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常见意外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1
作者 黄钊燕 唐世春 +1 位作者 陆亚婷 李雪珍 《蛇志》 2015年第3期313-314,共2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436例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内科...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436例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患者发生意外主要以跌倒、烫伤、胃管脱落为主,发生意外的高峰年龄段为61~80岁。结论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意外事件 原因 预防对策
下载PDF
Siebens领域管理结合PAC心理弹性理论指导下的延续护理在帕金森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唐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57-0160,共4页
探析在帕金森(PD)患者延续护理中采取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SDMM)结合PAC心理弹性理论指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在2022.1-2023.4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护理期)中选出68例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根据随机数字抽样分组。常规组(34例,... 探析在帕金森(PD)患者延续护理中采取Siebens领域管理模式(SDMM)结合PAC心理弹性理论指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在2022.1-2023.4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护理期)中选出68例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根据随机数字抽样分组。常规组(34例,进行常规康复指导)和观察组(34例,基于SDMM结合PAC心理弹性理论指导的延续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的认知功能(MMSE量表),以及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病情程度(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量表)、心理状态(HAMA量表、HAMD量表)、步态功能(步长、步速)。结果 ①干预第1、2、3周时观察组的MMSE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②干预前两组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差异(P>0.05);③干预后观察组的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低于常规组,HAMA评分与HAMD评分低于常规组,步长与步速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在康复护理阶段应用SDMM结合PAC心理弹性理论指导的延续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理与心理状态,促进病情尽快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指导护理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TNF-α、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吴锦英 李欣明 +2 位作者 冯兵 温强 吴甲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21-623,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丁苯酞治疗,研究组(49例)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治疗14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TNF-α和IL-1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研究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依达拉奉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细胞介素-1(IL-1)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病毒感染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培全 龙健中 冯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病毒感染
下载PDF
双侧面神经瘫痪8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杨培全 龙健中 +1 位作者 冯兵 张夏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7-188,共2页
目的认识双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特征,探讨双侧面神经瘫痪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1998年至2010年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双侧面神经瘫痪8例患者,治疗上均予地塞米松、β-七叶皂甙钠、甲钴胺胶囊、维生素B1注射液、大功率超短波治... 目的认识双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特征,探讨双侧面神经瘫痪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1998年至2010年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双侧面神经瘫痪8例患者,治疗上均予地塞米松、β-七叶皂甙钠、甲钴胺胶囊、维生素B1注射液、大功率超短波治疗、针灸等治疗。结果治疗后2周时有效5例,8周时痊愈4例,6个月时随访痊愈6例,12个月时随访痊愈7例。结论同时发生双侧面神经瘫痪临床发病率极低,其病因复杂,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双侧面神经瘫痪预后与病因相关,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面神经瘫痪 病因 预后
下载PDF
内科治疗60例小脑出血临床分析
6
作者 杨培全 龙健中 +1 位作者 冯兵 张夏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内科学
下载PDF
流行性乙型脑炎1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志坚 郑金瓯 +6 位作者 莫雪安 秦超 龙建中 吴原 石胜良 沈岳飞 程道宾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流行病学规律,明确该病有效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治的112例乙脑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112例患者均为儿童,男63例,女49例,年龄4岁~12岁,...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流行病学规律,明确该病有效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治的112例乙脑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112例患者均为儿童,男63例,女49例,年龄4岁~12岁,平均年龄为4.65±0.75岁,其中89(79.46%)例为爆发流行病例,23(20.53%)例为散发流行病例,103(91.96%)例没有乙脑疫苗接种史。以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96例,85.71%)及癫痫发作(61例,54.46%),发病第二周血清或脑脊液乙脑IgM阳性。本组患者81(72.32%)例临床治愈,18(16.07%)例住院期间死亡。结论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儿童罹患,发热、头痛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第二周血清或脑脊液乙脑IgM阳性,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而夏秋季发病为其主要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乙脑疫苗注射仍是目前主要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锦英 龙健中 +1 位作者 秦超 李欣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49-751,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清内脂素水平有无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各指标的联系。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进一步随...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清内脂素水平有无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各指标的联系。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进一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增高(78.52±16.41 ng/mL、42.83±13.4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内脂素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OR 1.652,95%CI 1.032~2.256;P=0.014)。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与梗死面积、空腹血糖、收缩压和三脂酰甘油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治疗2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2.14±14.37 ng/mL、78.52±16.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内脂素
下载PDF
脑梗死合并重症肌无力2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锦英 赵伟佳 +1 位作者 李欣明 龙健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5-145,149,共2页
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表现可与多种疾病交叉,当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叠加时,增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脑梗死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38岁,有6年高血压病史。因言语含糊、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脑梗死
下载PDF
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附104例报告) 被引量:7
10
作者 龙健中 吴锦英 +6 位作者 杨培全 吴清伦 冯兵 黎文欢 胡春明 陈春晓 蔡文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观察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 5~ 10 ml,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置换 5~ 10轮 ,每次置换出脑脊液总量为 4 0~ 10 0 ml,总疗程为 3~ 7次。结果 :10 4例经脑脊液置换... 目的 :观察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 5~ 10 ml,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置换 5~ 10轮 ,每次置换出脑脊液总量为 4 0~ 10 0 ml,总疗程为 3~ 7次。结果 :10 4例经脑脊液置换后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迅速缓解 ,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或 P <0 .0 5 )。结论 :应用大总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迅速缓解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及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掖置换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予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1期142-144,共3页
目的: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防止废用、误用综合症发生,缩短康复期。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为主题,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遵循PDCA循环方... 目的: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防止废用、误用综合症发生,缩短康复期。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为主题,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遵循PDCA循环方法,2016年3月14日至3月20日进行现状调查,改善前调查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118例次,正确44例次,正确率为37.3%。全体圈员发挥头脑风暴,分析导致良肢位摆放不正确的原因,追究真因,主要是专业培训不完善、翻身枕不符合规格、无流程标准和翻身枕数量不足,累计79.5%,列为本次主题改善重点。根据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进行实施。结果:2016年6月19日至6月25日进行效果确认,调查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120例次,正确98例次,正确率由改善前的37.3%提高到改善后的81.7%,超过了预计目标值76.3%;圈员自身责任心、参与度、专业知识、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认识与应用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脑卒中瘫痪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肢位 正确率 脑卒中瘫痪 翻身枕 品管圈活动
下载PDF
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与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龙健中 陈春晓 +1 位作者 梁晓 林钊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5-436,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和影响重型乙型脑炎的预后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提高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43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5.3%病例未接受预防接种;所有患者均为农村儿童;迅速有效控制高热、抽搐... 目的探讨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和影响重型乙型脑炎的预后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提高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43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5.3%病例未接受预防接种;所有患者均为农村儿童;迅速有效控制高热、抽搐,无脑干损害,患者的综合危重程度较轻,低龄病儿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迅速有效控制高热、抽搐是治疗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并降低残死率的有效方法,大龄病儿的预后较差。进行有效预防接种、改善居住环境可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预后因素
下载PDF
甘露醇诱发痛风急性发作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锦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3-243,共1页
陆家乾报道 患者男,47岁,因脑梗死、高血压病入院。入院后予甘露醇,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阿斯匹林、卡托普利等治疗,入院第3天晨间出现右跖趾关节剧烈疼痛,体检右侧跖趾关节红、肿、痛、热,以第一趾关节为主,累及整个跖趾关节。
关键词 甘露醇 痛风 急性发作 药物不良反应 发病机制
下载PDF
59例不同年龄段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脑血流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龙健中 李欣明 +2 位作者 杨乃勇 吴锦英 杨培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17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的检测价值。方法 59例偏头痛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在急性发作期应用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的检测价值。方法 59例偏头痛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在急性发作期应用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颅脑血管舒缩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TCD检测可适用于偏头痛患者检查并作为实验室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偏头痛 脑血流 年龄
下载PDF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夏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18期132-133,共2页
目的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桂平市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50例,分析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偏瘫占比最高,为54.6%,其次为感觉障碍、言语障碍,... 目的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桂平市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50例,分析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偏瘫占比最高,为54.6%,其次为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分别为17.3%、1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脑梗死史、心脏病、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偏瘫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同时伴言语障碍和感觉障碍,不良生活习惯、脑梗死史、吸烟、饮酒、心脏病、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是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脑梗死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临床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夏伟 龙健中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1105-1106,共2页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应用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应用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NIHSS评分为(6.15±0.63)分,低于对照组的(13.29±1.76)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高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Wernicke脑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培全 龙健中 +1 位作者 冯兵 张夏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82-683,共2页
Wernicke脑病(Wernicke’s encnphalopathy,WE)是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脑病,该疾病于1881年首先由Carl Wernicke描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精神障碍,简称为典型三联征。根据文献报道WE发病一般不... Wernicke脑病(Wernicke’s encnphalopathy,WE)是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脑病,该疾病于1881年首先由Carl Wernicke描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精神障碍,简称为典型三联征。根据文献报道WE发病一般不典型,2/3的WE患者无典型的三联征表现,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且临床医生对WE认识不足,特别是部分基层医院没有有效的生化检查方法和头颅MRI器械检查,导致WE在临床中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而且误诊率很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RNICKE脑病 维生素B1缺乏
下载PDF
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特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龙健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期90-91,共2页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总结14例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器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均以亚急性起病,有发病诱因14.3%,男女之比为3.67:1。系统症状及体征:情感71.4%,智能障碍85.7%,运动障碍71.4%,头颅C...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总结14例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器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均以亚急性起病,有发病诱因14.3%,男女之比为3.67:1。系统症状及体征:情感71.4%,智能障碍85.7%,运动障碍71.4%,头颅CT检查阳性率64.3%,头颅MRI阳性率100%,视觉、脑干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阳性率分别是66.7%、83.3%和33.3%。结论以亚急性起病,多数无发病诱因,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神经系统损害广泛、多样化,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检查阳性率与神经系统损害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下载PDF
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19
作者 龙健中 胡春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临床分析 Wernick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维生素B1缺乏 躯干性共济失调 记忆力障碍 定向力障碍 眼外肌麻痹 点状出血 周围组织 主要表现 髓鞘脱失 神经细胞 精神症状 同时发生 记忆障碍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中老年人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20
作者 龙健中 陈春晓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4年第19期81-81,共1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主要发病年龄段为青壮年。我院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多发性硬化患者37例,其中45岁以上的14例,现就中老年组临床、影像、脑电图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关键词 中老年 多发性硬化 脑电图 CT检查 MRI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