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国革 崔勇 +5 位作者 盘福林 和太平 文祥凤 曾嵘 庞洁 徐竟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770-3772,共3页
对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归类统计其资源植物类型,结果表明:①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2 316种(含变种、亚种和栽培变种),隶属于206科916属;②资源植物类型齐全,13类资源植物均有代表种且种数较多,其中... 对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归类统计其资源植物类型,结果表明:①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2 316种(含变种、亚种和栽培变种),隶属于206科916属;②资源植物类型齐全,13类资源植物均有代表种且种数较多,其中以药用植物种类最丰富,其次是花卉观赏植物,再次为材用植物,其他依次是油脂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纤维植物、饲用植物、淀粉植物、芳香植物、栲胶植物、保健饮料植物、杂果植物、水土保持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资源 资源植物 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
下载PDF
岑王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于瀛 罗应华 +2 位作者 刘朝阳 蒙检 黄毅杰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45-153,共9页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 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 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 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 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数、Ochiai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PCA排序,对群落中13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种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显示:(1)群落总体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群落正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2)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中的正负关联比均未超过1,但达到显著正关联的种对数明显大于达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说明群落整体联结性与群落中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关系更为密切;(3)相关性检验中虽然结果相似,但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更为灵敏;(4)生态种组的划分与相关性检验表现出一致性,说明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种间关系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联结性 种间相关性 相关性检验 生态种组划分 岑王老山
下载PDF
探讨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昌莲 黄艳菲 梁绵 《花卉》 2017年第2期89-90,共2页
近年来,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面临着更高的建设水平和要求,林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如何加强营林工作来有效实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广西地区的林业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面临着更高的建设水平和要求,林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如何加强营林工作来有效实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广西地区的林业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集体林权制度 森林资源 保护管理
下载PDF
广西那坡县风水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育对策 被引量:16
4
作者 崔勇 张国革 +3 位作者 陈德文 和太平 庞洁 黄凤英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B06期53-56,共4页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样方法相结合,调查了位于广西西南部那坡县8个屯的风水林。结果表明:(1)共有维管束植物241种,隶属于79科163属;(2)风水林为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多数保护较好;(3)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4)8个村屯的乔木层...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样方法相结合,调查了位于广西西南部那坡县8个屯的风水林。结果表明:(1)共有维管束植物241种,隶属于79科163属;(2)风水林为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多数保护较好;(3)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4)8个村屯的乔木层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最后提出风水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林 植物物种多样性 保育 对策 广西那坡县
下载PDF
广西莲藕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尚文 吴龙墩 +5 位作者 蒋慧萍 颜梅新 高美萍 何芳练 董伟清 江文 《长江蔬菜》 2017年第18期174-177,共4页
从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分析广西种植莲藕的优势及不足,通过广西不同产区莲藕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模式及效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展望产业发展未来。
关键词 莲藕产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广西百色市野生苏铁植物资源及其保育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国革 黎德丘 +5 位作者 罗保 陈德文 和太平 彭定人 文祥凤 陈碧珍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0-234,共5页
对广西百色市野生苏铁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表明,该市有野生苏铁属植物14种,分布面积达36840 hm2,株数达384500株,全市12个县(区)均分布有野生苏铁属植物;在剖析野生苏铁资源保护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保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苏铁 种质资源 保育 广西百色市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1
7
作者 贝永建 陈伟才 +1 位作者 李汉华 吴龙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栖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栖地选择受到栖树的高度、大小,灌木、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m,雄:5.52±1.95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cm,雄:23.50±8.39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 再引进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顶果木嫩枝扦插育苗试验 被引量:8
8
作者 马跃 刘志龙 +1 位作者 谌红辉 林天龙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2,共2页
以顶果木半年生优势苗作为采穗母株,研究了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结果表明:截干高度对母株产穗量影响显著,最适宜截干高度为20~30cm;生根促进剂浓度对插穗生根影响显著,采用GGR的适宜浓度为800~1 000mg/kg;扦插时间同样影响插穗生根,一... 以顶果木半年生优势苗作为采穗母株,研究了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结果表明:截干高度对母株产穗量影响显著,最适宜截干高度为20~30cm;生根促进剂浓度对插穗生根影响显著,采用GGR的适宜浓度为800~1 000mg/kg;扦插时间同样影响插穗生根,一年中适宜的扦插时间为3—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果木 扦插 截干高度 萌条 生根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食物选择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龙敦 贝永建 李汉华 《野生动物》 2010年第5期243-245,共3页
2003~2007年,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投喂、跟踪观察和解剖等方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24科41种,取食部位有植物的花、果实、幼嫩的叶子和茎:动物... 2003~2007年,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投喂、跟踪观察和解剖等方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24科41种,取食部位有植物的花、果实、幼嫩的叶子和茎:动物性食物有蜈蚣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4个目的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再引入 食物
下载PDF
微探百色市右江区推广良种良法造林的可行性
10
作者 黄艳菲 梁绵 罗昌莲 《林业科技情报》 2017年第1期28-30,共3页
良种良法是一种新的种植技术,能明显提高林业的产量和质量。为加快林业发展,百色市右江区林业尝试应用良种良法进行造林,但是由于对良种良法造林的实际效果了解不多,需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本文针对百色市右江区造林绿化实际情况和需求... 良种良法是一种新的种植技术,能明显提高林业的产量和质量。为加快林业发展,百色市右江区林业尝试应用良种良法进行造林,但是由于对良种良法造林的实际效果了解不多,需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本文针对百色市右江区造林绿化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了杂交松试种和良种松试种种植试验,得出"良种松试种提高营林质量、加速林木资源增长,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因此,本文认为百色市右江区推广良种良法造林是可行的,并据此对本区未来造林绿化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种良法造林 造林情况 杂交松试种 良种松试种 可行性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5
11
作者 贝永建 赖洁玲 +3 位作者 李桂芬 李汉华 黄乘明 吴龙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64,共6页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低、坡位低、乔木较低和灌木较高、落叶盖度较大、灌木层盖度大、草本高且盖度大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针叶林;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坡位、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栖息地和对照区进行区分时,正判率可以达到77.3%,这种选择与黑颈长尾雉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引入 黑颈长尾雉 栖息地选择 夏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