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芬太尼和低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天星 韩炜光 戴载深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腰麻后,低浓度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缓解分娩疼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选择自愿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280例(镇痛组),在宫口开大至2~4 cm时,选择右侧卧位下取L 2~3间...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腰麻后,低浓度罗哌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缓解分娩疼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分组原则,选择自愿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280例(镇痛组),在宫口开大至2~4 cm时,选择右侧卧位下取L 2~3间隙行腰硬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穿刺针置入25 G腰穿针行腰穿,见有脑脊液流出时注入芬太尼20μg,向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并固定。通过硬膜外导管连接PCA泵行PCEA方式镇痛,输注0.15%罗哌卡因和1.5μg/mL的芬太尼混合液。此外,随机抽取同期自然分娩的不做镇痛的足月初产妇2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运动能力、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和生命体征。结果镇痛组的镇痛效果确切而且生命体征平稳。两组运动能力影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镇痛组活跃期时间缩短(P〈0.05),剖宫产率降低(P〈0.01);两组借助器械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和低浓度0.15%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行,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镇痛 芬太尼 罗哌卡因 腰-硬联合阻滞
下载PDF
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实施及体会 被引量:8
2
作者 肖日华 谢敏 李群 《中国护理管理》 2008年第10期66-67,共2页
为保证夜班护士具有独立值班的能力和提高护理服务安全,该院43名护士实施护士执业二级准入制度—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夜班护士准入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依法执业,确保了护士具有夜班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保障夜班护理工作的质量、安全,有利于... 为保证夜班护士具有独立值班的能力和提高护理服务安全,该院43名护士实施护士执业二级准入制度—夜班护士准入制度。夜班护士准入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依法执业,确保了护士具有夜班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保障夜班护理工作的质量、安全,有利于防范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执业 二级准入制度 夜班护士准入制度
下载PDF
甲状腺素钠联合硒酵母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翟小趣 李启亮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0期53-55,5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钠联合硒酵母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钠联合硒酵母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素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甲状腺素钠联合硒酵母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抗体的相关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指标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甲状腺抗体的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好;研究组患者的AT-Ⅲ及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而TC、CRP、LDL-C以及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采用甲状腺素钠与硒酵母片联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甲状腺功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同时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可靠,对预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素钠 硒酵母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少萍 张妙芳 +1 位作者 江家祥 李洁芳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尤其未扪及肿块的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3月至9月门诊、住院及体检作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1290例,从中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50例,其中,临床扪及肿块42例,未扪及肿块8例。所有病例常...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癌,尤其未扪及肿块的乳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3月至9月门诊、住院及体检作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1290例,从中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50例,其中,临床扪及肿块42例,未扪及肿块8例。所有病例常规摄双侧乳腺CC位(头尾位)、MLO位(内外斜位),必要时局部点压摄片。对未扪及肿块者,行术前定位。使用医生工作站高分辨竖屏显示器观察图像。结果42例临床扪及肿块的乳癌中,主要X线表现有单纯肿块22例,肿块伴钙化18例,结构紊乱2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30例,髓样癌6例,黏液腺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8例未扪及肿块的乳癌中,分别表现为单纯钙化5例,小结节影伴钙化2例,局部结构紊乱1例;病理类型为导管原位癌3例,导管浸润癌3例,小叶原位癌2例。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能较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X线征象,对乳腺癌尤其是未扪及肿块的乳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乳腺癌 病理学
下载PDF
卒中中心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健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5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中心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Bartnel指数和F... 目的探讨卒中中心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DNT、CT检查时间、检验结果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优化预后、治疗、抢救流程,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立卒中中心 脑卒中 抢救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妊娠期甲亢孕妇血清甲状腺功能与免疫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翟小趣 李启亮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5期79-81,共3页
目的探究妊娠期甲亢孕妇血清甲状腺功能与免疫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甲亢孕妇8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妊娠但未合并甲亢孕妇8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中及晚... 目的探究妊娠期甲亢孕妇血清甲状腺功能与免疫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甲亢孕妇8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妊娠但未合并甲亢孕妇8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中及晚期血清免疫功能以及甲状腺功能。结果妊娠早期,研究组TRAb阳性率、T3、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TSH、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中期,研究组TRAb阳性率、T3、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FT3、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晚期,研究组孕妇FT3、F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T3、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TRAb阳性率、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甲亢孕妇的血清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免疫含量在妊娠的早、中及晚期均存在明显差异,应注重对T3、T4以及TRAb水平的检测,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甲亢孕妇 血清甲状腺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防治RSV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与后续喘息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彭秋莹 叶宇明 彭燕丽 《广州医药》 2014年第6期26-29,共4页
目的了解吸入激素联合孟鲁司特对急性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下呼吸道感染(RSV-LTRI)的疗效作用及对后续喘息和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采用单一RSV-Ig M阳性患儿作病例回顾及随访分析。结果纳入65例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吸... 目的了解吸入激素联合孟鲁司特对急性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下呼吸道感染(RSV-LTRI)的疗效作用及对后续喘息和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采用单一RSV-Ig M阳性患儿作病例回顾及随访分析。结果纳入65例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吸入激素组(ICS组),吸入激素联合孟鲁司特组(I+M组)及对照组。RSV-LTRI患儿肺部出现喘鸣音表现者ICS组及I+M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反应蛋白较正常值偏高,对照组患儿CRP明显增高,与ICS组及I+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CS组需使用激素人次最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肺部平均啰音消失以I+M组啰音消失最早,与IC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与哮喘和反复喘息发生的关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LTRI能导致急性喘息及后续的喘息和哮喘,ICS及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应用可有助减轻急性感染期患儿喘息症状,但不能有效预防后续的喘息和哮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布地奈德 孟鲁司特 下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小儿肠套叠气压灌肠未整复病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少萍 王安民 张妙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年第13期58-60,共3页
目的提高对气压灌肠未能整复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认识,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搜集1995~2005年十年间经空气灌肠证实肠套叠的患儿病例766例,其中697例经气压灌肠整复成功,69例未整复成功改手术治疗。回顾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 目的提高对气压灌肠未能整复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认识,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搜集1995~2005年十年间经空气灌肠证实肠套叠的患儿病例766例,其中697例经气压灌肠整复成功,69例未整复成功改手术治疗。回顾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X线表现及手术所见。结果灌肠无法复位或有肠坏死病例的主要表现为①发病时间超过24小时。②血便出现早、次数或量多、腹胀明显。③套叠头部大且有分叶,位于结肠脾曲以远气压下动度差。结论气压灌肠是小儿肠套叠首选诊断及治疗方法,当遇复杂难复位病例时,综合分析临床及X线表现,评估肠套叠气压。灌肠复位可解性,并合理把握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气压灌肠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及出院后护理康复需求调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小莎 孔碧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1期138-139,共2页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及出院后护理康复需求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州市六家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收治的9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6例和基础组47例,干预组的患者全程进行护理干预...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及出院后护理康复需求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州市六家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收治的9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6例和基础组47例,干预组的患者全程进行护理干预,基础组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护理,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康复需求进行分析。观察93例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接受情况、接受康复治疗的影响因素及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康复需求。结果干预组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康复治疗的比例为84.78%,基础组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为53.19%,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年龄、中风次数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主要因素。患者出院后,79.57%患者选择的康复场所为居家康复;62.37%的患者选择的康复训练方式为步行训练,63.44%的患者选择的康复训练次数为4次以上,83.87%患者择的社会支持为家庭支持。结论经过干预后,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增加,不同年龄、中风次数、学历的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不同,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出院后更倾向于居家护理及步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治疗 护理康复需求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高发原因及干预效果评价
10
作者 陈绮妮 陈惠娴 谭秀新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年第6期85-87,共3页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高发原因,观察专项整改推行无针输液系统、安全型留置针等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工作的8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4月—2018年8月工作的40...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高发原因,观察专项整改推行无针输液系统、安全型留置针等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工作的8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4月—2018年8月工作的40名护士为对照组,2018年9月—2019年12月工作的40名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培训及管理,普遍使用一次性头皮钢针输液;观察组通过针刺伤专项改善,优化工作流程及改良硬件设施用具等,推行无针输液系统,使用安全性留置针和回缩式采血针头,通过问卷星、工作坊等形式分批分组多次进行培训,比较分析护士培训干预前后对防范针刺伤知识的掌握及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掌握防范针刺伤的相关知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总针刺伤发生率和拔针环节针刺伤发生率分别为2.50%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和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高发原因发生在拔针环节,通过改良输液工具的选择,优化工作流程,反复落实培训及考核,提高了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掌握水平,明显降低了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伤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无针输液系统 安全型留置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