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糖桔配方施肥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沈方科 李柳霞 +4 位作者 黄剑平 顾明华 郭志荣 廖曼玲 赵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0965-10966,共2页
[目的]为沙糖桔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年生沙糖桔果树为供试对象,以传统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有机、无机肥料不同配施方案对沙糖桔产量、Vc、总糖、还原糖含量和总酸度的影响。[结果]株施有机肥料6 kg、化肥N 0.3 kg、... [目的]为沙糖桔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3年生沙糖桔果树为供试对象,以传统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有机、无机肥料不同配施方案对沙糖桔产量、Vc、总糖、还原糖含量和总酸度的影响。[结果]株施有机肥料6 kg、化肥N 0.3 kg、P2O50.1 kg、K2O 0.55 kg可显著提高沙糖桔的产量;株施有机肥料6 kg、化肥N 0.45 kg、P2O50.2 kg、K2O 0.4 kg可显著提高沙糖桔的产量、极显著提高沙糖桔果实的蔗糖含量和糖酸比;各处理沙糖桔的Vc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沙糖桔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株施有机肥料6 kg、无机肥料纯N 0.45 kg、P2O50.2 kg、K2O 0.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糖桔 配方施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四季蜜杧反季节花芽分化期叶片有机营养变化规律及其与成花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沈方科 路丹 +1 位作者 方中斌 黄台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14,共5页
在反季节栽培模式下,研究四季蜜杧花芽分化期间叶片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等有机营养和碳氮比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有机营养与成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前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淀粉含量逐渐上升... 在反季节栽培模式下,研究四季蜜杧花芽分化期间叶片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等有机营养和碳氮比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有机营养与成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花芽分化前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淀粉含量逐渐上升,但两者在花芽分化中期都有下降的趋势;在花芽分化中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而游离氨基酸则是整个分化期的最低点。碳氮比出现两个高峰,即在花芽分化中期和花芽分化结束时。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成花关系较为密切。在花芽分化后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与成花都呈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为四季蜜杧花芽分化提供了充足氮源。可溶性糖和淀粉在前期高,而碳氮比在后期高,都有利于花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季节栽培 四季蜜杧 有机营养 成花 相关性
下载PDF
潮土区沙田柚配方施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方科 黄景 +4 位作者 黄剑平 李柳霞 郭志荣 赵凤芝 廖曼玲 《广西农学报》 2009年第5期26-29,共4页
对种植于潮土区的沙田柚,采用均匀设计,进行有机肥、氮肥、钾肥三因素五水平的配方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氮肥与钾肥有助于改善沙田柚果实品质。对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优施肥方案为:有机肥40 kg/株,N 2.6kg/株,P2... 对种植于潮土区的沙田柚,采用均匀设计,进行有机肥、氮肥、钾肥三因素五水平的配方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氮肥与钾肥有助于改善沙田柚果实品质。对产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优施肥方案为:有机肥40 kg/株,N 2.6kg/株,P2O5 0.5kg/株,K2O 1.8 kg/株。沙田柚的叶片营养状况表明,在该施肥水平内,磷营养供应充足,而氮、钾素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田柚 潮土 配方施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叶片营养变化规律研究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方科 方忠斌 +1 位作者 黄台明 路丹 《广西农学报》 2010年第1期25-28,共4页
分别于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的营养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座果期和果后期采集叶片样品,测定其N、P、K、Ca、Mg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叶片N素含量在营养生长期较高,幼果迅速生长膨大... 分别于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的营养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座果期和果后期采集叶片样品,测定其N、P、K、Ca、Mg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叶片N素含量在营养生长期较高,幼果迅速生长膨大期和果后期逐渐下降,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上升—下降—下降;叶片P素的变化较平稳,在营养生长期和花芽分化期含量都较低,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下降—上升;叶片K素含量则与N素相反,在营养生长期含量较低,在果实成熟期和果后期含量有所提高,总的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下降—上升;叶片Ca素的变化趋势是两头高,中间低,变化趋势为下降—上升—上升—上升;叶片Mg素则是"M"字型变化,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上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蜜芒 反季节栽培 叶片 营养 变化规律
下载PDF
稻田免耕和稻草还田对土壤腐殖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区惠平 何明菊 +4 位作者 黄景 朱桂玉 顾明华 黎晓峰 沈方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812-6820,共9页
为了阐明免耕和稻草还田土壤固碳机制,研究了无稻草还田免耕(NT)、无稻草还田常耕(CT)、稻草还田免耕(NTS)和稻草还田常耕(CTS)对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0—5,5—12,12—20 cm)土壤腐殖质形态、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 为了阐明免耕和稻草还田土壤固碳机制,研究了无稻草还田免耕(NT)、无稻草还田常耕(CT)、稻草还田免耕(NTS)和稻草还田常耕(CTS)对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0—5,5—12,12—20 cm)土壤腐殖质形态、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和NTS)处理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游离松结态、联结态和稳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和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占总腐殖质的比例,且免耕对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程度有随生育期的推后而增加的趋势;5—12cm和12—20cm土层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0—20cm各土层微生物活性有减少趋势;在水稻分蘖期免耕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很弱,在水稻拔节—灌浆期免耕处理显著降低5—12cm土层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反,免耕却增加水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微生物活性;另一方面,稻草还田(CTS和NTS)显著提高土壤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尤其是0—5cm土层、游离松结态腐殖质及水稻生育后期;CTS处理显著增加分蘖期—孕穗期0—20cm土层的呼吸强度,而稻草还田显著增加孕穗期—成熟期0—5cm土层的纤维素分解强度。可见,通过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各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并改变微生物活性免耕有利于表土层碳的固定作用,而免耕与稻草还田相结合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免耕 稻草还田 腐殖质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区惠平 何明菊 +4 位作者 朱桂玉 黄景 顾明华 黎晓峰 沈方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全酚和腐殖酸含量免耕处理(NTS、NT)均表现为随水稻栽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显著高于常耕处理(CTS、CT),稻草还田下土壤碳含量增加更加显著.5~12和12~20 cm土层土壤各形态碳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免耕处理虽然低于常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不同形态碳含量免耕处理高于或相当于常耕处理;不同碳形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免耕和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土壤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腐殖化,尤其腐殖化过程的促进有助于增加土壤稳定碳库,这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稻田 有机碳转化
下载PDF
桑树幼苗对缺铁环境的生理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盛沪 黎晓峰 +2 位作者 兰柳艳 顾明华 汤庆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903,共5页
为揭示桑树Morus alba L.对缺铁环境的响应机制,对桑树幼苗在缺铁环境下对难溶性铁的吸收、根系的铁还原活性、活性还原物质的分泌及根际的酸化作用进行了探讨。缺铁培养12 d后,桑树地上部铁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叶片丙二醛... 为揭示桑树Morus alba L.对缺铁环境的响应机制,对桑树幼苗在缺铁环境下对难溶性铁的吸收、根系的铁还原活性、活性还原物质的分泌及根际的酸化作用进行了探讨。缺铁培养12 d后,桑树地上部铁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缺铁植株可吸收利用难溶性Fe2O3。在缺铁环境下可观察到根际的明显酸化,培养液的pH也随着缺铁处理时间的延长(1、3、4、5、6、7 d)而降低。而且,缺铁处理显著提高根系铁还原酶活性而显著降低根际Eh值。缺铁处理6、7 d后株均活性还原性物质的分泌量为(20.37±0.73)、(37.49±0.30)μmol·d-1,显著高于加铁处理的株均分泌量[(11.89±0.46)、(12.32±0.30)μmol·d-1]。此外,在缺铁环境中植株根冠比(0.25±0.06)也显著高于加铁处理(0.14±0.02)。这些结果说明,缺铁诱导的根际酸化、根系还原作用、还原物的分泌及根系的生长可能是桑树幼苗吸收利用难溶性铁的生理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缺铁 酸化 还原 分泌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