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编码RNA在胃肠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钟俊斌 魏建昌 +3 位作者 王强 杨平 张通 陈华翠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5期121-126,共6页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在胃肠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明确lncRNA以及同源基因HOXA远端转录本(HOXAtranscript at the distal tip,HOTTIP)、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a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在胃肠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明确lncRNA以及同源基因HOXA远端转录本(HOXAtranscript at the distal tip,HOTTIP)、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a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在胃肠肿瘤中的表达。方法本研究为大鼠试验,于2022年4—12月选择100只成年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长期喂养高硝酸盐食物,形成胃肠肿瘤后,进行胃癌手术或者结肠癌手术,探讨非编码RNA(non-coding,ncRNA)在胃肠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表达能力对比,基于表达能力的不同,对比胃肠肿瘤大鼠的生存时间,最后对比RUNX1-IT1与Lv-NC细胞迁移增殖能力。结果lncRNA及同源基因在胃肠肿瘤中的表达结果中,HOTTI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为(3.99±1.05),在癌旁组织的表达为(3.5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P=0.021)。HOTTIP与GAPDH的引物都表现为单峰,有着较高的特异性;lncRNA及其同源基因在胃肠肿瘤预后中,使用Kaplan-Meier对预后与基因表达关系进行的研究中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迁移实验及增殖实验中Lv-RUNX1-IT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都有所降低。结论非编码RNA在胃肠肿瘤微环境当中,可有效抑制胃肠肿瘤细胞表达,对大鼠生存时间未造成较大影响,Lv-RUNX1-IT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同源基因 胃肠肿瘤 免疫细胞
下载PDF
胃肠吻合器在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伟健 谭明华 邝杰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23-1124,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吻合器在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1996年到2001年期间采用门奇断流术联合/不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的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及胃底... 目的探讨胃肠吻合器在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1996年到2001年期间采用门奇断流术联合/不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的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以及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接受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40例,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组110例。两组5年随访率分别为87.5%(35/40)和88.2%(97/110)。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71%(2/35)和55.67%(54/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78,P<0.0001);两组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2.86%(29/35)和9.28%(9/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22,P<0.0001)。35例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食管下段切割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术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止血效果较单纯门奇断流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器 门脉高压症 门奇断流术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胃肠道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振邦 胡石奇 +1 位作者 曹杰 梁立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91-2392,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 目的:探讨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及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间20例胃肠道手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确诊后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处理,治愈17例,死亡3例;其中7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或缓解;6例需再次开腹手术探查进行腹腔减压。结论:胃肠道术后常规监测腹腔内压,不但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且能协助指导早期治疗。胃肠道术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治侧重于及时做出诊断,采取积极的以腹腔减压为主的综合措施,必要时可再次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腹腔间隙综合征 腹腔减压
下载PDF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B超引导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5
4
作者 邝玉群 陈转鹏 梁艳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5期613-614,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PICC置管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进行B超引导PICC置管术的患者,其中胃癌28例,结直肠癌64例。结果 92例患者均成功置管,留置导管时间12d~11个月... 目的探讨B超引导PICC置管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进行B超引导PICC置管术的患者,其中胃癌28例,结直肠癌64例。结果 92例患者均成功置管,留置导管时间12d~11个月;除1例病人因对导管反应大要求拔管外,其余患者均按化疗计划完成后撤管。结论 B超引导PICC置管术可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血管损伤及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保证静脉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B超引导 PICC置管 护理
下载PDF
残胃癌的外科治疗与预防(附36例病例分析)
5
作者 刘宏杰 曾山崎 唐伟镖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821-82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早期诊断、外科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例残胃癌发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首次手术方式均为毕II式吻合;间隔时间10~35年。结果23例行残胃癌根治术病人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 目的探讨残胃癌早期诊断、外科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例残胃癌发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首次手术方式均为毕II式吻合;间隔时间10~35年。结果23例行残胃癌根治术病人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26%、34.80%和26.10%。4例未手术和9例行姑息性手术者均于一年内死亡。若将这23例分为残胃全切除(n=15)和残胃次全切除(n=8)两组,前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66.70%和62.50%,而后者1年、3年的生存率为75.00%和33.33%,无一例生存逾5年。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提高残胃癌的手术切除率有重要意义,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以根治术为主,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残胃癌均提倡全胃切除。清扫一般包括癌肿周围第1站和第7、8、9、10、11、12、13组淋巴结,同时清除空肠系膜根部第14组淋巴结。重视残胃癌预防,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残胃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早期诊断 预防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基于中国多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越 季刚 +12 位作者 陶凯雄 梁晖 雷三林 钟晓刚 王小忠 俞金龙 陈超 赵景林 郑权 王强 罗喻文 李勇 王俊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28-1834,共7页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结果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 并发症
下载PDF
外科手术应用于老年急腹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俊波 黄晓平 +2 位作者 吴宇生 彭建军 杨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9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揭阳市揭东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急腹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和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90例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90例患者单纯进行保守治疗... 目的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揭阳市揭东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急腹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和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90例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90例患者单纯进行保守治疗,整个疗程观察期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分析评价两种手段对于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老年急腹症的有效途径,但因老年急腹症患病类型多因此要对其加倍重视,建议按需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腹症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乏力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粟琼瑜 蔡琼 李淑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胃乏力发生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76例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胃乏力发生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76例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乏力发生率及各项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胃乏力发生少于对照组,胃肠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胃癌根治术后胃乏力发生情况,改善胃肠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胃癌根治术 胃乏力 胃肠功能 影响
下载PDF
广州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敏豪 董超 +3 位作者 王成兴 董婉华 冯素娥 刘凤鸣 《广州医药》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患者分离的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2014年我院分离获得的65株CA-MRSA临床分离株,PCR法检测杀白细胞素(PVL)基因阳性菌株,多位点基因序列类型(MLST)测...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患者分离的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2014年我院分离获得的65株CA-MRSA临床分离株,PCR法检测杀白细胞素(PVL)基因阳性菌株,多位点基因序列类型(MLST)测定MRSA菌株的序列类型,多重PCR法对MRSA菌株进行葡萄球菌mec盒式染色体(SCCmec)分型。结果 65株CA-MRSA分离株中PVL基因阳性31株,阳性率47.69%;MLST分型表明以ST5933.84%(22/65)及ST8823.07%(15/65)为主;SCCmec分型中发现3种类型,分别为SCCmecⅡ32.30%(21/65)、SCCmecⅣ49.23%(32/65)及SCCmecⅤ18.46%(12/65),未存在未能分型菌株。结论广州地区儿童患者分离的CA-MRSA临床分离株的PVL基因阳性率相对较高,SCCmec IV型、V型可形成小范围内的流行,其基因表型存在多种ST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 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童 基因型 广州地区
下载PDF
生活方式干预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粟琼瑜 蔡琼 李淑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2期2843-2845,共3页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社会、躯体及功能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术后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干预 大肠癌患者 胃肠功能
下载PDF
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的治疗及护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屈玉凤 邝玉群 《广州医药》 2014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0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20/50)和96%(48/50)...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0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20/50)和96%(48/50);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18/50)和84%(42/50)。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MOT、VI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手术后肠蠕动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手术 肠蠕动不良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简惠仪 邝焕容 何丽均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3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临床试验(RCT)原则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75例及常规护理组7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排...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临床试验(RCT)原则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75例及常规护理组7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肠梗阻、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术后尿潴留、再次手术及死亡)。结果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较,快速康复护理组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肠梗阻、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术后尿潴留、再次手术及死亡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护理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措施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舒适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总费用,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围手术期 快速康复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钟俊斌 曹杰 +4 位作者 杨平 张伟健 曾山崎 孙政 张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04-1706,共3页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第1天,替吉奥80mg/m2,一天两次,连续14d,21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8...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第1天,替吉奥80mg/m2,一天两次,连续14d,21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85mg/m2静滴,第1天,CF200mg/m2,静滴,第1~5天,5-FU400mg/m2,静滴,第1~5天,21d为一疗程。至少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25%(18/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1.25%(1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毒性反应比较,其中重度骨髓抑制、重度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稍高(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优于FOLFOX4方案,毒副反应轻,有利于提高化疗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可以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替吉奥 伊立替康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梁文龙 曹杰 +6 位作者 杨平 李旺林 廖述文 张通 陈熙文 王强 孙政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498-2501,共4页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藤黄酸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藤黄酸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5 d后开始用不...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藤黄酸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藤黄酸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5 d后开始用不同浓度藤黄酸治疗,28 d后处死,测定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其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坏死、微血管形态的变化;提取组织中总RNA和蛋白,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R2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对照组,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691±67.2)、(481±62.9)、(377±37.0)、(190±67.9)mm3,瘤质量分别为(0.681±0.072)、(0.473±0.062)、(0.377±0.044)、(0.192±0.068)g,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瘤体积、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藤黄酸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1%、45%、72%;(2)HE染色可见藤黄酸组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肿瘤新生血管闭锁;(3)与对照组相比,藤黄酸组VEGFR2 mRNA表达丰度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并呈显著量效关系;(4)对照组MVD明显高于藤黄酸组(P<0.05)。结论藤黄酸能够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能抑制结肠癌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藤黄酸 SW480细胞 裸鼠移植瘤 新生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藤黄酸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魏建昌 张通 +4 位作者 杨平 曾山崎 王成兴 陈华翠 曹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5-1748,共4页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藤黄酸对SW480、LOVO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Bax、Bcl-2、Caspase-3蛋白的...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藤黄酸对SW480、LOVO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0.05);藤黄酸诱导SW480、LOVO细胞发生凋亡,增强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减弱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Bax/Bcl-2比值(P<0.05)。结论:藤黄酸抑制SW480、LOVO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Bax/Bcl-2比值、激活Caspase-3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藤黄酸 凋亡 BAX/BCL-2 CASPASE-3
下载PDF
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及VEGFR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平 曹杰 +4 位作者 张通 王强 孙政 张伟健 曾山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分析VEGFR2蛋白的变化。结果:藤黄酸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生长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W480细胞呈G2/M期阻滞;SW480细胞的凋亡率随藤黄酸浓度增加逐步上升。用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SW480细胞株24h,VEGFR2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藤黄酸能够明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增殖,诱导SW480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藤黄酸 VEGFR2
下载PDF
CCN2及AP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政 曹杰 +4 位作者 梁立源 杨平 张通 张伟健 唐伟镖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56-1559,共4页
目的探讨CCN2及AP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非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mCRC)及远处转移癌组织各30例中CCN... 目的探讨CCN2及APC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非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mCRC)及远处转移癌组织各30例中CCN2蛋白及AP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CCN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6.67%、73.33%和70.00%;而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7%、23.33%和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263,P=0.000);APC蛋白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及远处转移组织中均表现为低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6.67%、23.33%和16.67%),在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均表现为高表达,分别为86.67%、76.67%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00,P=0.000);CCN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和肿瘤组织病理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TNM分期及5年生存率相关(分别为2=4.689,P=0.03;2=4.13,P=0.042);APC蛋白表达与CCN2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s=-0.467,P=0.001)。结论 CCN2基因是一种癌基因,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系,CCN2可考虑作为诊断结直肠癌或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CCN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APC有关,且可能受Wnt信号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CCN2 APC WNT信号通路
下载PDF
TLR4在LPS诱导的结肠炎症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旺林 刘梦鳌 +4 位作者 曹杰 杨平 郑晓彬 董博业 卢嘉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6-343,共8页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结肠炎症中的作用,探讨LPS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正常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预培养。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TLR4低表达、正常表达及高...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结肠炎症中的作用,探讨LPS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正常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预培养。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TLR4低表达、正常表达及高表达的肠上皮细胞亚组。正常表达组(normal组)及高表达组(high组)培养基中加入LPS诱导细胞炎症,刺激时间分别为0、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的表达;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各亚组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8的水平。收集细胞,q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和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划痕试验观察对比2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LPS干预培养细胞后,TLR4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ELISA和qPCR检测高表达组与正常表达组组间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和IL-1β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试验提示TLR4高表达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LPS影响TLR4炎症通路的活化,促进前炎症因子及辅助刺激分子的释放,起到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TOLL样受体4 脂多糖
下载PDF
大肠埃希氏菌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旺林 曹杰 +4 位作者 肖焕擎 张伟健 杨平 钟俊斌 张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目的: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评价肠道大肠埃希氏菌(E.coli)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目的: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评价肠道大肠埃希氏菌(E.coli)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BALB/c小鼠饮用含3.5%DSS的饮用水5 d,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空白对照组饮用未添加DSS的饮用水。饮用DSS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1)单纯DSS处理组;(2)细菌耗竭小鼠(bacteria-depleted mice,BD小鼠)单纯DSS处理组;(3)细菌耗竭小鼠大肠埃希氏菌处理组。从4方面评价各组的处理反应:(1)一般情况:包括体重、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结肠长度和重量;(2)组织病理评分;(3)化学比色法检测病变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化的核转录因子-κΒ(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结果:无E.coli处理的细菌耗竭小鼠难以从DSS诱导的肠炎中恢复。E.coli处理组和无E.coli处理组比较,大体评分、组织病理评分和MPO活性明显改善(P<0.05)。E.coli处理组NF-κB活性显著高于无E.coli处理组(均P<0.05)。结论:肠道正常菌群是肠道炎症恢复的必需条件。大肠埃希氏菌能够促进小鼠DSS结肠炎的恢复;该作用与促进NF-κB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细菌耗竭小鼠 大肠埃希氏菌 NF-ΚB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痔黏膜中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文龙 曹杰 +5 位作者 杨平 李旺林 孙政 陈熙文 王强 刘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30-2832,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痔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表达,探讨VEGFR2在痔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痔患者组随机选取6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痔患者和对照组的肛管静息压(RASP)、肛管收缩压(MASP)、直肠感知阈... 目的:观察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痔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表达,探讨VEGFR2在痔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痔患者组随机选取6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痔患者和对照组的肛管静息压(RASP)、肛管收缩压(MASP)、直肠感知阈值(RSTV)、直肠最大容量阈值(RMTV),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VEGFR2 m RNA的表达丰度。结果:痔组织与正常肛垫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痔组织与对照组中的MVD均值分别为5.59±0.98、3.92±0.81(P<0.05);VEGFR2染色评分分别为5.95±1.01、2.32±0.72(P<0.05),痔组织中VEGFR2 m RNA表达丰度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VEGFR2在痔垫的微血管生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与痔病的发生及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