主要办公地。广州商税的增长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皆有关联。海外贸易以及酒类等商品的运销是商税的主要来源,而政府财政需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商税定额,则引导商税征收额超越经济增长,大幅度攀高。后者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诱导和迫使征税者为完成任务而背弃法律法规的负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商税 社会经济 财政结构 商税定额
下载PDF
试析历史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基本定位 被引量:5
3
作者 邢照华 《文博》 2010年第6期50-54,共5页
在历史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复原陈列是用来表现古建筑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重要手段。其通常借助于实物媒介,以陈列艺术的独特语言表现活态的过往历史,再现原生态的人文风貌。在具体的复原展示中,主要依据古建筑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在历史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复原陈列是用来表现古建筑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重要手段。其通常借助于实物媒介,以陈列艺术的独特语言表现活态的过往历史,再现原生态的人文风貌。在具体的复原展示中,主要依据古建筑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差异情况,而决定"物"与"景"组合展示的最终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复原陈列 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组合展示
下载PDF
黄埔“血花剧社”及其社会动员功能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邢照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2,共5页
黄埔军校开办之初,即成立了以军校学生为主体的血花剧社演出组织。其以岭南艺术的新话剧形式,突显了军校政治建军的特色,并广泛参与到岭南社会的风尚改造中。以血花剧社为代表的新戏剧运动,在社会庆典、募捐、公益活动和群众运动中,发... 黄埔军校开办之初,即成立了以军校学生为主体的血花剧社演出组织。其以岭南艺术的新话剧形式,突显了军校政治建军的特色,并广泛参与到岭南社会的风尚改造中。以血花剧社为代表的新戏剧运动,在社会庆典、募捐、公益活动和群众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动员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埔军校 血花剧社 岭南新剧 社会动员
下载PDF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
5
作者 张磊 张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147,共5页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近代革命政党 中国政治史 纪念 历史 三权分立原则 领导核心
下载PDF
孙中山的理论与实践之历史意义
6
作者 张磊 张苹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年第12期32-37,共6页
从孙中山逝世到现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一直被人们所铭记。其主要原因在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与富强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是迫待实现的理想... 从孙中山逝世到现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一直被人们所铭记。其主要原因在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与富强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是迫待实现的理想;其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则是人类的共同的美好理想。此外,孙中山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人们长久而又广泛认同、赞誉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孙中山思想 近代化 民主
下载PDF
《法庭之友意见书》中的历史资料与“南海仲裁裁决”之关系
7
作者 刘旭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18,34,共10页
近年来,“南海仲裁案”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围绕南海争端的国际法律战和舆论战急剧升温。中国台湾方面提出的《法庭之友意见书》,从人类历史、淡水、植被和经济生活等方面证明,太平岛是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岛屿,而非礁石。“南... 近年来,“南海仲裁案”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围绕南海争端的国际法律战和舆论战急剧升温。中国台湾方面提出的《法庭之友意见书》,从人类历史、淡水、植被和经济生活等方面证明,太平岛是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岛屿,而非礁石。“南海仲裁庭”利用该意见书中的历史资料,从淡水、植被、土壤、渔民,特别是商业活动的角度,牵强附会地做出偏颇的结论,加剧了南海局势的恶化,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该“裁决”有选择地使用文献材料,其结论是非法的、无效的,其手法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资料 《法庭之友意见书》 “南海仲裁案” 太平岛
下载PDF
孙中山: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前驱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磊 张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82,共6页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梏下的中国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的途径和手段只能是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这是一条"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也是一桩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孙中山制订的变革、开放与近代化方案,无...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梏下的中国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的途径和手段只能是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这是一条"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也是一桩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孙中山制订的变革、开放与近代化方案,无疑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纲领。以三民主义为主体的孙文学说兼具民主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内涵,孙中山既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的近代化的光辉前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变革 开放 近代化
下载PDF
郑观应与孙中山关系析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苹 张磊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105-109,共5页
19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郑观应同孙中山有过颇为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无论在家庭、教育、经历乃至年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诞生于商品经济发达与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较早地从故乡走向中国和世界。他们都满怀... 19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郑观应同孙中山有过颇为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无论在家庭、教育、经历乃至年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诞生于商品经济发达与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较早地从故乡走向中国和世界。他们都满怀爱国救亡的热忱,中法战争及其失败给予两人以极大的刺激和策励。这种差别和相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只能是短暂的友谊。郑观应称赞孙中山“少年英俊”,积极支持他北上投书李鸿章以实现改革救国的抱负。孙中山与时俱进,使他与未能同现存政权决裂的郑观应分道扬镳。他们后来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只是郑观应晚年曾经斥责袁世凯以御用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算是其友谊在20年后的唯一回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观应 孙中山 相互关系
下载PDF
唐宋官当制度的发展与终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79,共6页
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官当制度经历一个逐步成型、发展成熟、突然消失的过程。它是古代官僚等级特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唐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立法追求理想的制度之美,官当制度日益定型;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立法执法... 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官当制度经历一个逐步成型、发展成熟、突然消失的过程。它是古代官僚等级特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唐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立法追求理想的制度之美,官当制度日益定型;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立法执法追求宽和,官当制度发展成熟;南宋时期,法律规范的修订已经透露出统治者对官当制度的不满;元朝以后,官当制度突然消失,但以官抵罪的情况仍盛行不衰。官当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以优待士大夫为前提、逐步加重惩治犯罪官员的过程,它使官员能够利用职务抵消法律惩罚,造成官员与平民、官员与官员之间不平等。官当制度走向终结,使周密细致的法律被摒弃,扩大统治者任意执法的空间,这是古代法律制度的倒退,也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强化过程中符合逻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当制度 唐宋法律 法律特权
下载PDF
试论清代前期两广总督的选任与治绩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汉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83-88,共6页
试论清代前期两广总督的选任与治绩关汉华一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①。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 试论清代前期两广总督的选任与治绩关汉华一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①。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清代前期 《清史列传》 总督 经世文编 学海堂 广东 进士出身 “迁海” 陈宏谋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广州社会纠纷调控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邢照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11,共11页
20世纪前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多种矛盾交互汇集,纠纷发酵,在城市中的表现尤其典型。就广州的情况而言,这一时期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纠纷应对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互补性,但调解本身仍然呈现出无序化和多方博弈的特征... 20世纪前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多种矛盾交互汇集,纠纷发酵,在城市中的表现尤其典型。就广州的情况而言,这一时期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纠纷应对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互补性,但调解本身仍然呈现出无序化和多方博弈的特征。在具体涉及水利、铺权、寺庙集资、工团、劳资等多发纠纷中,广州社会始终有多种力量对这类社会紧迫问题进行关注并参与其中,以寻求在公共事务中扮演角色。在群体性的水利纠纷事件处置中,政府、公益组织和乡绅名流三种力量的表现具有一定差异,呈现出了递进层次关系。究其原因,在于乡绅名流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介入程度及期待程度最优。在铺权产权纠纷中,政府习惯于采取含混不清的安抚方式进行处理,但没有摆正公平利益原则。在寺庙集资纠纷中,由于政府管理程序的严谨性本身面临质疑,导致矛盾难以有效平息。在工团、劳资纷争中,政府的主导性明显,社会贤达人士的感化作用也不可低估。总体看来,缺少政府与民间协作的综合的、条理性的机制,是民国前期广州纠纷调解中的一种普遍缺位现象,由此导致社会调解资源的宏观整合不足。而放眼全国形势,民国时代制度文明难产的共性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纠纷 铺权争夺 工团纷争 集资争执 政府调控
原文传递
略论孙中山的平等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平等观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孙中山把这个课题分解为两方面——“天生的”不平等和“人为的”不平等问题;“真平等”和“假平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平等观的分析,肯定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 孙中山 平等观 “天生的”不平等 “人为的”不平等 真平等 假平等
下载PDF
苏轼谪宦岭南与北宋后期政治变迁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深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苏轼是第一个流放岭南的元党人,也是最后离开岭南的元大臣。苏轼流放岭南后,十多名高官随之南逐,岭南成了朝廷打击关押元臣僚的集中营和用软刀子处死他们的刑场。苏轼等一大批政治文化精英谪宦岭南,对宋朝政治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 苏轼是第一个流放岭南的元党人,也是最后离开岭南的元大臣。苏轼流放岭南后,十多名高官随之南逐,岭南成了朝廷打击关押元臣僚的集中营和用软刀子处死他们的刑场。苏轼等一大批政治文化精英谪宦岭南,对宋朝政治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朝廷严厉打压不同意见,敢于和愿意为朝廷竭诚尽忠的臣僚大为减少,皇帝逐渐因下情不能上达而变得耳不聪目不明,朝廷成了少数人权谋算计、结党营私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元祐党人 文字狱 流放岭南
下载PDF
黄佐及其《翰林记》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汉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4,共6页
黄佐是明代中后期声望卓著的鸿儒。他博通经史,潜心治学。一生著述甚丰,涵括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不仅在理学上造诣精深,且长于史志修纂。黄佐尝任职翰林,对于词林典故以及翰林机制运作十分熟悉。其所撰《翰林记》以内涵宽广、叙事... 黄佐是明代中后期声望卓著的鸿儒。他博通经史,潜心治学。一生著述甚丰,涵括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不仅在理学上造诣精深,且长于史志修纂。黄佐尝任职翰林,对于词林典故以及翰林机制运作十分熟悉。其所撰《翰林记》以内涵宽广、叙事翔实、撰述精审见称。对于我们研究翰林制度以及明代政制的发展变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佐 《翰林记》 翰林机制 词林内阁
下载PDF
略议蒋介石强制立约法的真实意图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杨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4,共8页
1931年2月,国民党两巨头蒋介石与胡汉民为是否立约法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以蒋介石强硬扣押胡汉民收场,史称"约法之争"。史书大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笔者认为,仅以其独裁意图为他与胡的... 1931年2月,国民党两巨头蒋介石与胡汉民为是否立约法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以蒋介石强硬扣押胡汉民收场,史称"约法之争"。史书大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笔者认为,仅以其独裁意图为他与胡的"约法之争"作定论,未免过于片面。蒋介石强制立约法的真实意图,不仅有个人权力之争,也包含有与胡汉民不同的政治态度、或者说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胡汉民 约法之争
下载PDF
近代“国立”高校体育课的建立和变迁——以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雪松 章深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6期105-111,155,156,共9页
民国肇始,新成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军国民"式的体育课养成积极捍卫共和的新国民,但多数北大学生对体育课并不积极。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立高校强制开展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军事体育,这种做法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民国肇始,新成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军国民"式的体育课养成积极捍卫共和的新国民,但多数北大学生对体育课并不积极。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立高校强制开展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军事体育,这种做法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具体考察1936年之前的北大体育课的建立、开展和变迁情况,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北大体育的认知,还有助于我们从体育这一特殊的角度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青年精英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体育课程 士绅传统 军训风潮
下载PDF
郭沫若致“兰亭富翁”罗培元的一封信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照华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38,共2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避居香港。1948年底,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统战委员罗培元帮助下,郭沫若与沈钧儒等人成功穿越国统区,辗转北上,顺利到达北平,于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之后的新中国开斟大典。
关键词 郭沫若 抗日战争胜利后 人民政治协商会 解读 富翁 兰亭 1948年 1949年
下载PDF
近代中国报刊广告画的若干特色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照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9-44,共6页
近代中国报刊广告画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具有优越的创新原动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即图文并存的二元布局构图基本组合、插图文字的艺术性表达、时尚化的画面灵巧构思,及视觉审美与印象震撼之间的两难取舍。客观而言,这些特点源于... 近代中国报刊广告画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具有优越的创新原动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即图文并存的二元布局构图基本组合、插图文字的艺术性表达、时尚化的画面灵巧构思,及视觉审美与印象震撼之间的两难取舍。客观而言,这些特点源于其与生俱来的功利艺术的基本定位,在现实中也容易导致偏狭性的一面,与纯艺术之间形成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画 二元布局 时尚化 视觉审美 印象震撼
下载PDF
有关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问题的探讨
20
作者 李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100,共5页
在以广州为发源地的国民革命运动中,陶希圣曾接近左翼,后来更是弃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由于陶的这段经历,有不少书籍记载陶希圣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观点几乎成为定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详细考察了陶希... 在以广州为发源地的国民革命运动中,陶希圣曾接近左翼,后来更是弃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由于陶的这段经历,有不少书籍记载陶希圣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观点几乎成为定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详细考察了陶希圣这一时期的活动经历和政治倾向等。笔者认为,从当前所能看到的历史文献中,既找不到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也看不出陶有过共产主义信仰,更没有发现陶的入党具体时间、介绍人和地点等资料。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革命 陶希圣 入党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