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在生态学实验中设置探究性实验的途径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覃盈盈 梁士楚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第1期37-37,共1页
现代生态学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更强调尺度,格局与过程.等级.异质性。因此,在生态学实验中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生态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都... 现代生态学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更强调尺度,格局与过程.等级.异质性。因此,在生态学实验中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生态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生态学试验中设置探究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井能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其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实验 探究性 途径 意义
下载PDF
如何使学生重视生态学实验中的各个环节
2
作者 覃盈盈 梁士楚 《科技视界》 2015年第11期29-29,共1页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合格人才的过程中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使学生重视生态学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生态学实验,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研...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合格人才的过程中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使学生重视生态学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生态学实验,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生态学实验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应用生态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相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视 生态学实验 环节
下载PDF
广西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3
作者 王景 黄乘明 +6 位作者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8,共8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破碎化生境
下载PDF
广西䗛目昆虫名录
4
作者 张倩文 何美莲 +1 位作者 李珊 边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88,共19页
䗛目昆虫因其拟态现象、断肢再生、孤雌生殖、防御机制等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广西䗛目昆虫名录,共6科7亚科38属88种2亚种,并提供了每个种的相关文献记录、分布地点、模式产地、模式标本及保存地、两性标本和... 䗛目昆虫因其拟态现象、断肢再生、孤雌生殖、防御机制等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出广西䗛目昆虫名录,共6科7亚科38属88种2亚种,并提供了每个种的相关文献记录、分布地点、模式产地、模式标本及保存地、两性标本和卵等信息。与前人研究相比,新名录新增了13种2亚种,并按照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以及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归纳,为广西䗛目昆虫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䗛目 名录
下载PDF
一套适用于评价漓江水质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
5
作者 杨海菊 韦锋 +4 位作者 陈嘉美 陈蓓 李方 杜丽娜 韩雪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5,共14页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 漓江是全球15条最美河流之一,孕育着较高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构建一套适用于漓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漓江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利用2021—2022年漓江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环境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水环境化学参数与底栖动物物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一套基于底栖动物属级分类水平的漓江BI指数(LJBI指数)。以25%分位数、50%分位数和75%分位数为分割点,将LJBI指数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漓江水环境的优秀、良好、中等和一般。研究结果显示,在漓江分布的底栖动物以中度污染耐受物种为主,而适应于水质较为清洁的物种,例如孔龙虱属、宽肩蝽属、细属等仅分布于上游溪流中,因此对于上游及支流溪流的保护尤其重要。从水环境健康来看,漓江上游水生态状况较好,例如青狮潭、高寨、华江乡等采样点被评价为优秀;漓江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相对变化较大,例如净瓶山段受修桥影响,水体浑浊,LJBI指数评价该采样点的水生态为一般。将该指数与其他常用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其优点体现在:①不受物种个体数量的影响;②对于使用者来说,操作简单、计算方便,能够较快得出结论;③便于在漓江流域推广和科普宣传,有利于调动全员参与漓江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 漓江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中国石山叶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岐海 黄乘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70,共12页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金头叶猴(卡巴叶猴,T.poliocephalus)、越南乌叶猴(T.hatinhensis)、印支黑叶猴(T.ebenus)、老挝乌叶猴(T.laotum)7种。迄今为止,对分布于中国的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生态学已有较多研究,而对其他石山叶猴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对中国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叶猴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未来研究应关注石山叶猴的种群历史以及对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山叶猴 生态学 喀斯特生境 物种保护 乌叶猴属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3
7
作者 庾太林 张良建 +1 位作者 刘晓辉 吴云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3-888,共6页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0.833之间,其中农地与临时水域的相似度最高(0.833)。不同两栖动物物种对于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中对农地、草地、临时水域3种生境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海陆交错带
下载PDF
我国非人灵长类野外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尹峰 梦梦 +2 位作者 刘定震 周岐海 黄乘明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12,共7页
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类群。我国现有非人灵长类25种,分属于3科8属,所有非人灵长类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的非人灵长类野外生态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猕猴属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猕猴(M.mula... 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类群。我国现有非人灵长类25种,分属于3科8属,所有非人灵长类均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的非人灵长类野外生态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猕猴属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猕猴(M.mulatta),仰鼻猴属的4种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乌叶猴属的白头叶猴(Traychypithecus lue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s),以及冠长臂猿属的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和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本文综述了国内非人灵长类野生动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 野外生态学 研究 展望
下载PDF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9
作者 谢博 农秀萍 +4 位作者 黄国力 黄蓉 姚维 林建忠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3,共9页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0种,鸟类9目20科61种,其中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有2种,易危(VU)6种,近危(NT)19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兽类是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鸟类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为后续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指数
下载PDF
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孙涛 牛文鑫 +2 位作者 李兆元 周岐海 黄乘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展形成不同的运动模式,其骨骼和肌肉系统也相应进化以适应不同的运动模式。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密切相关,开展其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与适应,而且对深入了解运动功能进化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总结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灵长类的运动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骨骼、肌肉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未来,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融入灵长类的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灵长类的了解,揭示其结构和功能的适应与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 运动 功能形态学 适应
下载PDF
一株肝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分析
11
作者 李惠敏 宁真京 +2 位作者 越巳洋 谢明秀 周岐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0 mmol/L的Ca2+为辅助剂时肝素酶活性可达107.29 U/mL。通过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几种常规药物的敏感性,发现NS6-1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对利福平、四环素、多黏菌素B、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和万古霉素敏感。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NS6-1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为4 381 042 bp, GC含量为37.21%,预测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数为3 852个。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基因组中含1个编码肝素酶Ⅱ/Ⅲ基因,1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功能基因以及1个与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利用antiSMASH预测到6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2个为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簇,1个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emulsan合成基因簇。综上,NS6-1具有肝素类物质降解能力以及潜在的石油降解能力和类胡萝卜素合成能力。以上结果为该菌的后续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酶 鞘氨醇杆菌 NS6-1 白头叶猴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被引量:25
12
作者 汪国海 李生强 +3 位作者 施泽攀 王绍能 叶建平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兽类和鸟类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51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别位于4种生境和7个海拔区域),对区内...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兽类和鸟类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51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分别位于4种生境和7个海拔区域),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期间共记录到兽类17种、鸟类30种,包括2种国家I级和7种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野猪(Sus scrofa)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前5位,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前3位。在不同生境和海拔,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混交林中兽类和鸟类的物种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其它生境;海拔1 400-1 600 m鸟类物种数明显高于其它海拔区域。本次监测结果初步了解了猫儿山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物种组成、相对数量及空间分布,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生物多样性 鸟兽群落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西藏酋猴种群数量、分布及威胁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生强 汪国海 +2 位作者 施泽攀 林峰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32,共7页
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采用访问法、样带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广西境内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种群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藏酋猴种群为27个,共(542±69)只,主要集中在桂东北片区的猫儿山、花坪和千家洞3个国家级自然... 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采用访问法、样带法与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对广西境内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种群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藏酋猴种群为27个,共(542±69)只,主要集中在桂东北片区的猫儿山、花坪和千家洞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个体数量占广西藏酋猴总数的90.2%;九万山、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滩自然保护区均仅发现1个猴群;原有藏酋猴分布记录的恭城县和荔浦县内并未发现猴群分布。红外相机监测发现猫儿山和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增加1个猴群的记录,同时增加九万山和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酋猴的分布记录。栖息地破碎化、频繁的人类活动和盗猎行为可能是影响广西藏酋猴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种群数量和分布 红外相机技术 广西
下载PDF
白头叶猴婴猴月龄和性别对母婴关系的影响
14
作者 李家兴 周颖铭 +2 位作者 黄乘明 范鹏来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的一群野生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母婴行为的发生持续时长和发生频次,结合婴猴月龄和性别,探究婴猴月龄和性别对白头叶猴母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婴猴月龄显著影响白头叶猴的母婴关系。随着婴猴月龄的不断增长,母猴对婴猴的保护也随之逐渐减少,表明婴猴的发育是从依赖母猴到逐步独立融入社群的过程。婴猴性别对母婴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在发生频次上母猴对雌性婴猴的照顾明显多于雄性婴猴。婴猴性别对母婴间的理毛行为、含乳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怀抱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白头叶猴母猴对不同性别的婴猴采取不同的照顾方式,这可能与雄性婴猴和雌性婴猴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母婴关系 年龄变化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广西弄岗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婷 黄中豪 +2 位作者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908-6915,共8页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2=43.063,d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 5.01%)、山顶(11.24%± 8.42%)和平地(5.63%± 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 =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 =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栖息地利用 喀斯特石山
下载PDF
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杜聪聪 陈铭东 +1 位作者 陈志林 乔格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8,共17页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并排泄出一种称为蜜露的富含糖分的代谢废物,而蚂蚁则可以收集和利用这种蜜露;作为交换,蚂蚁保护蚜虫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然而,实际上蚂蚁和蚜虫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互惠共生。因此,本文综述了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包括(1)共栖关系属性(共生还是捕食,专性互作还是兼性互作)、起源和双方适应性演化的表现;(2)共栖关系的信息交流方式;(3)对双方适应性的影响;(4)生态效应(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系);(5)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最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对未来该方向在多样性调查、进化生物学、分子机制、互作网络和城市化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基本属性、演化过程、维持机制、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有更全面、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蚜虫 种间互作 共生 共栖互作 化学信息素
下载PDF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游走行为与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钰慧 周岐海 黄中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的平均日游走距离为(784.3±137.6)m。分析显示熊猴的日游走距离与嫩叶采食量成正比,与果实采食量成反比,说明食物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熊猴游走行为的主要因素。熊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崖壁的利用比例最大(45.5%±24.3%),其次为山坡(28.2%±26.6%),再次为山顶(16.7%±20.8%),最后为平地(9.6%±13.5%)。熊猴对山体利用表现出的行为策略可能是在取食利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游走距离 栖息地利用 雨季
下载PDF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良建 庾太林 +2 位作者 韩增超 刘晓辉 苏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8,共7页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3.471、2.553、0.264)均高于两栖动物(1.830、1.946、-0.063),表示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护区内草丛生境中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灌丛生境中的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错带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G-F指数 北仑河口
下载PDF
广西扶绥黑叶猴主要食物种类能量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晓红 李友邦 +2 位作者 陆施毅 赵霏 韦周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0-270,共11页
能量对灵长类食物选择的影响是营养生态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研究黑叶猴的食物能量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在广西扶绥观察记录野生黑叶猴的觅食行为;每月观察结束后采集被取食的植物部位样本,利用全... 能量对灵长类食物选择的影响是营养生态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研究黑叶猴的食物能量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在广西扶绥观察记录野生黑叶猴的觅食行为;每月观察结束后采集被取食的植物部位样本,利用全自动氧弹热量计测定其能量。结果表明,黑叶猴食物中嫩叶最高(58.5%),其次为果实(12.4%),其他种类依次为成熟叶(12.1%)、种子(10.6%)、花(4.3%)和树皮(2.4%)。在不同的生活型食物中,乔木占48.5%,灌木占34.6%,藤本和草本分别占19.4%和17.2%。各种食物平均能量为17.09 k J/g,月平均能量在16.52-17.61 k J/g之间变化。种子的能量最高,达19.52 k J/g,最低为成熟叶,仅为16.84 k J/g。不同生活型植物中,灌木能量最高,达17.52 k J/g,草本植物最低,仅为15.73 k J/g。不同植物种类之间能量有显著的差异(P<0.001)。取食量最多的15种和最少的15种植物之间平均能量差异显著(P<0.001),但在月份间、雨季和旱季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取食不同种类植物的时间与其平均能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40),食物能量含量并非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原因,其觅食策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食物选择 能量 适应性 能量对策
下载PDF
猫儿山小鲵分布新纪录
20
作者 崔甄甄 武正军 +2 位作者 杨选云 曾志锋 黄华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1-447,共7页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N,110°54'14″E;1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N,110°54'14″E;1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2006年于猫儿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后的第2处分布新纪录。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纪录所采小鲵标本与猫儿山原产地标本相聚构成单系,遗传距离0.5%,进一步更新了猫儿山小鲵的分布海拔范围,较之前记录的分布海拔1966 m以上降至1680 m,提示该种有更广阔的生态位,这一发现对今后该物种的科学管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DNA条形码技术 新纪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