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内科医生常用期刊及网络资源
1
作者 邓家强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2期1891-1894,共4页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医生 常用期刊 网络资源 中国循环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下载PDF
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宁传艺 陈务贤 梁晓梅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的需行PCI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旨在为不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择已成功施行PCI手术的262例冠心病患者,对患者的常见的危险因素严格测量评估,根据患者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的需行PCI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旨在为不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择已成功施行PCI手术的262例冠心病患者,对患者的常见的危险因素严格测量评估,根据患者不同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侵犯病变血管男性和女性几乎一致,而在病变严重程度二者更是趋于一致。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LM、LAD、LCX和RCA男性分别为25(11.8%)、176(83.4%)、105(49.8%)和148(70.1%),女性患者为6(11.8%)、43(84.3%)、22(43.1%)、36(70.6%);构成比比较男女患者无差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尽管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需行支架植入大约推迟5年,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二者病变血管和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并无区别,而女性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患高血压的病人比男性患者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是女性患者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危险因素 性别 血管病变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国勋 刘唐威 钟国强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734-736,共3页
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细胞学基础是正常心肌细胞的丧失,而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的修复。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心肌再生能力,因而显示出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现综述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兴起、移植... 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细胞学基础是正常心肌细胞的丧失,而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的修复。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心肌再生能力,因而显示出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现综述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兴起、移植途径、作用机制、异体移植和免疫反应、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相结合、临床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苏强 苏波 戴日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MI2级23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41例为再灌注组,另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于急诊入院时、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再灌注组(P均〈0.05);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hEMP和slCAM—l水平仍高于入院时(P均〈0.05)。EMP与s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03)。结论EMP在评价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苏波 钟继明 苏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9期50-51,共2页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划行PCI前7 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PCI后24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两组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EMP和sICAM-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24 h阿托伐他汀组EMP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P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s=0.854,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SAP患者PCI术后EMP和sICAM-1水平;EMP可作为评价PCI术后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绞痛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内皮微粒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与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醒三 李浪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2期1747-1749,共3页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再狭窄发生率
下载PDF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浪 Huay Cheem Tan Yean Teng Lim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5-237,共3页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 (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 ,心肌梗死 ,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 ,而且...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严重的并发症 ,尤其在高危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隐静脉 (SVG)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更常见。远端血栓栓塞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 ,心肌梗死 ,泵衰竭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 ,而且传统药物疗效不佳。目前认为 ,微血栓在远端血栓栓塞的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PCI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较理想的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大隐静脉桥 介入治疗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 并发症
下载PDF
冠脉血管病变程度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陈务贤 宁传艺 梁晓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8期2122-2124,共3页
目的对具有不同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连续性观察262例支架植入(PCI)的冠心病患者,记录患者血管造影特征,收集包括近年来研究报道的危险因素在内的临床资料... 目的对具有不同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连续性观察262例支架植入(PCI)的冠心病患者,记录患者血管造影特征,收集包括近年来研究报道的危险因素在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程度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体重指数等传统危险因素并不能增加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组心源性心衰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8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传统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即传统危险因素在加快促进冠心病进程时却对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产生的影响无明显差别,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冠心病 病变程度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远端血栓保护技术及其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浪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2期1745-1747,共3页
关键词 远端血栓保护技术 装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端血栓栓塞 冠心病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 Guardwire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英文)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浪 刘唐威 +1 位作者 Tan Huay Cheem Lim Yean Teng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81-583,共3页
目的 评价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高危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中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4 7例在急诊PCI过程中联合应用PercuSurg... 目的 评价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高危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中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4 7例在急诊PCI过程中联合应用PercuSurgeGuardwire装置(PercuSurge组 ) ,平均年龄 (6 1 4± 7 1)岁 ;另 4 5例进行常规无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的急诊PCI (对照组 ) ,平均年龄 (6 4 9± 8 3)岁。比较两组急诊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院内、 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血管支架并放置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装置。平均阻滞球囊直径 (4 5± 0 5 )mm ,平均阻滞时间 (8 7± 5 9)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95 74与 86 6 7% ,P <0 0 5 ) ,无血流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0 %与 6 6 7% ,P <0 0 5 )。并发症包括 :血管夹层 1例 (2 13% ) ,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 1例 (2 13% )。随访全部患者 ,PercuSurge组院内及 30天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13%与13 33% ,2 13%与 8 89% ,P值均小于 0 0 5 )。结论 联合应用PercuSurgeGuarwire远端保护装置在AMI患者的急诊PCI过程中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血流 发生率 急诊PCI 患者 对照组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 平均年龄 病例 预防
原文传递
远端保护装置FilterWire EX^(TM)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浪 Tan Huay Cheem +1 位作者 Teo Swee Guan Lim Yean Teng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14-617,共4页
目的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在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用新颖的FilterWire EXTM远端保护装置,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7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 目的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在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用新颖的FilterWire EXTM远端保护装置,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7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患者在FiherWire EXTM的保护下行介入治疗(FilterWire EXTM组),而另34例患者进行无保护的常规介入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FIMI血流,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Filter-Wire EXTM在全部病例均成功释放。FiherWire EXTM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4%比76.47%,P<0.05),“无血流”(TIMI 0/1级血流)或“慢血流”(TIMI 2级血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6%比8.82%及7.69%比14.70%,P<0.05),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7.69%比17.65%及5.13%比14.71%,P<0.05);未见与装置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在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FilterWire EXTM远端保护装置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地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患者院内及30 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腔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栓塞 远端保护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浪 Tan HuayCheem +1 位作者 Teo SweeGuan Lim YeanTeng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