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广西古代滑石器随葬研究
- 1
-
-
作者
李珍
-
机构
广西博物馆副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0年第1期76-79,73,共5页
-
文摘
广西古代墓葬中最早发现滑石器随葬的是1938年~1939年间,修筑湘桂铁路时,在桂林市北门外观音阁附近发现的一座六朝墓中,挖出一方滑石地券。解放后,随着考古工作在广西的开展,在广西各地的汉、晋、南朝墓中又陆续发现有随葬的滑石器。
-
关键词
滑石器
古代墓葬
考古工作
观音阁
六朝
南朝
发现
解放后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广西铜鼓的征集与研究
- 2
-
-
作者
蒋廷瑜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广西博物馆原馆长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
文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自己创造的灿烂文化十分珍惜,很早就知道重视和珍藏文物。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商代保藏典册的府库。以后的太庙、祖庙、孔庙,和历代宫室、武库,都是收藏和陈设祭器、法器及奇珍异宝的地方,很象近世的博物馆。
-
关键词
铜鼓
广西
民族乐器
历史文化
-
分类号
K875.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介绍广西零星发现的商周青铜器
- 3
-
-
作者
彭书琳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6年第2期77-82,共6页
-
文摘
广西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进入文明社会,有了青铜文化萌芽,除了在武鸣县马头乡的元龙坡发现过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过铸造铜器的砂石范和铜器之外,在广西境内其它许多地方也零星发现过一些相当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我们在研究早期文明社会的时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现将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些简单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材料渐多,我们将另行研究,不在此列。
-
关键词
商周青铜器
广西
春秋战国时期
文明社会
西周时期
青铜文化
春秋时期
商周时期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与广西有关的几方唐宋官印
- 4
-
-
作者
蒋廷瑜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
文摘
唐初将全国分为10道,广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广西为岭南西道,下设桂管、容管、邕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了后来广西政区疆域的轮廓。每管下辖若干州,各州又曾一度改用郡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各羁縻州又分辖若干县。宋朝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元丰时(1078~1085)又析分为23路,广西地方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由此始。
-
关键词
广西
官印
唐宋
少数民族地区
羁縻州
岭南
经略
疆域
-
分类号
K87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铜鼓研究在中国的进展——在日本东方学会上的发言
- 5
-
-
作者
蒋廷瑜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4年第4期83-87,92,共6页
-
文摘
中国大陆南部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学术界对铜鼓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郑师许著《铜鼓考略》出版,辑录了大量铜鼓文献,也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铜鼓的情况,将德国学者黑格尔的铜鼓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学者。
-
关键词
铜鼓
年代
南部
历史文献
东方学
考略
国外学者
黑格尔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J632
[艺术—音乐]
-
-
题名徐松石对铜鼓研究的贡献
- 6
-
-
作者
蒋廷瑜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5年第4期18-22,共5页
-
文摘
徐松石是蜚声海内外的民族历史学家,他的有关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著作,自前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影响了两三代学人,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
-
关键词
徐松
铜鼓
历史学家
历史文化
珠江流域
三十年代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56.3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广西大石铲出土点
- 7
-
-
作者
彭书琳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0年第2期79-80,共2页
-
文摘
大石铲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中的一种特殊遗物。这种石铲,一般都较宽大、扁薄、有短柄、双肩、圆弧刃,器身正面光平,背面粗糙。制怍规整,棱角对称,打磨光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其形体硕大,与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间均有明显的不同,故名之为大石铲;又因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学术界你之为“桂南大石铲”。制怍大石铲的材料主要是页岩、板岩。其次是砂岩、石灰岩,个别是燧石或玉。
-
关键词
广西
大石铲
新石器时代
原始文化
考古学
-
分类号
K875.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壮族敬蛙的审美意蕴
- 8
-
-
作者
郑超雄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东方丛刊》
2000年第2期37-49,共13页
-
文摘
壮族及其先民的敬蛙习俗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发现有铸蚌的形象;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左江流域崖壁画上,千人一体,皆作蛙舞动作,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有清一代,蛙的形象在壮族民间石刻艺术中也有所表现;现代桂西的东兰、巴马、天峨、南丹等壮族地区仍盛行的婆蛙节,更是表现蛙形象之集人成者。不言而喻,铸铜、石刻、崖画上的蛙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艺术美。其审美意识对当年的创作者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现代人来说就费解了。若仅从艺术表象米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不够全面的,这就需要学人从不同角度和多学科来进行研究,透过蛙的艺术表象,钩沉其深层次的审美底蕴。
-
关键词
崖画
石刻艺术
外学
壁画
表象
创作者
审美意蕴
形象
民间
审美意识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桂林的古塔
- 9
-
-
作者
彭书琳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2年第3期57-59,共3页
-
文摘
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人称道。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也特别惹人注目。且不说那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就是点缀各风景区中的古塔,也为大好风光平添许多情趣。桂林之有塔,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在著名风景区芦笛岩前的一堵石崖上雕凿的一对浮雕石塔,就是唐代留下的作品,其形象与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在石壁上的唐代浮雕石塔十分相似。唐代浮雕石塔在桂林西山风景区的龙头峰也有一处,塔面朝北,共五级,是典型楼阁式塔。这些浮雕石塔是当时建在寺庙中的佛塔的缩影。
-
关键词
石塔
古塔
石壁
唐代
西山
风景区
洛阳
典型
风光
人称
-
分类号
K928.7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连获考古双奖的革新桥遗址
- 10
-
-
作者
彭书琳
-
机构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
出处
《广西文史》
2004年第2期86-87,共2页
-
文摘
革新桥遗址位于百色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百色镇东笋村百林屯,处右江岸平坦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2002年4月发现。当年冬,为配合百色至云南富宁罗村口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和右江区文物管理所进行抢救性发掘。由于该遗址发现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关键词
革新桥遗址
百色市
历史文化
地层堆积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