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庾太林 张良建 +1 位作者 刘晓辉 吴云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3-888,共6页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0.833之间,其中农地与临时水域的相似度最高(0.833)。不同两栖动物物种对于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中对农地、草地、临时水域3种生境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海陆交错带
下载PDF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良建 庾太林 +2 位作者 韩增超 刘晓辉 苏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8,共7页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3.471、2.553、0.264)均高于两栖动物(1.830、1.946、-0.063),表示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护区内草丛生境中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灌丛生境中的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错带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G-F指数 北仑河口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16
3
作者 武正军 戴冬亮 +2 位作者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691-4699,共9页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生境选择 季节性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运动能力的热依赖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正军 王振兴 +3 位作者 刘海洋 何南 于海 黄乘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爬行动物的行为表现对体温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有利于爬行动物的运动表现。为了解温度对鳄蜥运动表现的影响,2009年7—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我们对鳄蜥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工饲养鳄蜥进行运动... 爬行动物的行为表现对体温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有利于爬行动物的运动表现。为了解温度对鳄蜥运动表现的影响,2009年7—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我们对鳄蜥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工饲养鳄蜥进行运动能力的测定。实验动物分为成年雄性组、成年雌性组、亚成体组和幼体鳄蜥组,并设置20、22、24、26、28、30、32、34°C共8个温度组。结果显示:温度对鳄蜥的运动能力影响显著(allP<0.001),年龄对鳄蜥的平均跑速和跑道停顿次数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①22°C时,鳄蜥的平均跑速显著最慢,持续运动距离最小,在跑道停顿的次数最多(allP<0.05);②成体鳄蜥与亚成体鳄蜥间的平均跑速、持续运动距离和跑道停顿次数差异均不显著(allP>0.05),但与成体鳄蜥相比,幼蜥的平均跑速较慢,持续运动距离较小,在跑道的停顿次数较多(allP<0.05);③成体鳄蜥在20~28°C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28°C后,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减慢;亚成体在20~30°C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30°C后,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幼蜥20~34°C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34°C时达到峰值。鳄蜥的运动能力存在温度组和年龄组的差异,可能与其体温调节和选择体温的年龄漂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鳄蜥 运动表现 热依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