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素玲 蒋仕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10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综合ICU 2009年7月~2010年6月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18例,对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8例样本中细菌培养阳性46例,感染率为21....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综合ICU 2009年7月~2010年6月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18例,对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8例样本中细菌培养阳性46例,感染率为21.10%,其中G+球菌占63.04%,真菌占28.26%,G-杆菌占8.70%。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有显著关系的因素有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应用静脉高营养、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等(P<0.05)。结论:引起综合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首位,其次为真菌。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ICU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预防
下载PDF
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换管原因及方法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霍开秀 李素玲 +4 位作者 陈兰春 钟荣 李展汉 吴敏敏 余雪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33-34,共2页
目的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换管的原因及换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1)对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 06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及原因。(2)将63例非计划换管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换管原因进行比... 目的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换管的原因及换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1)对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 06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及原因。(2)将63例非计划换管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换管原因进行比较。(3)将换管方法分为导引式换管组和喉镜插入换管组。结果 (1)非计划换管的发生率为5.83%(63/1 062)。(2)老年患者的换管原因以痰痂阻塞多见占65.1%(28/43),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老年组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占40%(8/20),明显高于老年组的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型号过小、气囊破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导引式换管组SaO2的下降显著低于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躁动、口腔出血及血压升高也较低。换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心律失常两组差异不大。结论 (1)在气管插管非计划换管原因中,老年患者以痰液结痂堵塞常见,非老年患者以躁动、咬扁导管或自主拔管多见。(2)导引式气管插管更换方法简单易行、危险性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气管插管 导引管 换管方法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真菌肺炎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骆雪萍 施善阳 黄巍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968-2970,共3页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真菌肺炎(VAF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VAFP病原菌分布、耐药等情况,与同期呼吸机相关非真菌肺炎(VANFP)组比较年龄、SAPSⅡ评分、机械通气(MV)时间及病死率。结果VAFP占...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真菌肺炎(VAF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VAFP病原菌分布、耐药等情况,与同期呼吸机相关非真菌肺炎(VANFP)组比较年龄、SAPSⅡ评分、机械通气(MV)时间及病死率。结果VAFP占呼吸机相关肺炎(VAP)33.64%(36/107),其年龄、SAPSⅡ评分及病死率较VAN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56%(20/36),光滑假丝酵母菌占22.22%(8/36),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3.89%(5/36)。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率53.33%(8/15)。结论VAFP是ICU院内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发生与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预后极差。应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避免合并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真菌肺炎 病原菌 非白色假丝酵母菌 耐药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特点及诊断 被引量:8
4
作者 骆雪萍 梅铭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389-2391,共3页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侵袭性真菌感染 特点 诊断
下载PDF
继发及第三型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病原菌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骆雪萍 施善阳 黄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67-1670,共4页
目的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继发及第三型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特征,为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ICU2005年6月—2009年6月因继发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及进展为第三型腹膜炎危重患者腹腔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继发及第三型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特征,为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ICU2005年6月—2009年6月因继发腹膜炎严重腹腔感染及进展为第三型腹膜炎危重患者腹腔病原菌分布、耐药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ICU前均行腹部急诊手术。结果 46例危重患者共分离出13种病原菌,初始病原菌分布中结肠瘘以肠球菌为主,其余部位病变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初始及第1周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63.04%(29/46)和51.02%(25/4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第2周之后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下降,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增加到50.00%(23/46),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高度敏感,对其余16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肠球菌是第三型腹膜炎主要病原菌,第2周后病情未缓解应适时选择覆盖肠球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适当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及第三型腹膜炎 严重腹腔感染 病原菌 肠球菌
下载PDF
危重病人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的分离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霍开秀 李小励 +3 位作者 钟荣 唐盾 何庆忠 胡长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216-218,共3页
探讨危重病人血中血管紧张素 (A )与醛固酮 (AL D)的分离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5 5例危重病人[按是否合并有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MODS)分为 A组 (合并 MODS组 )和 B组 (非 MODS组 ) ]和 35例健康正常人(C组 )血中皮质醇 (COR... 探讨危重病人血中血管紧张素 (A )与醛固酮 (AL D)的分离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5 5例危重病人[按是否合并有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MODS)分为 A组 (合并 MODS组 )和 B组 (非 MODS组 ) ]和 35例健康正常人(C组 )血中皮质醇 (COR)、 A 和 AL D的含量。结果 :1A、B组的 COR、A 均显著高于 C组 (P <0 .0 1) ;A、 B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而 A组 AL D的浓度显著低于 C组 (P<0 .0 1) ,也低于 B组 (P<0 .0 5 ) ,B组与 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A组病人低 AL D发生率为 5 4.5 5 % (12 /2 2 ) ,高于 B组的 2 7.2 7% (9/33,P <0 .0 5 ) ;A组高AL D发生率为 13.6 4% (3/2 2 )与 B组的 2 4.2 4% (8/33)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低 AL D患者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低于高 AL D患者 (P <0 .0 5 ) ;低 AL D患者合并 MODS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高 AL D患者组 (P <0 .0 5 ) ;4AL D水平与 A-PACHE 评分间呈明显负相关 (r =- 0 .6 741,P <0 .0 0 1)。结论 :危重病人特别是合并 MODS的极危重患者中 A - AL D分离现象并非少见 ,且病情严重 ,预后差 ,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醇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多器官衰竭 MODS
下载PDF
监护病室获得性肾衰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7
作者 冯海丽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在监护病室诱发危重病患者获得性肾衰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获得性肾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获得性肾衰的发生与患者低血压病史、感染征、反复高热、机械通气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获得性肾衰... 目的探讨在监护病室诱发危重病患者获得性肾衰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获得性肾衰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获得性肾衰的发生与患者低血压病史、感染征、反复高热、机械通气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获得性肾衰在监护病室有较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的危险性,有效的护理可预防获得性肾衰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获得性肾衰 危险因素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