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 被引量:6
1
作者 关英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一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一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空缺词 文化理解 语言 民族习俗 文化信息 文化价值取向
下载PDF
楚辞“乱曰”新证
2
作者 周苇风 《中华文史论丛》 2003年第76期155-165,共11页
《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王逸注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除《离骚》外,《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招魂》等作品中也有“乱曰”。《康熙字典》云:“又乐之... 《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王逸注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除《离骚》外,《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招魂》等作品中也有“乱曰”。《康熙字典》云:“又乐之卒章曰乱。”“乱”应该训为理,还是训为乐之卒章?本文将谈谈我的意见和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证 楚辞 《康熙字典》 《离骚》 《涉江》 《哀郢》 《怀沙》 《招魂》 王逸
下载PDF
履行WTO原则与行政职能转变
3
作者 李瑞莲 李江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2年第10期25-26,共2页
中国加入WTO这个"经济联合国",给我国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从一定意义上看,入世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为了更深入地认识WTO原则,把握人世带来的重大契机,有必要讨论加入wTO之后,我们在行政机... 中国加入WTO这个"经济联合国",给我国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从一定意义上看,入世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为了更深入地认识WTO原则,把握人世带来的重大契机,有必要讨论加入wTO之后,我们在行政机制、行政体制、政府职能方面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措施,才可能使我们的行政行为尽快地与世界经济新秩序接轨,最大限度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效率 WTO
下载PDF
论美学理论构架的合理走向
4
作者 莫其逊 《柳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4期27-29,共3页
对美学理论构架的合理走向作了探索,认为最能揭示艺术与审美奥秘的美学理论形态,是未来美学理论构架的合理走向。从总体上看,未来美学理论构架模式应具有三方面的基本性质,即理论性与经验性的结合,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关键词 美学理论构架 理论性 经验性 历史性 逻辑性 稳定性 交易性
下载PDF
意境的系统说与意境说的系统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寿兴 《东方丛刊》 2003年第2期37-51,共15页
关键词 意境 系统性 意象 美学特征 艺术形象 情景交融 文艺理论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兼论张戒引刘勰“情在”两语之文献价值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力之 《东方丛刊》 2002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文心雕龙》今存最早刻本,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刻本之《隐秀》自“而澜表方圆”后至“朔风动秋草”之“朔”字共1页400字原阙,今见者为明人所据补。然明人好作伪,故清代以还之研“龙”者多以为其不可靠,如纪昀(见芸香堂本卷首... 《文心雕龙》今存最早刻本,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刻本之《隐秀》自“而澜表方圆”后至“朔风动秋草”之“朔”字共1页400字原阙,今见者为明人所据补。然明人好作伪,故清代以还之研“龙”者多以为其不可靠,如纪昀(见芸香堂本卷首例言、《四库全书总目·(文心雕龙)提要》)、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注》 明人 《隐秀》 刘勰 刘永济 纪昀 《文心雕龙》 刻本 黄侃 文献价值
原文传递
白居易道教信仰的嬗变历程
7
作者 李乃龙 《东方丛刊》 2001年第1期80-90,共11页
唐代诗人对道教的态度,大抵可分为下列类型:几乎始终如一地相信,如李白;几乎始终如一地反对,如韩愈;先期态度不明而后皈依,如贺知章;先期感兴趣而后不知何时未明何因兴趣消失,如王维;偶有兴趣,构不成明确而坚定的信仰,这类... 唐代诗人对道教的态度,大抵可分为下列类型:几乎始终如一地相信,如李白;几乎始终如一地反对,如韩愈;先期态度不明而后皈依,如贺知章;先期感兴趣而后不知何时未明何因兴趣消失,如王维;偶有兴趣,构不成明确而坚定的信仰,这类诗人不胜枚举。而白居易的态度是最为独特的一种:从最初的否定到最终的否定,其间经历了一个从信奉到怀疑的过程。而第一次否定前还有一段不以为意到感兴趣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感兴 王维 唐代诗人 李白 皈依 独特 易道 道教 怀疑
原文传递
近20年中国古代诗歌情景问题研究述评
8
作者 王德明 《东方丛刊》 2001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情景问题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最普遍的问题,它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还与诗歌的意境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近20年来,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取得了不少成果,虽然专著还没有产生,但是,发表的论文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比... 情景问题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最普遍的问题,它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还与诗歌的意境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近20年来,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取得了不少成果,虽然专著还没有产生,但是,发表的论文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比较重要的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总数在80篇左右。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清理总结,对于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劳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发表 情景 意境 专著 艺术 刊物 普遍 近20年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80后:别无视心理生活对身体生活的依赖
9
作者 梁潮 《东方丛刊》 2005年第4期224-229,共6页
近年来80后知名作家的作品畅销流行,由此引发了80后作家的同龄人的写作热情,他们的作品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如单是专门性的文学刊物就有内蒙古文联的《草原文学·80创作》、国际华文出版社的《80纪》、《后80》、青海省作协的... 近年来80后知名作家的作品畅销流行,由此引发了80后作家的同龄人的写作热情,他们的作品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如单是专门性的文学刊物就有内蒙古文联的《草原文学·80创作》、国际华文出版社的《80纪》、《后80》、青海省作协的《青泊湖·80志》、新疆兵团文联的《绿洲文学·青春萌芽》、上海作协的《萌芽》、山东出版集团的《中学时光·飞FLY》、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的《七彩虹》、长沙市文联的《创作·漂流瓶》、湖北大家报刊社的《青春男女生·许愿草》等)大量发表,多角度表现了这代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其中不少作品真实反映了这代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的一些侧面,如网络游戏、挂机及饮食等嗜好。本文的焦点主要对准后者即80后作者(而非80后知名作家),拟从生命哲学等理论为中心和出发点,考察这代人在维护自身生存意识方面所存在的误区,由此延伸并连接和触摸——孩子的“网络依赖嗜好成瘾”问题,父母的“恐惧诉求劝说效果”问题——这根敏感的神经,从行为心理学角度阐释一种比较好的警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活 音像出版社 身体 知名作家 文学刊物 大众传播媒介 日常生活活动 《萌芽》 心理学角度 写作热情
原文传递
象之源流与象外之象
10
作者 王朝元 《东方丛刊》 2002年第3期86-94,共9页
相对于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有很多独具魅力和特色的审美范畴。以这些范畴为基质加以生发和拓展,构成了中国独具的美学理论体系。象,便是这些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基质之一。
关键词 美学理论 审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 象外之象 魅力 相对 源流 西方美学
原文传递
大众文化的情感指向与特征
11
作者 廖国伟 《东方丛刊》 2001年第3期131-143,共13页
丹尼尔·贝尔曾说:“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些意义规定了一套目的,它们或像神话和仪式那样,解释了共同经验的特点,或通过人的魔法或技术力量来改造自然。”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情感指向 社会进步 文明进化
原文传递
超越形态学:列维—斯特劳斯与民间故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维·佩斯 杨树喆 《民俗研究》 2002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关键词 民间故事 结构主义 尴尬 独特 阿兰 倾向 超越 黑格尔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 努力
原文传递
壮族民间师公教的戒度仪式及其象征意义
13
作者 杨树苗 《东方丛刊》 2001年第4期47-56,共10页
壮族民间师公教有一类仪式活动,师公称之为“戒度”或“从师下戒”,通常在弟子投拜师傅而成为师公的过程中举行。通过了这种仪式,新的师公即可被社会所承认,成为真正的师公,从而获得独立从事师公教活动的资格。
关键词 民间 仪式 象征意义 弟子 壮族 独立 承认 活动 社会
原文传递
刘呐鸥小说是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
14
作者 犹家仲 《东方丛刊》 200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在中国大陆对刘呐鸥的小说的研究大致有这样两种观点:在最初根本不受到重视。较早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如唐弢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曾提及刘呐鸥的小说,那时主要是因为受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盛行的极“左”的意... 在中国大陆对刘呐鸥的小说的研究大致有这样两种观点:在最初根本不受到重视。较早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如唐弢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曾提及刘呐鸥的小说,那时主要是因为受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盛行的极“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刘呐鸥的小说是颓废的和不健康的,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邵伯周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就是这样评价刘呐鸥的作品的,“这些作品模仿El本新感觉派的手法,在八篇小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呐鸥 小说 后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 人性精神
原文传递
寻找新诗的声音——闻一多新格律论
15
作者 陈卫 《东方丛刊》 2000年第3期66-80,共15页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首次提出新诗“格律”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格律运动的展开,奠定了他在新诗理论史上的地位。然而,往常的文学史著作只关注此文提出的“三美”理论,忽视了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和诗歌观念的开放性,对这一理论在...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首次提出新诗“格律”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格律运动的展开,奠定了他在新诗理论史上的地位。然而,往常的文学史著作只关注此文提出的“三美”理论,忽视了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和诗歌观念的开放性,对这一理论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上出现的意义也缺少注意,因而重新对这篇诗论进行阐释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理论 闻一多 诗的格律 诗歌观念 诗论 寻找 文学史 声音 阐释 背景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