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修复基因XPG His1104Asp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临床表型及预后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伟敏 翟芸 +8 位作者 周钢桥 张红星 黄文锋 廖小莉 王洪学 覃芳卉 梁安民 谢裕安 崔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8-463,共6页
背景与目的:着色性干皮病基因G(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G,XPG)对维持DNA修复通路的核心结构——转录/修复因子ⅡH(transcription repair factorⅡH,TFⅡH)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而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会影响XPG基... 背景与目的:着色性干皮病基因G(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G,XPG)对维持DNA修复通路的核心结构——转录/修复因子ⅡH(transcription repair factorⅡH,TFⅡH)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而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会影响XPG基因的功能,继而改变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但XPG的His1104Asp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门静脉侵犯等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XPG His1104Asp多态性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191例肝癌患者中,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PCR(PCR-RFLP)方法检测XPG His1104Asp的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与肝癌患者的TNM分期、患者生存期等指标的关系,对可能影响亚组间匹配的混杂因素如性别等因素进行校正。结果:CC基因型在T2+T3+T4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T1组中的频率(29.5%vs 12.5%,OR=1.883,P=0.007);在有门静脉侵犯组中,含C等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无侵犯组(70.3%vs 61.2%,校正后OR=2.320,P=0.003),但在有转移组中则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组(47.4%vs 68.7%,OR=0.309,P=0.006)。在不同原发灶大小组和数目组、不同血清AFP水平组及生存期组之间,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PG His1104Asp多态性与肝癌的病灶T分期较晚、门静脉癌栓形成及远处转移有显著性关联,但与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G 多态性 表型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伟敏 房亮 +10 位作者 梁安民 陆永奎 周文献 王洪学 胡晓桦 廖小莉 李瑗 张春燕 周钢桥 张红星 黎乐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957-961,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26例HCC癌组织、65例HCC癌旁组织和17例非癌肝组织中ERCC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C...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26例HCC癌组织、65例HCC癌旁组织和17例非癌肝组织中ERCC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ERCC1阳性率为44.2%(100/22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非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9%和5.9%,P<0.05)。有门静脉癌栓组的ERCC1阳性率为66.7%,无癌栓组为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C1阳性表达与性别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均>0.05)。接受根治术的184例患者中,ERCC1阳性率随着中位复发转移时间(TTR/M)的延长而显著降低(x^2=9.630,P=0.047);ERCCI阳性组TTR/M为10.3个月,而阴性表达组为20.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谷草转氨酶>2.5倍正常值、病灶最大径>5 cm和ERCCl阳性表达是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组织中ERCCl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及非癌肝组织,其阳性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增高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ERCC1 免疫组织化学 复发转移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间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李宁 彭兴 +3 位作者 黎丹戎 尧良清 黄玉葵 范余娟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062-1067,1100,共7页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增殖、迁移运动、修复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EMT患者的ESC,加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500.00、250.00、125.00、62.50、31.25μg/ml)分别作用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增殖、迁移运动、修复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EMT患者的ESC,加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500.00、250.00、125.00、62.50、31.25μg/ml)分别作用24 h、48 h后,应用噻唑蓝法测定ESC的抑制率。另取ESC分为空白组(沙利度胺0μg/ml)、15μg/ml沙利度胺组、30μg/ml沙利度胺组,分别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沙利度胺对ESC迁移运动及修复能力、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在沙利度胺作用24 h后ESC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检测沙利度胺对ES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15、30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的迁移及修复能力、穿膜细胞数较空白组下降,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升高(P<0.05);细胞抑制率随沙利度胺作用的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15、30μg/ml沙利度胺组细胞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抑制人EMT患者ESC的增殖、迁移运动和体外侵袭能力,并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下调细胞VEGF蛋白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沙利度胺 内膜间质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