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致白细胞减少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敏 谭行华 高倩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α-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骨髓抑制造成的白细胞减少常使有些患者减少用药剂量甚或退出治疗,影响治疗效果。本文现将临床上防治白细胞减少的方法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 α-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骨髓抑制造成的白细胞减少常使有些患者减少用药剂量甚或退出治疗,影响治疗效果。本文现将临床上防治白细胞减少的方法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干扰素 病毒性肝炎 白细胞减少 中西医治疗
原文传递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肖光明 贾卫东 +3 位作者 何凯茵 谭行华 雷春亮 杨湛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90-194,206,共6页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重点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重点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性脑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尿素氮、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P<0.05)。纠正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中比较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两种药物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程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在早期和中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晚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因素。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均可选用于对这种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预后 COX回归分析
下载PDF
针对优势慢乙肝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HBsAg基线水平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倩 贾士杰 +3 位作者 谭颖 范慧敏 关玉娟 谭行华 《系统医学》 2021年第9期29-31,共3页
目的探索恩替卡韦(ETV)经治的优势慢乙肝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最佳HBsAg基线水平。方法选取该院于2017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38例HBeAg阴性的ETV经治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sAg定量分为A组<100 IU/mL 16... 目的探索恩替卡韦(ETV)经治的优势慢乙肝患者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最佳HBsAg基线水平。方法选取该院于2017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38例HBeAg阴性的ETV经治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sAg定量分为A组<100 IU/mL 16例、B组100~500 IU/mL 11例、C组>500 IU/mL 11例3组,分别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时各组HBsAg定量变化情况,比较各组间HBsAg清除率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结果A、B、C组在基线、治疗12、24、48周时HBsAg定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相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清除率上3组之间两两对比,A、C组24、48周的占比分别为75.0%、81.3%和0.0%、9.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周内HBsAg血清学转换患者人数占比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基线≤500 IU/mL的慢乙肝优势患者开始联合抗病毒治疗可在较短疗程内取得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纯 陈泽雄 +4 位作者 谭行华 易文华 卢丽莎 李玉龙 谢仕斌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8-673,共6页
目的评价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及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组、药物干预低剂量组和药物干预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用CCl4复合... 目的评价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及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组、药物干预低剂量组和药物干预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用CCl4复合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同时,药物干预组给予扶正化瘀方灌胃,1次/d,6次/周,共6周(低剂量组按0.75g/kg,高剂量组1.5g/kg);分别在实验的第2、4、6周处死正常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大鼠各4只,收集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标本,测定大鼠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Masson三重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积分吸光度值。组问数据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周末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ALT分别为(24.68±1.50)U/L、(85.33±5.68)U/L、(56.49±4.85)U/L、(36.94±5.23)U/L,4组比较,F值为9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的AST值分别为(37.69±3.35)U/L、(112.34±7.02)U几、(82.89±5.32)U/L、(61.39±6.06)U/L,4组比较,F值为96.3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的TBil值分别为(6.70±1.10)U/L、(14.12±0.68)U/L、(10.85±0.64)U/L、(7.78±0.69)U/L,4组比较,F值为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末4组ALT、AST、TBil比较,F值分别为111.24、72.11、101.20,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周末4组ALT、AST、TBil比较,F值分别为154.16、190.80、158.9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2、4、6周末模型组、扶正化瘀高、低剂量各组ALT、AST、TBil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各组ALT、AST、TBil数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扶正化瘀方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显著。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明显升高,2周末正常组、模型组、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例分别为5.23%±0.10%、11.93%±1.78%、9.33%±1.09%、8.26%±0.77%,4组比较,F=18.68,JD〈0.01;4周末、6周末正常组、模型组、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面积比较,F值分别为49.95、82.44,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α-SMA表达亦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升高,药物干预低、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调,且药物干预高剂量组α-SMA表达下调显著。结论扶正化瘀方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且可减少。α-SMA的表达,其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活化HSC的凋亡,减少活化HSC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硬化 四氯化碳 扶正化瘀方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肝星状细胞
原文传递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光明 何凯茵 +1 位作者 雷春亮 杨湛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23-425,共3页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121例HBV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TV)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LVD)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5例,记录其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描...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121例HBV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TV)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LVD)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5例,记录其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描绘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随访结束时,ETV组、I。VD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9.4±5.8)周、(51.6±6.7)周和(32.8±5.7)周,总体生存率分别为O.567、0.557和0.318。ETV组、LV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42、5.472,P〈0.05)。ETV组与LVD组第2、4、8、12、24、48周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TV和LVD均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率,ETV与LVD对生存率的影响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存活率分析
原文传递
8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肖光明 陈万山 +3 位作者 谭行华 雷春亮 张复春 杨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651-65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感染前均有接受人工肝治疗和使用广谱抗生素史。起病后均有发热、咳嗽、气促、...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感染前均有接受人工肝治疗和使用广谱抗生素史。起病后均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的临床表现,咳黄白色黏液脓性痰多见;有左心衰表现6例,Ⅰ型呼吸衰竭5例;白细胞升高6例,胸部X线表现多为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迅速发展到双肺野广泛实变。确诊依靠痰或肺泡灌洗液培养毛霉菌阳性。毛霉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87.5%)。7例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5例需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100%,存活时间为(6±3.5)d。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肺毛霉菌病起病急骤、进展快,呼吸道症状明显,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单用氟康唑治疗无效,预后差。临床上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重型肝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应警惕肺毛霉菌病,应及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消除真菌感染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并发症 肺疾病 真菌性/并发症 毛霉菌病/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