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贮藏温度下油茶籽油氧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7
1
作者 龙婷 林树真 +3 位作者 林树红 黄楚璇 樊庆 吴雪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09,共5页
研究贮藏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指标变化及预测模型,为油茶籽油的安全贮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下(20、40、60℃)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油茶... 研究贮藏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指标变化及预测模型,为油茶籽油的安全贮藏及品质预测提供参考,探讨不同温度下(20、40、60℃)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动力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25℃贮藏条件下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对模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温度越高变化越快;酸价的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9和0.9980;过氧化值动力学和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9和0.9913;模型拟合效果极好;模型校正过程,酸价和过氧化值动力学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66%、42.17%;而酸价和过氧化值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更好,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4%、6.38%;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较之动力学模型,泛化能力更好,误差更小,能更加准确预测油茶籽油在储藏过程中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酸价 过氧化值 神经网络 动力学 模型 预测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茶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林树真 林树红 +2 位作者 龙婷 吴雪辉 谢洁梅 《农产品加工》 2018年第5期24-28,共5页
以油茶籽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提取率的二次多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对茶... 以油茶籽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提取率的二次多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提取率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对茶油提取率影响极显著,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的二次项影响显著,根据萃取模型优化出超临界CO_2萃取茶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温度38℃,萃取时间2.6 h,在该条件下茶油提取率为96.48%,与试验值96.58%的误差小于5%,说明得到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超临界CO_2萃取的茶油与压榨、浸出法提取的茶油在脂肪酸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别,而毛油品质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萃取 茶油 响应曲面分析法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的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 被引量:5
3
作者 林树真 龙婷 +3 位作者 段明慧 史庆龙 葛发欢 周丹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8-223,共6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0.7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表明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分别在0.01~0.40μg(R^2=0.9999)、0.44~10.94μg(R^2=1)、0.01~0.55μg(R^2=0.9990)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接近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322%(RSD=1.28%)、100.2346%(RSD=1.54%)、98.0859%(RSD=1.5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测定和油茶籽油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液相色谱法 γ-生育酚 Β-谷甾醇 角鲨烯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