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覃德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7-53,共7页
紫村是华南区域文化格局的一个代表 ,其壮汉婚俗文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 。
关键词 华南紫村 婚姻习俗 文化变迁 经济类型
下载PDF
学科交融创新与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杰 覃德清 《民族教育研究》 2001年第3期89-93,共5页
“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跨学科交融”教改课题的实施 ,为民族地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全国研究生教学领域形成了特色。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学术视野 ,增强了理论思辨能力 ;文艺学专业的学生则走出了玄虚理论的... “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跨学科交融”教改课题的实施 ,为民族地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全国研究生教学领域形成了特色。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学术视野 ,增强了理论思辨能力 ;文艺学专业的学生则走出了玄虚理论的怪圈 ,扎扎实实从田野调查做起 ,以实证研究作为切入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少数民族文学 跨学科交叉 研究生培养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下载PDF
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1,共6页
美国人类学家波特夫妇遵循传统的人类学学理 ,以广东茶山调查为基础 ,展示了 2 0世纪 50至 80年代中期中国基层社会的演化历程与运作机制。通过对波特夫妇茶山调查的追踪 ,努力实现 1985年至 1997年间新资料的接续 ,参照耳闻目睹的实证... 美国人类学家波特夫妇遵循传统的人类学学理 ,以广东茶山调查为基础 ,展示了 2 0世纪 50至 80年代中期中国基层社会的演化历程与运作机制。通过对波特夫妇茶山调查的追踪 ,努力实现 1985年至 1997年间新资料的接续 ,参照耳闻目睹的实证材料 ,力图更为真切地感悟茶山社会的真情实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追踪研究 华南茶山
下载PDF
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 被引量:13
4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34,共7页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南迁西徙的中原人、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南迁西徙的中原人、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汉族族群在壮族居住地寻见了新的生活空间,而壮族在同上述诸族群的交融过程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壮族文化的层位,推动了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纷争此伏彼起的当今时势,深入阐发壮汉两大民族之间互补互利,共生共赢的族群互动模式的深层蕴涵,将对减缓民族冲突,促进各族群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汉族群 民族矛盾 消解 启示
下载PDF
关注民生 体认民心─—华南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
5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33,共9页
本文认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复兴重振,必须吸纳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当代中国各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切实地迈向人民,坚实地立足于中国社会本土,积极参与改善民生、提升民心的宏伟大业,通过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 本文认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复兴重振,必须吸纳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当代中国各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切实地迈向人民,坚实地立足于中国社会本土,积极参与改善民生、提升民心的宏伟大业,通过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建构中国人类学价值实现机制。华南紫村调查,在承续西方人类学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涵摄中国先哲们关于“民生”与“民心”的精辟阐述与充满睿智的见解,以此作为审视视角,描述以壮族为主体的紫村诸族群的生存环境、生活来源、生存压力、信念结构、忧喜哀乐、希望追求与心灵境界,并且借助人类学指导变迁理论,提出改善和提升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 民心 体验民心 民心调适
下载PDF
激扬民族潜能 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覃德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9,共7页
本文基于对桂中和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 2 1世纪壮族社会演化问题的思考 ,认为壮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实现富裕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需要对现阶段壮族社会现实的真情实貌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对壮族... 本文基于对桂中和红水河流域壮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对 2 1世纪壮族社会演化问题的思考 ,认为壮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实现富裕发展繁荣和民族复兴的梦想 ,需要对现阶段壮族社会现实的真情实貌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估。对壮族社会中存在的隐忧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壮族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壮民族的综合素质 ,来自民族潜能的激发 ,而 2 1世纪高素质人才标准的设定 ,应基于本民族的社会现实和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应与 2 1世纪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壮族杰出人才的造就相契合、相协调、相补充 ,通过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存理念 ;通过激发民族创造潜能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充溢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社会经济文化增长机制。通过宣播人地和谐相生的生存智慧 ,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石 ,在 2 1世纪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汇融整合中 ,将壮族地区建设成为民众富足、环境幽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综合素质 民族潜能 精神文明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