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家维护模式在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朋朋 应燕萍 +3 位作者 吴林秀 凌瑛 黄惠桥 陈国连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736-2743,共8页
目的探讨居家维护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17例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返院组和居家组,其中返院组136例,居家组81例。返院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期... 目的探讨居家维护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17例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返院组和居家组,其中返院组136例,居家组81例。返院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期间返院进行导管维护,居家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期间由患者家属居家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自置管至拔管期间,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导管留置时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因导管维护往返医院花费的时间及路费。结果 (1)在随访过程中,返院组失访9例,居家组失访6例,两组纳入对象共剩余202例,其中返院组127例,居家组75例。(2)通过对两组患者自置管至拔管期间的随访发现:患者因导管维护往返医院花费的时间、路费,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及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居家组优于返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性水泡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返院组优于居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穿刺口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居家组与返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两组患者前3次导管维护的随访发现: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返院组优于居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及导管维护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对两组患者从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的随访发现: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及导管维护依从性,居家组优于返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居家维护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导管维护的依从性;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不会增高穿刺口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导管留置时间没有影响;可以节约患者及其家属的时间和花费,减轻患者负担。(2)居家维护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家维护 返院维护 PICC 肿瘤 导管维护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朋朋 应燕萍 +3 位作者 吴林秀 凌瑛 黄惠桥 陈国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1,共6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81)。对照组常规返院进行导管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维护(冲管及封管、敷料的更换、肝素帽或无针接头的更换)。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至拔管期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过敏性皮炎、穿刺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剔除脱落患者,最终对照组127例、观察组75例完成研究。置管至研究结束,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前3次导管维护中,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家属对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且不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但家属进行导管维护的方式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肿瘤 导管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韦洁静 卢婷 +2 位作者 应燕萍 黄彪进 徐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其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8月在广西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32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测量握力大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风险评...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其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8月在广西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32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测量握力大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模型效果。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8.4%。两组性别、年龄、握力、臂围、小腿围、体重指数、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握力、臂围、白蛋白是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OR<1,P<0.05)。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对构建的衰弱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检验(χ^(2)=9.689,P=0.288),模型拟合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807~0.897,P<0.05),灵敏度为0.849,特异度为0.722时,Youden指数最大(0.572),预测模型分数为149分。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及较低的臂围、握力、白蛋白是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149分是恶性肿瘤患者衰弱综合征风险评估模型的最佳临界值,构建的衰弱综合征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进行下一步的大样本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衰弱综合征 模型
下载PDF
α2-巨球蛋白表达下调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诱导卵巢癌顺铂耐药
4
作者 陆婷婷 石丽君 +2 位作者 刘萤照 梁惠婷 王琪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体内α2-巨球蛋白(alpha-2-macroglobulin,A2M)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及铂类耐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A2M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对顺铂(Cisplatin,DD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经DDP...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体内α2-巨球蛋白(alpha-2-macroglobulin,A2M)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及铂类耐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A2M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对顺铂(Cisplatin,DDP)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经DDP治疗裸鼠卵巢癌异种皮下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中A2M表达并分析其与DDP耐药间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9例卵巢癌组织中A2M的表达及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ELISA检测103例卵巢癌血清样本中A2M含量及分析其与DDP耐药的关系。在耐药的卵巢癌细胞SKOV3/DDPⅡ中外源添加0、0.5、1.0、2.0、4.0μmol/L A2M蛋白,ELA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A2M含量并分析其与细胞因子间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DDP耐药卵巢癌细胞凋亡情况。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敏感细胞SKOV3中A2M基因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经外源添加和敲低A2M两种处理后各组细胞活性并计算DDP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Western blot检测两种处理后各组细胞中TGF-β/SMADs信号传导的关键节点TGF-β1、TGFβR2、SMAD2/3及其磷酸化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PARP1的表达。采用裸鼠卵巢癌异种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DDP治疗对A2M基因敲低的SKOV3细胞和对照细胞成瘤体积的影响。结果耐药小鼠移植瘤中的A2M蛋白表达随DDP治疗次数增加而下降,但PARP1蛋白表达则上调。A2M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呈正相关(均P<0.05),铂耐药卵巢癌患者血清中A2M含量下降(P=0.031)。外源加入A2M蛋白可使TGF-β1、MMP1、MMP2、MMP7、MMP9细胞因子含量均较未加入A2M蛋白显著下降(均P<0.05),SKVO3/DDPⅡ细胞和A2780/DDPⅡ细胞总凋亡率上升和对DDP的IC50下降(P<0.0001),同时降低SKVO3/DDPⅡ细胞TGF-β1、PKCa的表达及下调TGFβR2、SAMD2/3的磷酸化水平,抑制TGF-β1-SMAD2/3复合物发挥转录因子作用,进而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磷酸化及促使PARP1蛋白失活,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而敲低A2M基因的SKVO3细胞中DDP的IC50和TGF-β1、SMAD2/3、PKCa、BCL-2、PARP1蛋白表达的结果与之相反。建立的小鼠移植瘤模型经8次DDP治疗后肿瘤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33)。结论A2M通过负向调节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卵巢癌细胞对DDP治疗的敏感性,其敲低可激活BCL-2依赖的细胞抗凋亡途径,从而导致卵巢癌铂耐药和患者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Α2-巨球蛋白 顺铂 耐药 TGF-β/SMADs信号通路
下载PDF
RBMX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5
作者 何友梧 余谦 邓甘露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98-405,共8页
目的:利用肿瘤相关数据库探讨RNA结合基序蛋白X连锁(RBMX)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同时探讨其与免疫微环境(TIME)的关系。方法:使用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多个HCC数据集中RBMX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用... 目的:利用肿瘤相关数据库探讨RNA结合基序蛋白X连锁(RBMX)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同时探讨其与免疫微环境(TIME)的关系。方法:使用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析多个HCC数据集中RBMX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价RBMX在HCC诊断模型中的价值。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BMX表达水平与HCC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利用CIBERSORT、ssGSEA、TIMER数据库分析RBMX表达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并利用TISCH数据库分析RBMX在不同HCC单细胞数据集中免疫细胞的富集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验证RBMX在23例HC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RBMX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CCK-8法、EdU染色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结果:多个数据集均显示RBMX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P<0.001),临床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程度越高,表达水平越高(P<0.001)。RBMX对HCC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AUC=0.936),RBMX与HCC较短的总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01)。RBMX高表达与M0巨噬细胞、Treg细胞、Tprolif浸润密切相关(P<0.05)。23例HCC组织标本及5个HCC细胞系表明RBMX在HCC中的异常上调。敲低RBMX可抑制HC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结论:RBMX可能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结合基序蛋白X连锁 肝细胞癌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后替吉奥维持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慧 陆颖 +4 位作者 黄海欣 胡晓桦 黄昌杰 刘美莲 冯献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后替吉奥(S-1)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获益的分子标志物,为延长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提供新选择。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 目的:探讨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后替吉奥(S-1)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获益的分子标志物,为延长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提供新选择。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医院的一线化疗(CT)临床获益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依照1:1分层随机分为替吉奥维持治疗组(CT+S1)和观察组(CT),评价维持治疗的安全性及PFS获益。分析血浆EB病毒DNA(EBV-DNA)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治疗后变化与维持治疗获益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入组20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8(6.1~51.3)个月,经一线化疗临床获益的可评价病例183例,其中CT+S1组88例,CT组95例。与CT组比较,CT+S1组患者的中位PFS(median PFS,mPFS)显著延长(16.2个月vs.8.7个月,P<0.001)。CT组中位替吉奥干预14(4~58)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恶心等,经方案调整或短期治疗延迟(<2周)患者均可耐受。入组患者EBV-DNA、SAA监测提示,一线化疗后EBV-DNA未下降至0或SAA仍有持续下降的患者可以从后续干预治疗中获益,48.5%(32/66)的患者在后续的干预治疗中出现上述指标的持续下降。仍有可评价病灶的51.2%(44/86)患者出现病灶的进一步缓解。结论:一线化疗后的替吉奥维持治疗可改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PFS,通过合理的用药方案调整,患者耐受性良好。血浆EBV-DNA、SAA持续下降、影像学残留的患者可能从维持治疗中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鼻咽癌 一线化疗 替吉奥 维持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义维丽 房亮 +9 位作者 廖小莉 覃芳卉 周文献 李永强 刘志辉 胡晓桦 陆永奎 王洪学 姚凯涛 谢伟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本研究的36例中晚期PLC患者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每3周重复.使用RECIST...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本研究的36例中晚期PLC患者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每3周重复.使用RECIST 1.0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NCI-CTC 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36例患者共计接受化疗161个周期(4.5周期/例),获得部分缓解6例(16.7%),稳定16例(44.4%),疾病控制率为61.1%,进展14例(38.9%),无病例获得完全缓解;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0.8个月,其中疾病获得控制的病例组的mOS为12.8个月,明显优于疾病进展病例组的4.6个月(P<0.01).Ⅲ~Ⅳ度血液学毒性方面,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8.6%,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1.1%.非血液学毒性反应轻微.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PLC具有良好的疗效,病人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化疗
下载PDF
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8
作者 叶彬 秦超 +4 位作者 梁志坚 陈莉 曾素丹 胡晓桦 虞丽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从2003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513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筛选出进展期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36例(0.70%),回顾性分析因结直肠癌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从2003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513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筛选出进展期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36例(0.70%),回顾性分析因结直肠癌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以及因脑梗死的表现住院接受治疗期间确诊患有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选36例患者中,17例(47.22%)有≥1种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19例(52.78%)无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行头颅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脑内出现单一高信号脑梗死灶的患者16例(44.44%),出现≥2个分布于不同动脉供血区的高信号多发性脑梗死灶的患者20例(55.56%)。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结肠癌16例(44.44%),直肠癌20例(55.56%),病理类型均为管状腺癌,13例癌细胞已转移(36.11%)。癌胚抗原水平升高22例(21.46±9.70)μg/L,CA199水平升高18例(172.02±112.35)kU/L,CA125水平升高26例(196.79±69.24)kU/L,D二聚体水平升高28侧(1605.28±888.68)mg/L。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脑梗死患者有癌症相关抗原、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脑内出现多发脑梗死灶等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凝固性增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一线化疗临床获益后替吉奥维持治疗在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韦柳君 陆颖 +5 位作者 黄海欣 杨慧 胡晓桦 黄昌杰 刘美莲 冯献斌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5期1789-1791,1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线化疗临床获益后替吉奥维持治疗在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5例经综合治疗后临床诊断为进展转移的鼻咽癌(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化疗后(经影像学评价为临床获益)3周内,接受替吉奥维持化疗(体... 目的探讨一线化疗临床获益后替吉奥维持治疗在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5例经综合治疗后临床诊断为进展转移的鼻咽癌(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化疗后(经影像学评价为临床获益)3周内,接受替吉奥维持化疗(体表面积<1.5 m^(2)者,口服50 mg/次,体表面积≥1.5 m^(2)者,口服60 mg/次,2次/d,治疗2周,休息1周,3周为1周期,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最终纳入可评价病例88例。以开始维持治疗为观察起点,随访8.0~51.3个月,计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期(OS)、总体生存率,记录维持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的总体无进展生存率为78.2%,总体生存率为44.3%,中位PFS为16.2个月,中位OS为32.1个月。替吉奥维持治疗时间为4~58个周期,中位时间为14个周期,主要不良反应括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及贫血等,经治疗方案调整或短期治疗延迟患者均可耐受,且未出现4级毒性反应。结论对于已接受一定周期一线化疗并达到临床获益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替吉奥维持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鼻咽癌 进展转移 替吉奥 维持治疗 一线化疗后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预防与治疗的进展
10
作者 程思宇 彭志刚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3年第9期548-554,共7页
血栓形成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血栓具有高复发与高出血风险,血栓预防与治疗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根据国内外最新共识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 血栓形成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血栓具有高复发与高出血风险,血栓预防与治疗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根据国内外最新共识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预防与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增加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认识,旨在为未来大样本量预防、治疗和预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血栓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埃克替尼对血脂含量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1
作者 陈玉冰 于京京 +3 位作者 曾永联 袁观斗 曾智明 何松青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691-1695,共5页
目的探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克替尼对临床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埃克替尼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且随访信息完整的36例晚期肺癌患者病历信息,将其分为4组。... 目的探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克替尼对临床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埃克替尼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且随访信息完整的36例晚期肺癌患者病历信息,将其分为4组。观察埃克替尼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埃克替尼治疗至少1个月(中位治疗时间[1个月,6个月])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治疗前均值4.886 mmol/L,治疗后均值4.409 mmol/L,t=2.787,P<0.01)、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均值2.957 mmol/L,治疗后均值2.53 mmol/L,t=9.596,P<0.01)和载脂蛋白B(治疗前均值1.003 mmol/L,治疗后均值0.900 mmol/L,t=2.828,P<0.01)的含量。结论埃克替尼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血脂含量,提示其可能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降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埃克替尼 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信迪利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老年复发难治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程思宇 周圣圣 彭志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4年第11期689-69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难治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者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EBV-HLH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和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2岁女性,因...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难治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者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EBV-HLH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和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2岁女性,因反复发热就诊,完善血常规及骨髓相关检查后诊断为EBV-HLH。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虽然得到早期缓解,但出现复发,后予信迪利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及沙利度胺在控制EBV-HLH方面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噬血细胞综合征 信迪利单抗 沙利度胺
原文传递
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的可行性Meta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朋朋 应燕萍 +3 位作者 黄惠桥 凌瑛 赵慧函 朱薇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8期1292-1296,1381,共6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和返院维护的效果,评价居家维护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管出院患者居家维护和返院维护的效果,评价居家维护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收集2016年8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带管出院患者返院维护与居家维护效果比较的临床试验,采用Stata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是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全体样本量共计1 374例患者,其中返院维护组730例患者,居家维护组6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居家维护组的局部感染率[RR=3.82,95%CI(2.51~5.83)]、静脉炎发生率[RR=5.51,95%CI(2.08~14.61)]、导管脱出率[RR=2.36,95%CI(1.28~4.34)]、导管堵塞率[RR=1.75,95%CI(1.26~2.43)]、血栓形成率[RR=3.77,95%CI(1.30~10.90)]低于返院维护组;居家维护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RR=0.93,95%CI(0.57~1.53)]、导管破损率[RR=0.58,95%CI(0.15~2.27)]、皮肤过敏率[RR=1.08,95%CI(0.36~3.28)]与返院维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临床证据表明:与返院维护方式比较,PICC带管出院患者采用居家维护方式不会使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该维护方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居家维护 返院维护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