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合并细菌与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蔡卫平 唐小平 +1 位作者 黄宝浩 陈谐捷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艾滋病 (AIDS)患者机会性细菌感染状况及其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总结我院近 5年收治的 6 2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机会性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 9例 (79.0 % )发生细菌感染 ,共分离出... 目的 :了解我国艾滋病 (AIDS)患者机会性细菌感染状况及其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总结我院近 5年收治的 6 2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机会性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 9例 (79.0 % )发生细菌感染 ,共分离出各种细菌 82株。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败血症和心血管系统感染。多系统及多种细菌感染率分别为 6 7.4 %和 4 2 .8% ,以细菌感染为直接致死原因者占死亡病例的 6 4 .3% (9/ 14 )。感染细菌依次为葡萄球菌属、真菌、大肠埃希菌和链球菌属。表现为对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现象 ,真菌对咪唑类药物耐药。结论 :AIDS患者机会性细菌感染发生率高 ,是住院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菌同时感染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
下载PDF
广东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浩岚 许飞龙 +5 位作者 蔡卫平 陈谐捷 卢葳 何金洋 聂静敏 贾卫东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471-3474,共4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HIV感染者HIV-1基因亚型、感染途径、地区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门诊2009年HIV感染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通过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BMC核酸抽提及CD4+T细胞培养等方法,提取病毒核酸,并采... 目的分析广东省HIV感染者HIV-1基因亚型、感染途径、地区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门诊2009年HIV感染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通过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PBMC核酸抽提及CD4+T细胞培养等方法,提取病毒核酸,并采用PCR扩增pol及env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经过比对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192例标本扩增基因序列并经比对后确定基因亚型,124例(64.6%)为CRF01-AE;26例(13.5%)为CRF07-BC,另外CRF08-BC重组亚型(2.1%)、C亚型(0.5%)、B亚型(2.6%)、B'亚型(4.7%)及CRF02-AG(1.0%),其中有10例标本的pol为CRF01,而env为B型。广东省HIV感染者多为无固定职业、农民或工人,年龄集中于21~50岁的青壮年,主要分布于广州、云浮、阳江、佛山、江门等。168例有传播途径的资料,发现异性传播99例(58.9%),静脉吸毒34例(20.2%),其余为输血(6.0%)、男男同性行为(1.2%)、母婴(1.2%)。结论广东省HIV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经异性性接触感染,HIV-1流行株仍以CRF01-AE亚型为主,并首次发现CRF02-AG亚型,也存在CRF07-BC重组亚型、CRF08-BC重组亚型、C亚型及B亚型(包括B和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HIV-1 亚型 序列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HIV-1亚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浩岚 何金洋 +3 位作者 蔡卫平 陈谐捷 许飞龙 陈伟烈 《传染病信息》 2010年第6期369-371,共3页
HIV-1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对HIV-l基因亚型进行分类,得出HIV-l亚型流行特点及其地域分布等,对HIV-l的传播及其流行模式、病毒耐药研究和疫苗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1基因分型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 HIV-1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对HIV-l基因亚型进行分类,得出HIV-l亚型流行特点及其地域分布等,对HIV-l的传播及其流行模式、病毒耐药研究和疫苗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IV-1基因分型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HIV-1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1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评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劲峰 唐小平 +1 位作者 蔡卫平 贾卫东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评估分析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对判断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整理2003年1~12月住院艾滋病并肺炎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APACHEⅢ评分评估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结... 目的评估分析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对判断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整理2003年1~12月住院艾滋病并肺炎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APACHEⅢ评分评估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结果74例患者中,死亡17例,存活57例,两者APACHEⅢ分值差异显著;APACHEⅢ分值越高,重症肺炎患者比例增高,治疗效果越差,死亡率增高;APACHEⅢ评分分值≥60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死亡与入院时APACHEⅢ分值相关(r=0.444,P=0.001),与死亡前的APACHEⅢ分值高度相关(r=0.965,P=0.001).结论APACHEⅢ评分有助于预测艾滋病并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炎 急性生理学 慢性健康状况 评分系统 Ⅲ评分 肺部感染
下载PDF
重视HIV合并HC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小平 李凌华 《传染病信息》 2012年第2期80-82,86,共4页
HIV和HCV的传播途径相同,二者合并感染相当常见。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HI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HCV感染引起的终末期肝病已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HIV合并HCV感染者的诊断和治... HIV和HCV的传播途径相同,二者合并感染相当常见。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HI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HCV感染引起的终末期肝病已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HIV合并HCV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HIV感染的病死率十分重要。本文就HIV合并HCV感染者病毒的相互影响、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丙型肝炎病毒 同时感染
下载PDF
S区和C区小干扰RNA在小鼠体内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6
作者 应若素 范学工 +2 位作者 唐小平 朱才 李宁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和C区为靶位,观察小干扰RNA(siRNA)在小鼠体内抗HBV的作用。方法:以流体动力学法建立HBV感染的动物模型,将pcDNA3.1-HBV和细胞体外实验证明有效的S区和C区siRNA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和C区为靶位,观察小干扰RNA(siRNA)在小鼠体内抗HBV的作用。方法:以流体动力学法建立HBV感染的动物模型,将pcDNA3.1-HBV和细胞体外实验证明有效的S区和C区siRNA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A)检测小鼠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用定量PCR法(FQ-PCR)检测血清HBV DNA,用RT-PCR法检测HBV S-mRNA和C-mRNA。结果:在小鼠体内,和无关siRNA相比,S区和C区siRNA均能有效抑制血清中HBsAg的分泌(第1天的抑制率分别为96%和90%),降低HBV DNA的滴度(第1天分别减少47%和71%),HBV S-mRNA和C-mRNA的条带灰度明显减少,干扰效果至少持续3 d。结论:在小鼠体内靶向HBV S区和C区的siRNA均能有效特异抑制H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RNA 乙型肝炎病毒 动力学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健珍 张春兰 +2 位作者 曾春燕 杨慧勤 孟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174例,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72例和研究组102...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174例,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72例和研究组102例。对照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TACE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实验室检查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时点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12、24、48W的AFP及CAl99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不可测率在治疗后4、12、24、48W分别为13.73%、33.33%、50.0%、76.47%,对照组分别为11.11%、16.67%、22.22%、25.00%,研究组治疗12、24、48W HBVDNA不可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96.08%、90.20%,对照组分别为83.33%、63.89%,研究组1、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基础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ALT水平,降低AFP、CA199水平,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VDNA不可测率,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以进—步明确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栓塞化疗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剑萍 关玉娟 +3 位作者 洪文昕 范浰婴 潘能浪 杨可立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 PEG IFNα-2a(180μg/w 或135μg/w)联合利巴韦林(RBV)900~1200 mg/d 抗病毒治疗,...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 PEG IFNα-2a(180μg/w 或135μg/w)联合利巴韦林(RBV)900~1200 mg/d 抗病毒治疗,疗程48~72 w,随访24 w;治疗前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采用 PCR 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水平及肝功能,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结果在331例CHC 患者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65%(215/331)、94.9%(314/331)和84.9%(281/331);对176例行基因分型,结果108例基因1型与68例非1型感染者SVR 分别为88.0%和79.4%,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5例血清 HCV RNA 水平小于4×105 IU/ml 的患者 SVR 为93.3%,高于256例 HCV RNA 水平大于4×105 IU/ml 患者的82.4%(P〈0.05);215例获得 RVR 的 CHC 患者的SVR 明显高于116例未获得 RVR 患者(92.6%对70.7%,x2=28.099,P=0.000),314例获得 EVR 患者的 SVR 也明显高于17例未获得 EVR 组(88.5%对17.6%,x2=63.194,P=0.000);50例未获得 SVR 的 CHC 患者年龄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时间分别为(46±15)岁和(14.8±8.0)年,显著大或长于281例获得 SVR 患者[(38±13)岁和(11.5±7.7)年,P 均〈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较好,预测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是患者年龄、感染丙型肝炎的病程、治疗前 HCV RNA 水平及在治疗过程中能否及时获得 RVR 和 E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利巴韦林 病毒学应答
下载PDF
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嵘 黄美玲 +4 位作者 凌雪梅 林小红 曾俊 黎云 夏建红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752-75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 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 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孕妇
下载PDF
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卢业成 zheng shi-lin +3 位作者 陈万山 初德强 ying ruo-su 唐小平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3例临床疑似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并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结果 73例患者中有44例经外周血和骨髓... 目的 探讨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3例临床疑似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并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结果 73例患者中有44例经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其骨髓象的共同特征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多数粒细胞有胞浆颗粒增粗、增多及空泡等改变,细胞核左移;组织细胞增多、胞体增大;浆细胞比例增高.其中12例患者在骨髓涂片中发现组织细胞胞质内吞噬成群桑葚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原体,或单个吞噬,或病原体散在游离于细胞外;个别病例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病原体,并在4例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马尔尼菲青霉病原体.结论 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比常规真菌双相培养法可提早7~10 d确诊,为抗真菌治疗赢得宝贵时机,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bone marrow smear examination in early diagnosis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methods seventy-three clinically suspected aids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peniciuium marneffei infec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smear examinations, and the fungal thermally dimorphic culture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 results peniciuium marneffei infection was identified in 44 patients by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fungal thermally dimorphic culture. the features of the bone marrow smear were as follows : they were all hyperplastic or significantly hyperplastic; there were thickened and increased granules, vacuolization and band-formed in most granulocytes; there were increased and augmented histiocytes, and increased plasma cells. in 12 samples of bone marrow smear, there were phagncytized mulberry-like penicillium marneffei organism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histiocytes or the organisms found extracellularly. one sample demonstrated the increased granulocytes and the phagocytized organisms in the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 in 4 samples of peripheral blood smear, there were phagocytized penicillium marneffe organisms in the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 conclusion bone marrow smear examination is of value in early diagnosis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which is 7 to 10 days earlier than routine fungal thermally dimorphic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骨髓检查 真菌培养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484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学检测及病毒分离株E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业成 梁瑜 +5 位作者 周经姣 陈万山 方丹云 周俊梅 张复春 江丽芳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血清学检测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树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MMP-1、TGF-β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刘惠媛 唐小平 +1 位作者 应若素 石裕明 《世界感染杂志》 2009年第5期301-303,共3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慢乙肝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的意义。方法检测四组人群共165例(健康组、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型组...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慢乙肝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的意义。方法检测四组人群共165例(健康组、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型组及慢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浆MMP-1、TGF-β1水平,慢乙肝患者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慢乙肝、肝硬化、慢乙肝重型患者血浆MMP-1、TGF-β1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均〈0.05),且上述3种疾病MMP-1、TGF-β1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慢乙肝患者随着炎症升级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浆MMP-1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浆TGF-β1逐渐升高。结论血浆MMP-1与TGF-β1检测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MMP-1、TGF-β1对于慢乙肝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浆TGF—β1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MMP-1、TGF—β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3
作者 刘惠媛 唐小平 +1 位作者 应若素 石裕明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慢乙肝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的意义。方法检测四组人群共165例(健康组、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型组...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慢乙肝疾病进展的关系及其在肝纤维化形成的意义。方法检测四组人群共165例(健康组、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型组及慢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浆MMP—1、TGF-β1水平,慢乙肝患者行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慢乙肝、肝硬化、慢乙肝重型患者血浆MMP-1、TGF-β1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均〈0.05),且上述3种疾病MMP-1、TGF-β1.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慢乙肝患者随着炎症升级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浆MMP-1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浆TGF-β1渐升高。结论血浆MMP-1与TGF-β1检测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MMP-1、TGF-β1对于慢乙肝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浆TGF-β1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浩岚 董永新 +4 位作者 蔡卫平 陈谐捷 李凌华 聂静敏 唐小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924-926,共3页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血/骨髓培养确诊为AIDS合并PSM的患者,分别给予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疗程28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5...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血/骨髓培养确诊为AIDS合并PSM的患者,分别给予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疗程28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伏立康唑治疗组20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组32例。治疗14d和28d时,伏立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0%、65.0%和56.3%、7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0,P=0.254;Z=0.273,P=0.601),但两组28d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14d(Z=3.994,P=0.046)。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因毒副作用停药的现象,但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临床毒副反应较重且出现了血清肌酐的升高。结论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均为治疗AIDS合并PSM的有效方法,但伏立康唑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原文传递
去羟肌苷、司他夫定联合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卫平 陈谐捷 +2 位作者 陈劲峰 唐小平 谭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联合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抗逆转录病毒方法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用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联合奈韦拉平(NVP)治疗20例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将其分为A... 目的观察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联合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抗逆转录病毒方法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用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联合奈韦拉平(NVP)治疗20例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将其分为A组(进口药)、B组(国产药)并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指标为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A组中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血浆病毒载量平均值明显下降,A组比治疗前下降2.12lg拷贝/ml,B组比治疗前下降2.55lg拷贝/ml。A、B两组分别在4.3个月和2个月时,均检测不到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逐渐升高,由治疗前A组(231.50±156.02)/mm3、0.25±0.21,B组(49.60±45.41)/mm3、0.07±0.05,上升至治疗后A组(423.70±225.79)/mm3、0.46±0.31,B组(186.00±92.47)/mm3、0.20±0.11。两组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HIVRNA降幅、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增幅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200/mm3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升高的绝对值明显高于CD4<200/mm3者。治疗初期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皮疹,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周围神经病变。结论该药物组合能够很快地使病毒载量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能够使大多数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重建。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有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病毒载量 T淋巴细胞 去羟肌苷 司他夫定 奈韦拉平 淋巴细胞计数
原文传递
应用造血干细胞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邓西龙 唐小平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共4页
自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全球已有6500多万hiv感染者,有2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1].
关键词 应用 造血干 细胞治疗 艾滋病 感染者 首例 患者
原文传递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130
17
作者 刘正印 王贵强 +13 位作者 朱利平 吕晓菊 章强强 俞云松 周志慧 刘焱斌 蔡卫平 李若瑜 张文宏 张福杰 吴昊 徐英春 卢洪洲 李太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7-323,共7页
引言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的实践指南”,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 引言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的实践指南”,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临床实施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实践指南 Diseases 专家 诊治 隐球菌病 隐球菌感染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蔡卫平 张复春 +3 位作者 曹欣 王建 陈劲峰 魏绍静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09-613,共5页
目的了解2008年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对1例成年男性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ELISA和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M(CHIKVIgM)抗体,实时荧光PCR法... 目的了解2008年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对1例成年男性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ELISA和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M(CHIKVIgM)抗体,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基孔核酸(CHIKV RNA)。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起病,有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全身充血性斑丘疹,WBC及PLT减少。发病第9天CHIKV-IgM阳性;第3、5、7、9天CHIKVRNA阳性;RT—PCR扩增产物为575个核苷酸碱基片段,经序列测序结果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患者经对症支持等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该患者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本病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 输入性病例 诊断
原文传递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凌华 唐小平 胡凤玉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51-254,共4页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常见的侵袭性真菌,一般引起播散性感染。其感染确诊需要病原诊断,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高。该菌致病途径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与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因素相关。...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常见的侵袭性真菌,一般引起播散性感染。其感染确诊需要病原诊断,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高。该菌致病途径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与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基因组特征、致病与耐药分子机制及PCR快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为有效防治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基因 致病性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耶氏肺孢子虫基因突变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西龙 唐小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耶氏肺孢子虫是导致免疫抑制宿主尤其是艾滋病患者机会性肺部感染(即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一种真菌。虽然磺胺类药物和氨苯砜的预防性应用已经明显降低了艾滋病患者PCP的发病率,但是与这些药物相关的抗药性的产生越来越引人关注。二... 耶氏肺孢子虫是导致免疫抑制宿主尤其是艾滋病患者机会性肺部感染(即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一种真菌。虽然磺胺类药物和氨苯砜的预防性应用已经明显降低了艾滋病患者PCP的发病率,但是与这些药物相关的抗药性的产生越来越引人关注。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是磺胺类药物和氨苯砜作用的位点,现已发现这些相关基因的特殊位点会发生突变。此文对是否由于广泛的预防性用药导致了耶氏肺孢子虫的DHPS和DHFR基因突变、感染突变株患者的预后、DHPS和DHFR基因突变与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嚼唑或氨苯砜加甲氧苄啶或乙胺嘧啶耐药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耶氏肺孢子虫 二氢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