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NO、NOS与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俸军林 曾爱源 +1 位作者 肖鹰 周润刚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变化 ,以及它们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检测 4 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大面积梗死 2 8例 ,小面积梗死 15例 )血清NO、NOS水平及其脑梗死面...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变化 ,以及它们与脑梗死面积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检测 4 3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大面积梗死 2 8例 ,小面积梗死 15例 )血清NO、NOS水平及其脑梗死面积 ,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SSS) ,与 2 9例对照组对比分析。 结果 脑梗死组NO和NOS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或P<0 .0 0 1) ,大面积梗死组NO及NOS水平高于小面积梗死组 (P<0 .0 5 ) ,脑梗死组SSS评分与血清NO、NOS水平均呈正相关 (rs=0 .36 5 ,P <0 .0 5 ;rs=0 .4 0 1,P <0 .0 1)。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NO和NOS水平明显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NO 血NOS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梗死面积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永刚 齐立 +3 位作者 俸军林 刘开祥 谌艳芳 廖小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72-873,共2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全组患...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内动脉 动脉溶栓 机械碎栓
下载PDF
发热对脑梗死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附1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邱小鹰 王何 +3 位作者 林剑锋 全裕凤 刘颖 李清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研究发热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777例脑梗死病例分为发热组 (T≥ 37 5℃ ,n =113)和非发热组 (T <37 5℃ ,n =6 6 4 ) ,对比分析两组大面积脑梗死、多脏器系统衰竭 (MOSF)、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 ①发热组... 目的 研究发热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777例脑梗死病例分为发热组 (T≥ 37 5℃ ,n =113)和非发热组 (T <37 5℃ ,n =6 6 4 ) ,对比分析两组大面积脑梗死、多脏器系统衰竭 (MOSF)、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 ①发热组大面积脑梗死、MOSF、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发热组 (P <0 0 1) ;②发病 7天内早期发热者的MOSF、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 7天后开始发热者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①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感染和体温升高 ,从而影响MOSF和脑疝的发生、发展 ,增加脑梗死病死率 ;②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脑梗死 预后 临床研究 脑疝 脑缺血 诊断标准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与内皮抑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蒋静子 刘开祥 +3 位作者 李浩 吴岚 余爱华 李蕾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69-87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和ES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和ES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血清中VEGF水平在发病第1,7,14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第7天时最高,ES在各组中发病第1天并无明显升高(P>0.05),第7天水平显著升高,第14天时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组VEGF/ES比值最高,VEGF/ES比值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05,P<0.01)。结论:VEGF和ES的动态变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的自我保护的机制之一,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可能是脑缺血损伤修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抑素
下载PDF
16例平山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小慧 刘开祥 +1 位作者 曾爱源 陈梅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0-231,共2页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平山病的认识,便于早诊断和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征及颈椎MRI资料。结果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19.25岁。主要表现为局限于上肢远端的肌无力...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平山病的认识,便于早诊断和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征及颈椎MRI资料。结果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19.25岁。主要表现为局限于上肢远端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显示C7-T1神经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异常,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屈颈位MRI显示所有病例下颈髓后方硬膜外间隙增宽,T2像可见新月形高信号影,相应脊髓受压前移变扁。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及颈椎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平山病,其治疗以配戴颈托及患肢功能训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神经电生理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爱源 林小慧 +2 位作者 梁志清 俸军林 刘开祥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皮质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ACVD患者按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42例)、非糖尿病组(36例),另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27例),中型组(31例),重型组(20例)。比较各...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皮质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ACVD患者按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42例)、非糖尿病组(36例),另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27例),中型组(31例),重型组(20例)。比较各组皮质醇(Cor)、24h尿游离皮质醇(24hUF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结果1ACVD患者Cor、24hUFC、FBG及糖尿病组HbA1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非糖尿病组HbA1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2糖尿病组Cor、24hUFG、FBG、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3ACVD重型组Cor、24hUFG、FBG、HbA1c显著高于轻、中型组(P<0.05)。4随着病情恢复,Cor、24hUFG、FBG、HbA1c明显下降(P<0.01)。结论1HbA1C、FBG、UFC的测定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2Cor、24hUFG、FBG、HbA1c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诊断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血液 血红蛋白A 糖基化/血液 血糖/血液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术后血压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齐立 俸军林 +1 位作者 刘开祥 李慎茂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出现血压降低32例和未出现血压变化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出现血压降低32例和未出现血压变化的35例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影响动脉血压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狭窄程度(β=0.536;P=0.024;OR=2.591)、高血压(β=-1.654;P=0.006;OR=0.131)、球囊型号(β=1.818;P=0.012;OR=0.133)和支架的型号(β=1.328;P=0.021;OR=2.29)、病变位于球部(β=1.613;P=0.014;OR=0.133)和球囊扩张的次数(β=1.328;P=0.022;OR=2.39)与血压的降低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继发的颈动脉窦反射引起患者血压降低是常见的并发症,其术前的血压、狭窄的程度、病变位于球部、球囊的型号、支架的型号及球囊扩张次数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术后血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 血压降低 心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爱源 俸军林 +3 位作者 刘开祥 林小慧 余爱华 谌艳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CT)患者急性期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CT患者48例(CT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并比较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CT组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CT)患者急性期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CT患者48例(CT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并比较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CT组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sCRP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呈负相关(r=-0.308,P<0.05)。结论:CT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水平增高,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脂联素 C反应蛋白 血液肽类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高温、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小鹰 王何 +1 位作者 梅元武 胡波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 :研究轻度高温、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兴奋性氨基酸 (EAA )与氧自由基的相互关系及病理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6 0只 Wistar大鼠按不同脑温条件随机分为生化组 (n =2 8)和病理组 (n =32 ) ,采用改良 Nagasawa局灶脑缺... 目的 :研究轻度高温、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兴奋性氨基酸 (EAA )与氧自由基的相互关系及病理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6 0只 Wistar大鼠按不同脑温条件随机分为生化组 (n =2 8)和病理组 (n =32 ) ,采用改良 Nagasawa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谷氨酸 (Glu)、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 )的变化及光镜、电镜下的病理变化。结果 :轻度高温明显加重常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 Glu、MDA的升高 (P <0 .0 1)及 SOD的下降 (P <0 .0 5 ) ,加重常温脑缺血再灌注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亚低温的作用则相反。结论 :轻度高温可能通过同时促进 EAA合成、释放和氧自由基生成系统活化 ,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加重 ;亚低温可能通过同时抑制 EAA合成、释放和氧自由基生成系统活化 ,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程度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亚低温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作用 轻度高温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导致大鼠海马CA_1区Bcl-2和Cyt-C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立 唐永刚 谌艳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通过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eptide,Aβ)损伤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动物模型,探讨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在大鼠海马注射微量聚合态的Aβ,制备AD的... 目的:通过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eptide,Aβ)损伤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动物模型,探讨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在大鼠海马注射微量聚合态的Aβ,制备AD的动物模型,通过水迷宫测试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t-C及Bcl-2的表达。结果:显示水迷宫测试中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说明注射微量Aβ的大鼠成功的模拟了AD的行为学模型。AD大鼠海马内的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Cyt-C强阳性表达,Bcl-2弱阳性表达。结论:AD大鼠海马CA1区存在明显的神经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细胞色素C BCL-2
下载PDF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糖、胰岛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开祥 曾爱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656-657,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糖、胰岛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5 4例非糖尿病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血糖、血胰岛素进行测定。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为 (9.0 3± 4.42 ) mm ol/ L,血胰岛素水平为 (16 .88± 6 ...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糖、胰岛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5 4例非糖尿病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血糖、血胰岛素进行测定。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为 (9.0 3± 4.42 ) mm ol/ L,血胰岛素水平为 (16 .88± 6 .38) m IU/ L,二者无显著相关 (r =0 .45 8,P >0 .0 5 ) ,血糖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无相关性 (r =0 .6 5、P >0 .0 5 ) ,血糖与脑卒中类型无关 (P>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糖、胰岛素的升高可能为应激反应所致 ,此期机体可能存在着单独或同时调节血糖和胰岛素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血糖 胰岛素 脑卒中 急性期
下载PDF
XRCC1与DNA修复 被引量:7
12
作者 蒋祝昌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3年第5期234-237,共4页
XRCC1是影响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的第一个哺乳类动物基因。XRCC1通过与PARP、DNA连接酶Ⅲ和DNA多聚酶β等作用,在DNA损伤时单链断裂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现就XRCC1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XRCC1在DNA修复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XRCC1 DNA 修复
下载PDF
全程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谌艳芳 闫春姣 +1 位作者 陈琳 李昕昕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12期77-77,共1页
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脑动脉栓塞治疗患者,抽选病例数80例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每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 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脑动脉栓塞治疗患者,抽选病例数80例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每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对比2组治疗患者的术后出血、脑积水、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00%(对照组)>10.00%(观察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应用全程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栓塞 全程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邱小鹰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4期134-136,共3页
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邱小鹰(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桂林市541001)既往原发性桥脑出血(PPH)的确诊常需病理解剖证实,漏诊率和死亡率高。CT和MRI的发明和普及,使PPH早期、生前能迅速确诊,诊断率明显... 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邱小鹰(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桂林市541001)既往原发性桥脑出血(PPH)的确诊常需病理解剖证实,漏诊率和死亡率高。CT和MRI的发明和普及,使PPH早期、生前能迅速确诊,诊断率明显提高,存活率上升,对预后判断极有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桥脑出血 临床研究 原发性桥脑出血 神经精神疾病 高血压 旁中央动脉 脑干血肿 内科治疗 神经病学 神经外科学
下载PDF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研究
15
作者 邱小鹰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1期13-14,共2页
对7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SAE占缺血性脑卒中的9.89%;在高血压、脑深部穿支小动脉硬化的病因基础上,长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60次/min、血压过低等可能成为SA... 对7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SAE占缺血性脑卒中的9.89%;在高血压、脑深部穿支小动脉硬化的病因基础上,长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60次/min、血压过低等可能成为SAE发生的诱发或促发性危险因素;CT为普及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 动脉硬化 脑病 诊断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伴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及护理
16
作者 夏寒英 余爱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21期167-168,共2页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病毒性脑炎伴精神障碍的病人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15~49岁,平均32岁。
关键词 精神障碍患者 病毒性脑炎 护理 管理
下载PDF
脑干梗塞的MRI与临床分析
17
作者 刘开祥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6期61-62,共2页
脑干梗塞的MRI与临床分析刘开祥(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脑干梗塞;MRI;分析脑干的解剖结构较复杂,梗塞后临床表现多样化,CT发现率低,现结合7例此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脑干梗塞的MRI与临床分析刘开祥(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脑干梗塞;MRI;分析脑干的解剖结构较复杂,梗塞后临床表现多样化,CT发现率低,现结合7例此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塞 MRI 分析
下载PDF
脑发作性疾病的识别与治疗
18
作者 韦兴昌 《桂林医学》 2001年第2期1-3,共3页
关键词 临床特征 脑发作性疾病 分类 鉴别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育华 覃永生 +1 位作者 邱小鹰 韦广粤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64-365,共2页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5 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sICAM 1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比较 ,及出血量 >2 0ml与≤ 2 0ml患者的血...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5 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sICAM 1的含量 ,并与正常人比较 ,及出血量 >2 0ml与≤ 2 0ml患者的血清sICAM 1浓度比较。结果 脑出血组急性期不同时点血清sICAM 1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0 1)。脑出血组血清sICAM 1浓度于发病后 2 4h升高 ,3~ 7d达高峰 ,病后14d明显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 >2 0ml患者血清sICAM 1浓度明显高于出血量≤ 2 0ml患者(P <0 .0 1~ 0 0 0 1)。结论 sICAM 1参与了脑出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观察血清sICAM 1浓度 ,对判断病情及出血量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异丁苯丙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巧云 余智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5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异丁苯丙酸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异丁苯丙酸组(C组),每组16只。于术前3d分别给予相... 目的探讨异丁苯丙酸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异丁苯丙酸组(C组),每组16只。于术前3d分别给予相应处理,缺血120min再灌注24h后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LIS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IFN-γ含量水平,尼氏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元数。结果与A组相比,其余2组神经功能评分、IFN-γ含量水平均明显升高,健存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与B组相比,C组神经功能评分及IFN-γ含量水平显著降低,健存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异丁苯丙酸可能通过减少IFN-γ的释放,增加健存神经元数,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丁苯丙酸 脑缺血 再灌注 炎症反应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