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方紫云英种质资源收集及表型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韦彩会 董文斌 +4 位作者 李忠义 唐红琴 曾成城 莫永诚 何铁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农艺性状表型分析显示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分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种子产量、生物产量及生育期特征,累计贡献率达72.089%;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综合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为GXLF20180011、GXLF2019109、GXLF2019156、GXLF2019118、GXLF2019112、GXLF2019117、GXLF20180006、GXLF2019125、GXLF2019111、GXLF2019136;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全生育期为134~147 d,盛花期茎粗(直径)为2.83~3.66 mm,盛花期株高为41.63~54.73 cm,单株分枝数为2.83~4.19个,每分枝花序数为5.85~6.99个,总花序数为17.55~26.23个/株,结荚花序数为14.33~19.97个/株,鲜草产量为10458.15~48792.75 kg/hm^(2),干草产量为1037.36~5724.34 kg/hm^(2),种子产量为246.75~99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 种质资源 收集 表型多样性 广西
下载PDF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2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3
作者 俞月凤 韦建华 +6 位作者 胡钧铭 张俊辉 李婷婷 郑富海 张野 苏利荣 何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67-5376,共10页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调查取样,测定不同退化群落灌木(叶、茎和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以及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不同器官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N含量和N∶P表现为叶>根>茎,草本P、N含量及N∶P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随退化程度加剧,灌木各器官和草本地下部分的N、P含量及灌木根N∶P均呈降低变化趋势,草本地上部分的N、P含量在前四个退化阶段为降低趋势,在Ⅴ阶段有所升高,草本地下部分N∶P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他N∶P无显著性变化;灌草叶片N∶P均小于14;(2)N和P含量在各器官中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灌草的不同器官之间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以及灌木和草本之间的各器官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3)灌草各器官N、P含量、N∶P与土壤TN、TP、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草各器官P含量与土壤C∶P显著负相关;(4)灌木各器官H_(N)、Hp和H_(N∶P)均表现为叶>茎>根,草本地上部分的H_(N)大于地下部分,Hp和H_(N∶P)则反之;灌草同种器官不同元素之间则表现为N>P>N∶P。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中灌木较草本具有更高的内稳性,灌草生长主要受N限制,且N元素表现较高的内稳性;灌草各器官在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对N、P含量变化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稳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器官 喀斯特 退化群落
下载PDF
不同来源微生物对葡萄枝条猪粪共堆肥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王吉平 卢铁东 +3 位作者 梁芷姮 张野 苏天明 何铁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4-23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来源微生物对葡萄枝条猪粪共堆肥过程的影响,以不添加外源微生物为对照(CK),分别设置接种沼液(T1)和微生物菌剂(T2)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的堆体温度、水分、pH、电导率、总氮磷钾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及细菌和真菌群落... 为探讨不同来源微生物对葡萄枝条猪粪共堆肥过程的影响,以不添加外源微生物为对照(CK),分别设置接种沼液(T1)和微生物菌剂(T2)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的堆体温度、水分、pH、电导率、总氮磷钾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及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堆肥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T1处理在第3天时堆体温度已超过45℃,较T2处理前期升温更快,3种处理的最高堆体温度均达到60℃。各处理堆肥的水分、pH、电导率和养分含量变化一致,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分别为3.43%~3.59%、1.46%~1.56%、1.87%~2.02%,其中,T2处理发酵结束后,堆肥的水分、pH和电导率较其他处理更高。堆肥过程中,CK和T1处理第30天物料的种子发芽指数超过70%,较T2处理更快地达到有机肥料标准。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各处理堆肥发酵前期变形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超过75%;发酵中期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发酵中后期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的相对丰度上升,最终占比均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3种细菌门类与堆肥各项指标呈显著相关。贡献度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对堆肥的总贡献度为33.90%,其中芽单胞菌门的贡献度达80.80%。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专用型耐受抗氧化物的发酵菌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枝条 微生物菌剂 沼液 堆肥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施用铁基生物炭后镉污染稻田土壤有效镉及有机碳的变化
5
作者 李婷婷 郑富海 +5 位作者 张俊辉 俞月凤 胡钧铭 梁淦铭 林永昌 黄柳滢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98%~28.71%;铁基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66%~12.88%;铁基生物炭降低了水稻子粒镉含量,降幅为4.16%~63.58%。土壤有效镉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稻子粒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铁基生物炭有利于实现镉污染稻田降镉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稻田土壤 土壤有效镉 水稻子粒镉 有机碳
下载PDF
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的茶园绿肥文献计量分析
6
作者 韦彩会 董文斌 +4 位作者 李忠义 唐红琴 曾成城 莫永诚 何铁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17期1-4,共4页
为了加深对茶园绿肥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知识界新领域的认识,把握总体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采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期刊文献资料,探明茶园绿肥研究现状、热点、前沿等。结果表明,茶园绿肥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1... 为了加深对茶园绿肥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知识界新领域的认识,把握总体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采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期刊文献资料,探明茶园绿肥研究现状、热点、前沿等。结果表明,茶园绿肥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1973—1989年)、缓慢发展期(1990—2005年)、急剧增长期(2006—2021年)三个时期;研究群体以福建省、湖南省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但高校的发文量较少,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有机茶园”;“种绿肥”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主题词,而“绿肥”“茶叶”“茶园”是当前可持续研究的前沿热点。基于茶园绿肥现有研究,建议突破“茶园绿肥品种及利用方式”的单一框架,采用新技术,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多元探索,实现研究范畴拓展及深度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绿肥 网络图谱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CNKI数据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