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宏仕 《求知导刊》 2024年第1期95-97,共3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几何是数学中较抽象的部分之一,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高度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几何是数学中较抽象的部分之一,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高度概括。几何不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平面几何 教学对策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
2
作者 黄艳青 《教育界》 2024年第30期41-43,共3页
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认知的语文知识进行学情分析,明确单元主题、目标与框架,在此基础上着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以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为载体,协助学生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认知的语文知识进行学情分析,明确单元主题、目标与框架,在此基础上着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以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为载体,协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技能,最终提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下载PDF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解读
3
作者 何迪征 《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年第28期106-108,共3页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载体。学精文言文不仅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求。现阶段,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欠缺兴趣,学习成效一般,普遍缺乏独立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载体。学精文言文不仅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求。现阶段,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欠缺兴趣,学习成效一般,普遍缺乏独立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文言文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寻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塑造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下载PDF
初中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之策略
4
作者 黎美玲 《初中生写作(下半月)》 2022年第9期88-90,共3页
在缓缓流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当中,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即使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像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有... 在缓缓流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当中,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千百年来,即使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像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有诚信待人,像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始终无形地激励我们直面困难和战胜困难。但这种文化的精髓全都融灌在文言文这种特有的文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要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有难度的。因此,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一直都是“重头戏”。但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不断涌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学、传承有一定的冲击。那么,在新时代,语文教师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5
作者 黄伟凇 《初中生写作(下半月)》 2022年第9期91-93,共3页
每一个学习过古诗词的人都能够了解到,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诗人仅通过简练的语言,就能够将极其丰富与深远的情感意境表达出来,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题材,也应该得到大力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针对古... 每一个学习过古诗词的人都能够了解到,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诗人仅通过简练的语言,就能够将极其丰富与深远的情感意境表达出来,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题材,也应该得到大力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针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除了要要求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背诵外,还应培养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古诗词的意识,使其能够真正地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对古诗词中的含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提升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长远地传承下去。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