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芒果叶提取物体外抗HIV-1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倩 叶力 +6 位作者 王捷 周波 覃秋珍 詹妤婕 刘欣 刘洁 梁浩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芒果叶提取物的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活性,为研究与开发传统中医药资源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磷酸腺苷(ATP)法评估干预药物对TZM-bl细胞和MT-2细胞活性的影响。构建TZM-bl-HIV-1_(ⅢB)... 目的探讨芒果叶提取物的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活性,为研究与开发传统中医药资源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三磷酸腺苷(ATP)法评估干预药物对TZM-bl细胞和MT-2细胞活性的影响。构建TZM-bl-HIV-1_(ⅢB)、MT-2-HIV-1_(ⅢB)两种细胞-病毒感染模型,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检测病毒活性,评估干预药物的抗HIV-1活性。观察MT-2-HIV-1_(ⅢB)细胞系统中芒果叶提取物对细胞病变效应(CPE)的抑制情况。计算芒果叶提取物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半数抑制浓度(IC_(50))和选择指数(SI)。结果在TZM-bl-HIV-1_(ⅢB)和MT-2-HIV-1_(ⅢB)两种细胞-病毒感染模型中,芒果叶提取物均显示出抗HIV-1活性,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在TZM-bl-HIV-1_(ⅢB)模型中,芒果叶提取物的CC_(50)为(320.00±29.44)μg/ml,IC_(50)为(8.86±0.26)μg/ml,SI为36.14。在MT-2-HIV-1_(ⅢB)模型中,芒果叶提取物CC_(50)为(174.13±22.36)μg/ml,IC_(50)为(15.23±9.99)μg/ml,SI为11.44。结论芒果叶提取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小,抗HIV-1活性显著,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叶提取物 细胞毒性 抗HIV-1活性
下载PDF
广西贵港市商业异性性传播人群HIV-1基因型耐药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覃春伟 覃雄林 +6 位作者 梁贤君 朱刚劲 徐志良 黄运轩 徐月香 蒋俊俊 陈荣凤 《应用预防医学》 2020年第5期374-378,共5页
目的分析贵港市经商业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1患者的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6—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收集319例经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的HIV患者资料并采集血液,提取血浆HIV-1 RNA,PCR扩增pol区... 目的分析贵港市经商业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1患者的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6—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收集319例经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的HIV患者资料并采集血液,提取血浆HIV-1 RNA,PCR扩增pol区序列并测序,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进行基因型耐药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总耐药率为9.09%(29/319),传播性耐药率为5.00%(5/100),获得性耐药率为10.96%(24/219)。29例耐药病例中以高度耐药水平为主(48.28%)。全部观察病例中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NRTIs+NNRTIs耐药率分别为0.31%、1.25%、4.39%和3.31%;主要突变位点有M184I/V、M230I和T50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是耐药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1,95%CI:0.02-0.62,P=0.01)。结论广西贵港市商业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耐药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耐药发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年龄较轻者依从性教育及监测耐药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防耐药毒株的发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性传播 基因型耐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4~2015年广西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1型分子传播网络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全略 陈荣凤 +4 位作者 梁冰玉 林兆森 劳飞翔 梁浩 叶力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865-869,共5页
目的分析2014~2015年广西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1型(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方法 2014~2015年在广西钦州市招募新报告且未治疗的355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HIV-1 RNA进行扩增... 目的分析2014~2015年广西钦州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1型(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方法 2014~2015年在广西钦州市招募新报告且未治疗的355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HIV-1 RNA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HIV-1流行重组亚型。基于最适基因距离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并分析入网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264条pol区序列,主要亚型为CRF08_BC(52.27%),其次为CRF01_AE(39.77%),再次为CRF07_BC(6.06%)。CRF01_AE亚型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84.76%),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在1.65%最适基因距离阈值下,构建HIV-1分子传播网络,总共有154条序列入网,总入网率为58.33%; CRF01_AE、CRF07_BC、CRF08_BC彼此独立成簇。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传播途径、CD4^+细胞计数和亚型均非HIV-1进入分子传播网络的影响因素(均P>0.05)。分子传播网络中不同HIV-1基因亚型的关联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F08_BC的关联程度均高于其他亚型。结论广西钦州市新报告未治疗HIV/AIDS人群的HIV-1流行亚型以CRF08_BC为主。应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对该地区CRF08_BC亚型进行长期监测,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阻断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未治疗人群 新报告病例 分子传播网络 广西 钦州
下载PDF
使用LPV/r+3TC方案治疗的广西初治HIV/AIDS患者的基本特征、短期治疗效果和更换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梁丽娟 陈荣凤 +3 位作者 蒋俊俊 叶力 韦永忠 梁浩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964-969,共6页
目的分析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拉米夫定(LPV/r+3TC)二联方案治疗的广西HIV/AIDS患者的基本特征、短期治疗效果及更换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初始治疗方案为LPV/r+3TC的898例广西H... 目的分析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拉米夫定(LPV/r+3TC)二联方案治疗的广西HIV/AIDS患者的基本特征、短期治疗效果及更换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初始治疗方案为LPV/r+3TC的898例广西HIV/AIDS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随访信息。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退出治疗情况;分析患者更换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结果(1)898例患者以男性为主(占76.73%),年龄中位数为65.21岁,40.98%(368/898)患者为WHO临床分期Ⅳ期,74.38%(656/898)的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205.50 d,退出治疗者360例(占40.09%),其中死亡109例(占30.28%)、失访64例(占17.78%)、停药53例(占14.72%)、更换治疗方案134例(占37.22%)。(2)治疗24周、48周时,病毒抑制率分别为60.89%(151/248)和82.55%(123/149),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值分别较基线水平升高119个/μL和144个/μL(均P<0.05),且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较基线水平增高(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近3个月患有机会性感染疾病或肿瘤是患者更换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广西目前使用LPV/r+3TC初治方案的HIV/AIDS患者以AIDS期患者为主,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效果,但可能会引起血脂异常。更换治疗方案病例占退出治疗总病例的比例较高,药物副作用是更换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近3个月患有HIV相关机会性感染疾病或肿瘤的患者更换治疗方案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洛匹那韦/利托那 拉米夫定 人口学特征 短期疗效 换药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归芪补血口服液抗HIV-1作用及机制
5
作者 覃秋珍 詹妤婕 +5 位作者 王倩 刘洁 刘欣 周波 王捷 叶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891-1902,共12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归芪补血口服液复方制剂的抗HIV-1活性,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潜在的作用机制,为开展中药制剂的药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ATP法评估药物对TZM-bl细胞和MT-2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TZM-bl-HIV-1IIIB、MT-2-HIV-1...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归芪补血口服液复方制剂的抗HIV-1活性,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潜在的作用机制,为开展中药制剂的药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ATP法评估药物对TZM-bl细胞和MT-2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TZM-bl-HIV-1IIIB、MT-2-HIV-1IIIB两种细胞感染模型,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检测病毒活性从而评估药物抗HIV-1活性。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利用分子对接模拟技术探索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相关通路的关键靶点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归芪补血口服液对TZM-bl和MT-2两种细胞的50%细胞毒性浓度(CC50)分别是(13588±2633)μg/mL、(9846±2526)μg/mL;50%病毒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690.50±118.00)μg/mL、(585.80±176.00)μg/mL;SI(CC50/IC50)分别为19.60±1.70、17.03±0.86。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归芪补血口服液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beta-谷甾醇等,关键靶点包括IL-6、IL1B、AKT1、JUN、HSP90AA1等,靶点富集的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和NOD-like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及炎症相关的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归芪补血口服液主要有效成分和靶点具有较稳定的结合活性;RT-qPCR实验结果显示,归芪补血口服液可下调IKBKB、FOS、TLR3、TLR8的mRNA表达,上调NFKBIA的mRNA表达。结论:归芪补血口服液复方制剂具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可能通过调控IKBKB、NFKBIA、TLR3、TLR8和FOS等潜在靶点的mRNA表达水平来发挥抗HIV-1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等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芪补血口服液 HIV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丹皮酚的抗HIV-1活性初步实验研究
6
作者 杨剑霜 班磊 +5 位作者 王浦丁 张曼曼 刘洁 梁浩 叶力 刘欣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12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基于国内艾滋病流行现状,以丹皮酚抗菌消炎、调节代谢、调理免疫、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丹皮酚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活性,为新型抗HIV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TZM-b... 目的基于国内艾滋病流行现状,以丹皮酚抗菌消炎、调节代谢、调理免疫、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丹皮酚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活性,为新型抗HIV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TZM-bl-HIV-1IIIB细胞系统,设计细胞毒性实验及抗病毒活性实验,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TZM-bl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丹皮酚的毒性及抗HIV-1活性。结果在细胞毒性实验及抗病毒活性实验中,细胞存活率及抗HIV-1IIIB活性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且通过Graphpad Prism 5软件计算出丹皮酚对TZM-bl细胞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oncentration of cytotoxicity 50%,CC50)为208.00μM,丹皮酚对HIV-1IIIB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IC50)>48.14μM,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为4.32。结论多酚类化合物已在近年研究中被发现具备抗HIV的生物活性,丹皮酚属植物多酚类药物,既往研究表明其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机制表现出多种药理活性,本次实验中其表现出抗病毒活性强兼自身毒性弱的特点。可见丹皮酚具有一定的抗HIV-1活性,能为研发抗HIV-1药物提供新参考,促进抗HIV-1药物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抗HIV-1活性 细胞毒性 多酚类化合物 治疗指数
原文传递
2006—2015年隆安县新报告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方孔雄 劳飞翔 +3 位作者 劳受德 罗家栋 宋丽萍 梁冰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7年第4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15年隆安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5年隆安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信息资料。结果 2006—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计1 066例,其中HIV感染... 目的分析2006—2015年隆安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5年隆安县新报告HIV/AIDS病例信息资料。结果 2006—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计1 066例,其中HIV感染者594例,AIDS患者472例,死亡344例。男性占73.6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56%;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人群,占72.89%。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性传播共1 028例,占96.43%。结论 2006—2015年隆安县HIV/AIDS病例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农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中老年人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有效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液和精液中HIV前病毒辅助受体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珍珍 焦艳梅 +5 位作者 刘帅风 陈荣凤 李剑军 蒋家晓 蒋俊俊 梁浩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0-1282,1296,共4页
目的探索有效抗病毒治疗(ART)的男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血液和精液细胞中HIV辅助受体使用情况。方法对成功ART时间≥6个月病人采集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和精液,离心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和精液细胞,提取标本中全部HIV脱氧核糖核... 目的探索有效抗病毒治疗(ART)的男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血液和精液细胞中HIV辅助受体使用情况。方法对成功ART时间≥6个月病人采集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和精液,离心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和精液细胞,提取标本中全部HIV脱氧核糖核酸(DNA)。对HIV包膜的C2-V5区进行克隆和测序,使用在线工具Geno2phen以及WebPSMM共同预测CXCR4或CCR5辅助受体,env区序列的亚型鉴定使用在线分析工具Los Alamos HIV数据库。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入选HIV感染男性病人ART前CRF01_AE亚型、B和CRF07_BC亚型使用CXCR4的比率分别为47.22%、3.08%和2.00%,精液中三个亚型的辅助受体使用分别为44.12%、3.85%和3.33%,不同亚型血液、精液中辅助受体的使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同一个亚型血液、精液中辅助受体使用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后,所有亚型血液和精液中均测不到辅助受体CXCR4的使用,100%为CCR5辅助受体。结论成功ART前后精液和血液中HIV辅助受体使用均无差异,但是不同亚型之间使用辅助受体差别较大,ART后均转为CCR5辅助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血液和精液 辅助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