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一及复合外源镉(Ⅱ)铬(Ⅲ)污染在红壤中的老化过程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瑞聪 潘伟斌 +2 位作者 邓翠兰 刘自敏 周瑞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28-335,共8页
为研究复合外源镉(Ⅱ)铬(Ⅲ)污染在红壤中的老化过程以及与单一外源镉铬污染的差异,在未受污染的红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0、1、5、10、20和40mg/kg)以及铬(0、100、200和400mg/kg),在老化的第1、3、7、15、30、60、90d取样,采用BCR分... 为研究复合外源镉(Ⅱ)铬(Ⅲ)污染在红壤中的老化过程以及与单一外源镉铬污染的差异,在未受污染的红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镉(0、1、5、10、20和40mg/kg)以及铬(0、100、200和400mg/kg),在老化的第1、3、7、15、30、60、90d取样,采用BCR分级提取法分析镉、铬在红壤中的赋存形态,并采用四种动力学方程拟合老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外源镉、铬进入土壤后发生形态再分配作用。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重金属与土壤的结合强度不断增加,总再分配系数不断降低。老化过程可分为快反应阶段和慢反应阶段。Elovich方程拟合镉铬的弱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的变化效果最好。90天老化后,土壤中镉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弱酸可提取态,铬的主要赋存形态为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外源重金属污染水平越低,总再分配系数越小,结合强度系数越高,表明低外源污染水平的镉铬形态再分配作用效率更高,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更紧密。镉-铬复合污染组的总再分配系数比对应的单一污染处理组低4.2%~25.0%,结合强度系数比对应的单一污染处理组高9.3%~47.0%,这说明复合外源镉铬污染较单一外源镉铬污染的形态再分配效率更高,与土壤组分结合更紧密。外源镉的加入可促进外源铬的老化过程,外源铬的加入亦可促进外源镉的老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红壤 老化 形态转化
下载PDF
2种消毒剂用于口腔综合治疗台吸唾管道固定端消毒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敏霞 李剑波 +3 位作者 贾搏 张小燕 黄秀霞 施莎莎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 比较500 mg/L含氯消毒剂和3%过氧化氢消毒液2种清洗消毒剂应用于口腔科患者诊疗使用后的口腔综合治疗台吸唾管道固定端螺纹塑料软管的消毒效果,为临床清洁消毒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牙髓科和颌面外科在诊疗患者使用后的各12台综合治... 目的 比较500 mg/L含氯消毒剂和3%过氧化氢消毒液2种清洗消毒剂应用于口腔科患者诊疗使用后的口腔综合治疗台吸唾管道固定端螺纹塑料软管的消毒效果,为临床清洁消毒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牙髓科和颌面外科在诊疗患者使用后的各12台综合治疗台的吸唾管道固定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1组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实验2组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液冲洗消毒,对照组用0.9%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4周,每周1次。冲洗消毒前后采集螺纹塑料软管接口处内壁样本行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对比组内及组间消毒前后菌落计数,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清洗消毒前,三组细菌菌落数基线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764),清洗消毒后的细菌菌落数均低于冲洗消毒前的细菌菌落数,500 mg/L含氯消毒液和3%过氧化氢消毒液消毒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Z=-4.801,P<0.001;Z=-4.429,P<0.001),组间对比500 mg/L含氯消毒液和3%过氧化氢消毒液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对照组(χ^(2)=18.070,P<0.001)。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诊疗使用后用消毒剂消毒吸唾管道,能有效降低吸唾管道固定端螺纹塑料软管接口处细菌污染,消毒方法简单易行,取材方便,值得在口腔门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氯消毒剂 过氧化氢消毒剂 口腔综合治疗台 吸唾管道固定端 牙科治疗椅水路系统 细菌污染 消毒效果
下载PDF
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IgD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从华 胡斌 +5 位作者 苏梦雅 杨博 徐玉兵 潘建华 张玲 化范例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第6期1038-1040,共3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moma, 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即“CRAB”症状[1] 。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时,...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moma, 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即“CRAB”症状[1] 。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时,容易忽略MM。现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诊断为IgD型MM的患者的诊断过程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D型MM 血小板 首发表现
下载PDF
异常血红蛋白合并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患者一例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莫宗平 张玲 +1 位作者 胡朝晖 冯文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HPFH)患者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患者男,26岁,2010年9月到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体检,经血液学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分析后,疑为异常血红蛋白合并HPFH病患者... 目的 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HPFH)患者进行基因分析.方法 患者男,26岁,2010年9月到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体检,经血液学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分析后,疑为异常血红蛋白合并HPFH病患者.应用常规血液学检查、碱性琼脂糖凝胶血红蛋白电泳对先证者进行表型分析;通过对HBB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异常血红蛋白的突变类型;应用多重连接酶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整个β-珠蛋白基因簇有无缺失及缺失的大致范围;应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进行跨越断裂点PCR扩增,对此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将其结果与参考序列NC_000011.9进行比对,判断具体的断裂位点.结果 通过对HBB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发现该异常血红蛋白为Ta-Li( HBB:c.250G>T),通过MLPA结合gap-PCR以及对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发现患者存在β-珠蛋白基因的大片段缺失,缺失范围为NC_000011.9:g.5222878_5250288del,即患者的基因型为异常血红蛋白Ta-Li合并东南亚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SEA-HPFH).结论 联合应用MLPA、gap-PCR和基因测序技术可能有助于明确先证者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类 异常 胎儿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病 基因型 核酸扩增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