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
1
作者 沈艳杰 李嘉欣 +3 位作者 周洋 高丹 程日辉 胡小强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通过钻井岩性、岩石组分分析、狄更森图解分析和成岩作用分析,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A井区、B井区钻遇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序列,B井区凝灰质... 通过钻井岩性、岩石组分分析、狄更森图解分析和成岩作用分析,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A井区、B井区钻遇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序列,B井区凝灰质砂岩发育,火山碎屑含量较高;A井区主要发育碎屑砂岩。凝灰质砂岩中火山碎屑的体积分数为20%~35%,碎屑砂岩中也含有小于10%的火山碎屑。成岩作用研究表明,A区发育凝灰质溶蚀-绢云母蚀变和黏土矿物蚀变作用,同时酸性流体导致岩石中黏土矿物选择性生成或转化,这些黏土矿物早期占位,抵抗颗粒间压实,后期或溶蚀或转化,形成粒内溶蚀孔和部分基质溶孔,释放一定储集空间;B区发育的少量凝灰质砂岩以脱玻化-重结晶作用为主,导致微细粒凝灰质组分减少,降低喉道堵塞,提高连通性,晚期脱玻化导致硅质胶结作用增强。研究区储层具非均质性,凝灰质砂岩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脱玻化孔及晶间孔贡献相对较少,构造-火山活动形成岩石裂隙-微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代 凝灰质砂岩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地震地层分析揭示南海西南部沉积、岩浆和构造演化
2
作者 Lu Li Peter D.Clift +3 位作者 Hung The Nguyen 骆帅兵(翻译) 王笑雪(校对) 张莉(校对) 《海洋地质》 2020年第4期45-66,共22页
南海西南部代表了一个在海底扩张开始前就固结的大陆壳区域。在这里,我们编制了一个多道地震反射数据网格来描述在完全破裂之前大陆-海洋之间的转变。我们识别了一个主要的大陆块体,它被一个地壳过度伸展的盆地从陆架边缘分开。渐新世-... 南海西南部代表了一个在海底扩张开始前就固结的大陆壳区域。在这里,我们编制了一个多道地震反射数据网格来描述在完全破裂之前大陆-海洋之间的转变。我们识别了一个主要的大陆块体,它被一个地壳过度伸展的盆地从陆架边缘分开。渐新世-早中新世裂谷作用之后,在16 Ma之前发生了轻微的挤压和反转,可能与研究区域东部的危险区——一个大陆块体,与婆罗洲之间的碰撞有关。反转的时间支持了海底扩张一直持续到16 Ma左右的模式,而不是所说的在20 Ma时变得不活跃。在16Ma之前,该地区的外陆架边缘经历了抬升,更早以前其曾是沉积中心。在此之后,当该地区其余部分处于热沉降阶段时,其外陆架边缘继续伸展。裂谷后的岩浆活动以散布在盆地内部或边缘的海山(5~10 km宽)形式出现,其形成年代为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与构造活动的任何阶段都没有明显的联系。在上新世,尽管缺少脆性断裂,但由于外陆架边缘的进一步反转,导致了重大的不整合。我们推测,这个时候的整个南海是一个散布岩浆活动更广泛模式的一部分。在5.3 Ma之后的上新世,研究区南部的陆架边缘出现了进积的斜形构造,在更新世则向北部和东部扩展。与此同时,外陆架边缘以南的海槽中充满了超过1.35 km的更新世沉积物。虽然我们预计大部分沉积物将来自湄公河,但我们也认为由Molengraaff河及其支流从婆罗洲和马来半岛带来的额外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伸展作用 反转 海山 陆坡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