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30
1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坚持脱贫攻坚、富民兴桂战略,文化上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上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等。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探寻新时代深化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经验 深化路径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理论研究系列之五 被引量:3
2
作者 龚永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本文接着前文,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螺旋轨迹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转换生成轨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遭遇阶级斗争扩大化劫难之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跳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窠臼,恢... 本文接着前文,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螺旋轨迹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转换生成轨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遭遇阶级斗争扩大化劫难之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跳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窠臼,恢复了被"文革"破坏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民族法治思维导向;继而沿着螺旋轨迹与时俱进,克服了将民族问题定义在"民族之间矛盾"的偏见,通过"两个包括"和"五个共同特性"拓宽了视野,在国务视角上形成了民族发展理念;终于在2005年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成果之大成,推出了从民族原理、民族问题的国务事理到民族工作主题和具体方针政策一气贯通的"中央十二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业已转换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法治思维 民族发展理念 民族理论体系 螺旋轨迹 转换生成
下载PDF
中国民族团结的龙胜经验——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而作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杰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6,共7页
总结60年来广西龙胜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一是对各民族共同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二是在多元互动中长期磨合走向民族团结;三是在多元整合中相互适应实现民族团结;四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民族团结的战略重点;五... 总结60年来广西龙胜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一是对各民族共同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二是在多元互动中长期磨合走向民族团结;三是在多元整合中相互适应实现民族团结;四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民族团结的战略重点;五是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团结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龙胜经验
下载PDF
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的建立发展
4
作者 谢崇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2,共7页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考古学研究 壮学建立和发展
下载PDF
旅游与人类学牵手的学理分析
5
作者 徐杰舜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11期19-20,共2页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已成普遍现象,旅游也不例外。为什么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要与人类学牵手,旅游人类学会应运而生呢?这是有深厚的学理底蕴的。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把行、住、吃、游、购、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已成普遍现象,旅游也不例外。为什么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要与人类学牵手,旅游人类学会应运而生呢?这是有深厚的学理底蕴的。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把行、住、吃、游、购、娱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提供一条龙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转向 学理分析 旅游业 牵手 人文社会科学 一条龙服务 全球化 产业
下载PDF
构建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体系的开拓之作--评安介生著《历史民族地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维宽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学 民族地理 理学体系 中青年学者 地理学发展 繁荣发展 新学科 历史学
原文传递
西部民族古文明的再发现--评罗二虎《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
7
作者 谢崇安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6-188,共3页
近读罗二虎先生新著《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下文简称“罗著”),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有必要向学界同行作一推荐。罗著全文76万多字,配有100多幅插图和数十张数据表,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 近读罗二虎先生新著《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下文简称“罗著”),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有必要向学界同行作一推荐。罗著全文76万多字,配有100多幅插图和数十张数据表,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谓是鸿篇巨作。笔者认为这部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完成的新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向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走廊 石棺葬 西部民族 生态 文化 社会 青藏 族群
原文传递
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 被引量:26
8
作者 周建新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94,共9页
关键词 跨界民族 各民族 缅甸 历史源流 多民族 中国 区域内 民族学
原文传递
边疆中心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建新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77-178,共6页
"边疆中心"视角是相对于"国家中心"视角提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在边疆中心视角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过去视为边缘的边疆地区看作"中心"区域来讨论许多问题。其中,跨国移民问题、跨国民族问题以及跨国经济区或... "边疆中心"视角是相对于"国家中心"视角提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在边疆中心视角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过去视为边缘的边疆地区看作"中心"区域来讨论许多问题。其中,跨国移民问题、跨国民族问题以及跨国经济区或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等等,都是在"边疆中心"视角下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中心视角 理论与实践 探索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的通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悖论性抉择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俊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3,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神圣性与世俗性 发展悖论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84,共8页
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群,其文化不仅呈现于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还存在于骆越后裔——壮族代代相承的诸如干栏房、蚂节等族群文化象征中。骆越国古都遗址所在地的壮族人民以骆越文化展示馆的方式展示,同时以一年一度的有... 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群,其文化不仅呈现于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还存在于骆越后裔——壮族代代相承的诸如干栏房、蚂节等族群文化象征中。骆越国古都遗址所在地的壮族人民以骆越文化展示馆的方式展示,同时以一年一度的有关骆越的节日和祭祀仪式等实践活动来加以宣传弘扬骆越文化。"骆越"族称的出现是族群意识产生的标志;骆越人共同的生活习俗是壮族文化特征的积淀;古骆越国遗址——武鸣壮乡活生生的有关骆越文化展示和节日活动及祭祀仪式等实践活动,是人们对骆越国的历史记忆和曾经辉煌的地方政权的想象,也是壮族凝聚自身,增强族群认同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骆越 壮族
下载PDF
信仰移植:以木柄瑶岑大将军庙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家信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119,共5页
田林县瑶怒屯木柄瑶祭祀的岑大将军,是将其周边壮族的神,通过移植的方式,变成了自己的神,从而构成区域范围内壮、瑶之间相对统一的信仰体系,这既是一种信仰迷失,更是一种潜意识的生存策略,有利于异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木柄瑶 壮族 岑大将军 信仰移植
下载PDF
试论越族青铜器人面纹饰与农业祭礼的关系——兼析盘古化身神话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崇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关键词 越族青铜文化 人面纹饰 农业祭礼
下载PDF
黑衣壮:“我”的表述与建构--兼评海力波《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俊彪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7-202,共6页
关键词 黑衣壮 “我”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表征 人观 真我 壮族文化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何一波多折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杰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38,共5页
综观人类学在世界的发展,由于人类学关注的是人类本身,这门研究人类整体性与特殊性的学科一直发展得很好。而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命运多舛: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虽开局良好,但很快在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院系调整中遭遇厄运。8... 综观人类学在世界的发展,由于人类学关注的是人类本身,这门研究人类整体性与特殊性的学科一直发展得很好。而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命运多舛: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虽开局良好,但很快在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院系调整中遭遇厄运。80年代,人类学在经历起死回生后,由于从一开始恢复起就被视为"二等公民",人类学在中国地处边缘、群龙无首、经费拮据。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人类学著作的大量译介,更由于不少青年学者学成归来,加上乔健的建言和费孝通的挺身而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正有望改变,却因时机并不成熟,再度被搁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修订工作的重启开出一线阳光,却以2012年10月12日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再一次用行政手段硬性地把人类学列为社会学之下为二级学科而草率收场。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类学,人类学在中国必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命运 社会学 民族学 三科并立 一级学科
原文传递
“两条腿走路”的治学方法
16
作者 黄家信 《广西文史》 2014年第3期14-16,共3页
1990~1993年,笔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是钟文典先生。“考研”时,由于选择报考单位定向培养名额,因此,毕业之后,直接到定向单位——右江民族师专(今百色学院)历史系工作。当时,广西只有广... 1990~1993年,笔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是钟文典先生。“考研”时,由于选择报考单位定向培养名额,因此,毕业之后,直接到定向单位——右江民族师专(今百色学院)历史系工作。当时,广西只有广西师大、广西民院、玉林师专、右江民族师专设有历史专业,前两校招本科生,后两校只招专科生。1994年,笔者开始担任历史系副主任,加上长期做百色地方史的研究,所以,跟钟先生有较长时间的交集,对他“两条腿走路”治学方法了解颇多,践行弥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学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师专 历史系 硕士学位 定向培养 广西民院
原文传递
上古滇系铜鼓对骆越铜鼓造型与纹饰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崇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8,共7页
针对中外学界关于上古滇系铜鼓与骆越铜鼓是平行关系的看法,作者通过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比较研究,认为骆越铜鼓的造型及船纹、牛纹、蛙饰雕像等主要的装饰主题,都可以在滇系铜鼓中找到其先例,这表明上古骆越铜鼓是起源于滇系铜鼓,滇... 针对中外学界关于上古滇系铜鼓与骆越铜鼓是平行关系的看法,作者通过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比较研究,认为骆越铜鼓的造型及船纹、牛纹、蛙饰雕像等主要的装饰主题,都可以在滇系铜鼓中找到其先例,这表明上古骆越铜鼓是起源于滇系铜鼓,滇系铜鼓对骆越铜鼓的造型纹饰曾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时期 滇系铜鼓与骆越铜鼓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印尼坤甸华人的“烧洋船”仪式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一省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9,共8页
笔者曾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往印尼坤甸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以这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探讨印尼坤甸华人的"烧洋船"仪式,分析当地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传承,以及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的关系。笔者认为,"烧洋船&qu... 笔者曾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往印尼坤甸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以这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探讨印尼坤甸华人的"烧洋船"仪式,分析当地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传承,以及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的关系。笔者认为,"烧洋船"仪式既是坤甸华人族群叙述历史、不忘本源的产物,也是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华人宗教文化的一种途径。坤甸华人在繁荣当地文化的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建构者和促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坤甸华人 “烧洋船”仪式 宗教仪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