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9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为例
1
作者 罗彩娟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后备力量,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创业教育缺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后备力量,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创业教育缺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文章认为应通过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训教学,建立和规范科研立项管理,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式完善“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 创新型人才 三位一体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
作者 黄雁玲 《大学教育》 2018年第6期111-113,共3页
地方人口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人口方面的资源。人口社会学课程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更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地方人口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人口方面的资源。人口社会学课程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更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方性高素质人才。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地方人口资源,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型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人口资源 人口社会学 意义 运用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被引量:4
3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下载PDF
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凌云县浩坤村为例
4
作者 秦娟 谭满棚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89,共7页
民族旅游发展是驱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动力。广西凌云县浩坤村紧抓民族旅游发展契机,实现“穷山村”向“新桃源”的巨大转变,推动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党建引领、经济促进、文化认同、社会建设四个维度探讨... 民族旅游发展是驱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动力。广西凌云县浩坤村紧抓民族旅游发展契机,实现“穷山村”向“新桃源”的巨大转变,推动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党建引领、经济促进、文化认同、社会建设四个维度探讨浩坤村民族旅游发展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意义,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发展、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加大旅游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形成文旅融合模式的“浩坤村经验”,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验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广西高校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玉雄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7-170,共4页
本调查以"SCL-90"量表为依据,对广西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测量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在测评的基础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下载PDF
与改革开放同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40年回顾
6
作者 王柏中 郑维宽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2-67,共6页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前,即已在服务于广西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民族学的机构设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打造民族学人类学交流平台,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前,即已在服务于广西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民族学的机构设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打造民族学人类学交流平台,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专业体系已趋于完善,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 改革开放 广西民族大学
下载PDF
清中后期民族地区的户籍管理与区域社会治理——以广西兴安县为中心的探讨
7
作者 龙小峰 《贺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2-51,共10页
对广西兴安县少数民族人口户籍管理的研究表明,在乾隆时期兴安县即已将属地内的瑶族、壮族民众纳入保甲户籍管理体系,政府通过移置巡检司署、开道路、置仓储、设义学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瑶族、壮族居住区域的乡村社会治理。在重构边地社会... 对广西兴安县少数民族人口户籍管理的研究表明,在乾隆时期兴安县即已将属地内的瑶族、壮族民众纳入保甲户籍管理体系,政府通过移置巡检司署、开道路、置仓储、设义学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瑶族、壮族居住区域的乡村社会治理。在重构边地社会秩序的过程中,瑶族、壮族民众并未将自身陷于被动境地,他们通过协助官府平定动乱、开辟道路并入义学等方式,一方面避免了自身在地方动乱中遭受波及,另一方面因编入保甲且积极参与乡村秩序的重构,使得瑶族、壮族居住区域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积极变化,彻底改变了官方对瑶族、壮族民众的认知,以至官府“将不以傜僮目之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人口 户籍管理 清中后期 兴安县
下载PDF
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8
作者 李玉雄 《百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9-73,共5页
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12个学院20个班级645个学生为样本,调查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反映当前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就业取向,分析影响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并通过对比同龄男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探讨了该群体在未... 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12个学院20个班级645个学生为样本,调查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反映当前民族院校女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就业取向,分析影响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并通过对比同龄男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探讨了该群体在未来就业时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下载PDF
纹饰层累与多元一体:文化共生视域下广西铜鼓文化中的“三交”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三 被引量:3
9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1 位作者 赵新欣 戚可夫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有效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广西铜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各民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文化 纹饰层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多民族共享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三姐”文化的多重叙事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二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郝国强 戚可夫 +1 位作者 赵新欣 李星莹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刘三姐”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文化基础。该文运用历史人类学和叙事学等方法,从文本、民俗和社会3个层面勾勒出“刘三姐”传说演化和传播的时间线与地域范围,挖掘“... “刘三姐”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文化基础。该文运用历史人类学和叙事学等方法,从文本、民俗和社会3个层面勾勒出“刘三姐”传说演化和传播的时间线与地域范围,挖掘“刘三姐”文化演进的历史、文化、民族多重叙事,呈现各民族在思想来源、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刘三姐”是岭南地区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意象,是伴随歌圩文化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地区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中华民族文化。“刘三姐”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遗”进校园、传承与创新、文旅促“三交”等3条实践路径,可为其他多民族共享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个广西样本,进一步丰富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共享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落生计变迁的历史经验研究
11
作者 刘建民 姜文琦 王雨 《传承》 202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基础,实现了生计方式从渔耕、边贸向现代旅游业的多次转变。通过对万尾京族生计模式的演变进行观察发现,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科学分配家庭劳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基础,实现了生计方式从渔耕、边贸向现代旅游业的多次转变。通过对万尾京族生计模式的演变进行观察发现,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科学分配家庭劳动力、实现民族文化价值转换,是万尾京族在生计模式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先进历史经验。新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地区生计变迁历史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案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尾村 生计变迁 京族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2
作者 罗家珩 罗盛东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4-158,共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民族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内容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民族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内容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和逻辑的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为此,该文围绕民族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等方面,阐明了在民族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课程融合机制、加强学科间交流对话机制和发挥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 高校课程思政 本科生教育
下载PDF
聚与合:近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与启示
13
作者 罗彩娟 黄爱坤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9,共11页
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复杂,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与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形成;矛盾冲突与和谐友好并存,和谐是主流;各民族聚合力达到历史新高度三个方面。同时为新时代... 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复杂,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与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形成;矛盾冲突与和谐友好并存,和谐是主流;各民族聚合力达到历史新高度三个方面。同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近代广西各民族交错杂居,走向互嵌融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近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体现出“内聚中华”的共同心理素质,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心理基础;近代广西各民族共同抗敌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 聚合力
下载PDF
“一线七治”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14
作者 张晓华 龚永辉 吕广文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6,共10页
在我国人口大规模、高频次流动的当下,基于民族互嵌社区场域的治理情境,探索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现实回应。广西南宁市中华... 在我国人口大规模、高频次流动的当下,基于民族互嵌社区场域的治理情境,探索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现实回应。广西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在治理实践中以我国基层社会基本治理体系“三治融合”为原型,以人民为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元主体在协商共治中将法治、德治、情治、语治、文治、智治等多种治理方式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线七治”的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在“一线七治”模式下,多项机制联动发力,中华中路社区内的信息流与情感流持续交互,丰富充裕的信息与浓厚深切的情感深度融合,实现了各族居民的居住互嵌、语言互通、生活互依、文化互认、情感互融,社区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治理 三治融合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以广西东兴市澫尾村京族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建新 吕俊彪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79,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一个京族村寨1949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考察,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社会转型关系问题。尽管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但跨国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使传统文化对... 本文通过对一个京族村寨1949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考察,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社会转型关系问题。尽管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但跨国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使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民族 传统文化 社会转型
下载PDF
来华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的调查为例
16
作者 兰超 黄小琼 +1 位作者 李林 韦丽阳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6年第8期246-248,共3页
通过对在华东南亚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研究对象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调查对象适应能力的因素。对研究者的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 通过对在华东南亚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研究对象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调查对象适应能力的因素。对研究者的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是留学生“族群认同”感、留学生语言选择与文化偏好、东道国教学传统和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研究对象的心理期待与国家社会规模和媒体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适应 在华东南亚留学生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17
作者 曾鹏 唐婷婷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规律。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规律。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联通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激发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为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经济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下载PDF
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雷山苗族爬坡节为例
18
作者 郑一凡 尚诗琪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8,共8页
爬坡节是黔东南雷山县的三大传统节庆之一,其中的民俗体育活动是爬坡节的重要内容。聚焦于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爬坡节个案,探析了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田野调查发现,爬坡节经历了从自在的“游方”到官办的节庆的... 爬坡节是黔东南雷山县的三大传统节庆之一,其中的民俗体育活动是爬坡节的重要内容。聚焦于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爬坡节个案,探析了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田野调查发现,爬坡节经历了从自在的“游方”到官办的节庆的历史变迁,其中的节庆体育主要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增加社会互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延展族际边界、增进文化共性,促进各民族深入交流;增进情感联结、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节庆体育 苗族爬坡节 赛马
下载PDF
民族社会工作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丽君 《传承》 2013年第5期128-129,共2页
以民族为核心,以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民族社会工作,以其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专业特性以及资源整合的优势,对解决处理好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社会工作 民族地区 社会管理
下载PDF
探究文化生产场所的民族艺术学——基于设计人类学的启示
20
作者 邹宇灵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民族艺术学是立足于民族艺术研究的学科,有的学者关注民族艺术本体考察,且对不同的民族艺术进行对比研究;而有的学者认为民族艺术强调现实空间中的实践,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民族艺术学研究应该关注民族艺术所在的社会或文化... 民族艺术学是立足于民族艺术研究的学科,有的学者关注民族艺术本体考察,且对不同的民族艺术进行对比研究;而有的学者认为民族艺术强调现实空间中的实践,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民族艺术学研究应该关注民族艺术所在的社会或文化。这两种观点都是将民族艺术视为一种结果来研究。本文认为民族艺术学可以是作为结果的民族艺术学,也可以是作为过程的民族艺术学。文章立足于将民族艺术视为人对于社会或文化生产的场所,运用人类学实践论和互动论,提出民族艺术学研究方法的转向,使研究者重视在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的参与和实践,民族艺术研究不再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二元对立,而是研究者与文化主体互动的文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学 作为结果的民族艺术 作为过程的民族艺术 参与 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