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4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校本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探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熊琴 凃耀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2-87,共6页
建好“大思政课”要求突出实践导向,发掘整合实践教学“大资源”。校本资源蕴含独特而丰富的育人元素,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挖掘整理红色校史、办学成就、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景观等方面的... 建好“大思政课”要求突出实践导向,发掘整合实践教学“大资源”。校本资源蕴含独特而丰富的育人元素,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挖掘整理红色校史、办学成就、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景观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校本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精选契合的资源,找准教学内容的融入点,拓展多维融入的教学形式,促使校本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效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校本资源 实践教学 广西师范大学
下载PDF
广西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视角
2
作者 旷爱萍 杨丽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5期157-160,164,共5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为解决乡村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人才支持。目前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方面还存在着人才队伍结构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阻碍乡...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为解决乡村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人才支持。目前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方面还存在着人才队伍结构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阻碍乡村的发展,为此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为指导,调整和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振兴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为乡村的发展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为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广西高校 乡村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史中的四对关系范畴
3
作者 彭先兵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指向。本文试图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对关系范畴来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史:一是知行关系范畴,能概括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异质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二是源流关系范畴,能概括以“源头理论与流变理论之间的纵向传承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三是体用关系范畴,能概括以“后世各实践派理论之间的体同用异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四是一多关系范畴,能概括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竞互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种分类梳理考察有利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全貌与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史 知行关系 源流关系 体用关系 一多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合”审思
4
作者 唐旭晨 孟宪平 《理论导刊》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合”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二者不断交流、内在融合和互相建构以实现各自的丰富发展而又指向构设新的文明形态的动态...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合”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二者不断交流、内在融合和互相建构以实现各自的丰富发展而又指向构设新的文明形态的动态平衡状态。二者的“结合”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现实的发展需要、彼此的高度契合以及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思想观点的融通互构、价值观念的贯通互彰、思维方式的会通互济是判定二者“结合”成效的重要指标,三方面缺一不可。二者在长期的“结合”中呈现出从浅表到深层、从自足到利他、从抽象到具体的三大规律性特征,既彰显了二者“结合”的价值意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二者“结合”的现实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
下载PDF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影响
5
作者 汤志华 刘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4,共6页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历史影响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历史影响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带头示范学习、从中央向全党逐步推广,探索了一条“文本解读——思想阐发——实践应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路径。对该书的学习有效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为摆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教条主义束缚创造了条件,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经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该书过程中十分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该书本身所内含的思想理论不成熟性进行了批判,努力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自觉探索和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6
作者 黄瑜 兰慧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以及工人运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技术教育的地位、技术教育的宗旨和技术教育的特点展开。汲取马克思主义技术教... 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以及工人运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技术教育的地位、技术教育的宗旨和技术教育的特点展开。汲取马克思主义技术教育的精华,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应夯实其基础地位、弘扬其人文本性、突出其跨界属性,更好地为中国职业教育建设凝心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技术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 启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7
作者 田旭明 《理论视野》 2024年第6期45-50,共6页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历史视域和现实场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现代化领域的现实塑造和实践运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坚定、正确理解、科学运用和实...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历史视域和现实场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现代化领域的现实塑造和实践运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坚定、正确理解、科学运用和实践转化,不仅促使中国现代化的命运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还自主探索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国新道路,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感召下,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强大的历史主动而行稳致远,并展现了西方现代化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一言蔽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治的重要精神密码和显著精神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资本主义现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劳动—闲暇关系良性调适路径分析
8
作者 曹亚琳 孟宪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3-88,共6页
劳动-闲暇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为闲暇提供基础和前提,闲暇是劳动的最终旨归,二者辩证统一。然而,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劳动与闲暇偏离了其本真含义,劳动沦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闲暇扭曲... 劳动-闲暇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为闲暇提供基础和前提,闲暇是劳动的最终旨归,二者辩证统一。然而,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劳动与闲暇偏离了其本真含义,劳动沦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闲暇扭曲为对欲望和消费的无节制追求。在新时代,调适劳动-闲暇二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为劳动-闲暇复归创造物质条件、必须健全保证合理闲暇时间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劳动-闲暇的主体性、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闲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劳动—闲暇 调适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情感分析及现实借鉴
9
作者 黎钻仪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4-31,共8页
从情感史的视野出发,以五四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历史进程为中心,分析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因素。研究发现,五四时期随着社会发生深刻裂变,中西伦理空阙,烦闷与炽热交织共同形塑了青年信仰转向的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 从情感史的视野出发,以五四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历史进程为中心,分析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因素。研究发现,五四时期随着社会发生深刻裂变,中西伦理空阙,烦闷与炽热交织共同形塑了青年信仰转向的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承载了青年痛苦与焦虑、愤恨与爱国、失望与同情等复杂性情感诉求,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重要诱因之一。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遵循情感逻辑,充分挖掘情感资源,以情感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青年 马克思主义信仰 情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三重维度
10
作者 麻宗满 梁小苗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92-95,共4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厘清人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三重维度上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丰富的人学理论根据:以“现实的人”作为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厘清人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三重维度上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丰富的人学理论根据:以“现实的人”作为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以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汇聚人民力量、实现人民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乡村振兴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再认知——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11
作者 金俊铭 玉菊浪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1,共5页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构成中的核心要素,是由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等共同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围绕着精神生产理论的概念表征展开深层的阐释,并由精神生产关...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构成中的核心要素,是由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等共同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围绕着精神生产理论的概念表征展开深层的阐释,并由精神生产关联至物质生产、精神需要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经典文本研究来看社会发展正反的现状,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化社会建设带来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理论 精神生产
下载PDF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
12
作者 刘丽萍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26,76,共10页
李大钊通过编辑出版报刊、发起和组织学会、课堂教学、开展演讲、发表文章等多种渠道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呈现出著述数量与内容质量相彰显、经济学说与唯物史观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他以出类拔萃的理论水平和付诸... 李大钊通过编辑出版报刊、发起和组织学会、课堂教学、开展演讲、发表文章等多种渠道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呈现出著述数量与内容质量相彰显、经济学说与唯物史观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他以出类拔萃的理论水平和付诸实践的非凡勇气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新格局,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精神用于指导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传播史
下载PDF
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3
作者 潘洁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9-92,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讲话中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大学作为妇女成才的重要阶段,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顺利地扮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讲话中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大学作为妇女成才的重要阶段,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顺利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最终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重视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承发展思想论析
14
作者 杨旭飞 汤志华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M0003,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承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渊源性理论,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承发展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承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渊源性理论,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传承发展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关系、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维度阐释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内涵,在“精华”与“糟粕”、传承与发展、促进与阻碍等多对关系中辩证地把握了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义,在资本主义文化可超越性论证、既有文化资源的共产主义道德阐释和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确立上展望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传承发展
下载PDF
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意义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宏钢 《科学咨询》 2023年第8期39-41,共3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内在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有益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助于...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内在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有益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探讨如何将中医药文化有机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对提升该课程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有积极的作用,对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意义 方法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发展
16
作者 张杨陈冰 《知与行》 2024年第3期24-34,共11页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形成自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通过历史观、认识论以及价值论三个维度,揭示了人民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群体性与个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以及现实性与精神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完善和...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形成自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通过历史观、认识论以及价值论三个维度,揭示了人民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群体性与个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以及现实性与精神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完善和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内涵。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要求,从而在历史洪流中创造新的壮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思想 国家治理现代化 实践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剩余价值
17
作者 廉超 金权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5,共6页
探索剩余价值的形成逻辑和发展内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历史创造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产生与形成的前提,阶级关系阐明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指明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探索剩余价值的形成逻辑和发展内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历史创造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产生与形成的前提,阶级关系阐明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指明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生产到历史形成,围绕生产力的状况塑造了剩余价值的发展走向。异化劳动回归人的本质、生产转向“普遍的需要”规定了剩余价值在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归宿,实现了对劳动异化和生产社会化转向的批判性超越。从马克思辩证的历史观来看,批判剩余价值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实践哲学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
下载PDF
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探析——基于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
18
作者 金权 王晴 钟文奇 《乡村论丛》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 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揭示了精神贫困的缘由并指明精神推动物质发展的能动反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是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方法论,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动力论,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反精神贫困思想在新时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育 反精神贫困思想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19
作者 李智利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精神成人作为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的象征,主要表征为较强认知能力、健全心理素质、正确价值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坚定理想信念等。但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认知、心理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理想信... 精神成人作为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的象征,主要表征为较强认知能力、健全心理素质、正确价值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坚定理想信念等。但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认知、心理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等精神成人上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必须通过加深理论认知、重视心理疏导、强化价值引领、注重道德实践、加强信仰教育等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认清新自由主义本质、形成健康向上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从根本上消除新自由主义影响,确保大学生精神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大学生 精神成人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20
作者 赵泽文 李鹏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7-9,共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这一思想体系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这一思想体系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倡导、制度保障和教育培养四个方面的努力。本文将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