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喀斯特石山猕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创斌 蒋建波 +2 位作者 黄乘明 鲁长虎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8,共8页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大群野生猕猴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旨在探讨影响石山猕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大群野生猕猴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旨在探讨影响石山猕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结果表明:猴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以及中午的休息高峰,这与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日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42.1%,移动34.5%,觅食15.1%,玩耍2.0%,理毛5.2%,其他行为1.3%。猴群依据食物的变化调整活动时间分配,其中用于移动的时间与食物中果实的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性。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雄性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而成年雌性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和参与社会性理毛,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玩耍。与同域分布的小群猕猴相比,本研究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较少的时间觅食。这些差异可能与盗食农作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活动节律 活动时间分配 环境和社会因素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探讨三种金花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海玲 路雪林 +1 位作者 叶泉清 唐绍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327,共10页
薄叶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和小瓣金花茶是三种濒危金花茶植物,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该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他们的7个种群共18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个位点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2个。在物... 薄叶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和小瓣金花茶是三种濒危金花茶植物,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该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他们的7个种群共18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个位点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2个。在物种水平上,小瓣金花茶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3.9、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328、观测杂合度(H_o)为0.520、期望杂合度(H_e)为0.501,高于薄叶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在种群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在1.788~2.466之间,期望杂合度(H_e)在0.379~0.543之间;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143 7~0.453 3之间,种群间基因流(N_m)在0.301 5~1.488 9之间。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65.72%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三种金花茶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高水平的种群间遗传分化。STRUCTURE和PCoA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取样种群分为2组,即薄叶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大部分个体分为一组,小瓣金花茶大部分个体分为一组。现存所有种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采取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叶金花茶 小花金花茶 小瓣金花茶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同域分布鼬獾和食蟹獴活动节律的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姚维 汪国海 +3 位作者 林建忠 龙继凤 李佳琦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8-135,共8页
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 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Δ=0.17),但旱季(Δ=0.22)高于雨季(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食蟹獴 日活动节律 时间生态位分化 喀斯特生境
下载PDF
血散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颜桢灵 李国萍 +4 位作者 骆海玉 陆保屹 梁春霞 邓业成 邓志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92,共9页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表明,其归为14个不同的属,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镰刀属(Fusarium)、Stagonosporopsis、Ascomycete、毛壳菌属(Chaetom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霉属(Curvulari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Annulohypoxylon、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其中,优势属为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基于前期对峙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14株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并测定其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株内生真菌(叶-8、Y-66、YB-12、J-12、J-34、J-36、J-55)的粗提物对5株或5株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叶-8、J-12分别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 50值分别为0.063 1、0.006 2 mg/mL;J-34对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 50值分别为0.018 1、0.004 2 mg/mL。10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MIC值介于0.500~10.000 mg/mL,4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MIC值介于0.156~4.0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茎叶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内生真菌 分离鉴定 乙酸乙酯粗提物 有效中浓度 最低抑制浓度
下载PDF
蚁属(膜翅目:蚁科)4种的形态测量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海燕 陈媛 周善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6-231,共6页
运用形态测量学分析方法,对蚁属Formica中的光亮黑蚁F.candida、亮腹黑褐蚁F.gagatoides、北京凹头蚁F.beijingensis和满洲蚁F.manchu 4种共296头蚂蚁标本进行研究。选取头长(HL)、头宽(HW)、复眼最大直径(ED)、触角柄节长(SL)、并腹胸... 运用形态测量学分析方法,对蚁属Formica中的光亮黑蚁F.candida、亮腹黑褐蚁F.gagatoides、北京凹头蚁F.beijingensis和满洲蚁F.manchu 4种共296头蚂蚁标本进行研究。选取头长(HL)、头宽(HW)、复眼最大直径(ED)、触角柄节长(SL)、并腹胸长(AL)、前胸背板宽(PW)、并胸腹节宽(DPW)和体长(TL)8个度量数据为变量进行相关性、配对T检验、均值±SD与主成分散点分布图分析,探讨形态测量学方法在蚁科昆虫分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形态测量学方法能够将4种蚂蚁进行有效识别区分,可作为形态分类学研究的一种有效、快速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蚁科 蚁属 形态测量学 配对T检验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血散薯块根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林伟 骆海玉 +6 位作者 邓业成 邓志勇 颜桢灵 张泽 王瑞昊 汤夏安 冯蓓蓓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1,共7页
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是从血散薯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了解该内生真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滤纸药膜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分别测定了该菌发酵产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虫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菌活性。结... 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是从血散薯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了解该内生真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滤纸药膜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分别测定了该菌发酵产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虫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抗虫和抗菌活性。其中,对玉米象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处理72 h的LC 50值为2.2951 mg/cm 2。石油醚萃取物对玉米象还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处理48 h后在3.932、7.863、15.726 mg/cm 23个浓度梯度下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均大于62%。石油醚萃取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水稻胡麻叶病菌、茶轮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贡柑链格孢菌9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金橘砂皮病菌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处理72 h的EC 50值分别为0.1173、0.0716、0.0547 mg/mL。石油醚萃取物对产气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10种动物病原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处理24 h的MIC值为0.125~0.5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虫和广谱的抗菌活性,且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佳(活性物质极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内生真菌 触杀活性 驱避活性 抗真菌活性 抗细菌活性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丽棘蜥的体温调节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志刚 王振兴 +1 位作者 武正军 李云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1-736,共6页
2008年9-10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在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活动体温,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静止状态下丽棘蜥的体温以及昼夜体温变化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丽棘蜥... 2008年9-10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测定了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在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活动体温,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静止状态下丽棘蜥的体温以及昼夜体温变化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Tb)高于基质温度(Ts)和空气温度(Ta),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2.938+0.994Ts,r2=0.926,F1,60=751.66,P〈0.0001;Tb=2.045+0.955Ta,r2=0.897,F1,60=523.39,P〈0.0001)。丽棘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年龄上的差异。环境温度为9-35℃的实验条件下,丽棘蜥的静止体温(Tb)与环境温度(Te)呈正相关关系:Tb=2.5446+0.8881Te(F1,73=156.34,r2=0.990,P〈0.001);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环境中,丽棘蜥的昼夜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P〈0.05),并与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Tb=8.060+0.683Ta,r2=0.313,F1,70=31.86,P〈0.0001;Tb=9.101+0.614Ts,r2=0.258,F1,70=24.341,P〈0.0001)。丽棘蜥的选择体温、耐受低温和耐受高温分别是29.51℃±0.31℃、6.33℃±0.26℃和40.40℃±0.69℃。丽棘蜥的体温调节模式既有行为调节也有生理调节,但是相对于其他活动较多的蜥蜴而言,丽棘蜥的生理调节能力较弱,这可能与其运动能力比较强的行为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棘蜥 野外活动体温 选择体温 耐受高温 耐受低温 体温调节
下载PDF
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在鳄蜥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阳春生 罗树毅 +2 位作者 李钰慧 何家松 武正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1-294,共4页
2015年7~8月,分别采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对广西大桂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点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样线法共发现鳄蜥58只,种群密度5.0只/km;标志重捕法共发现鳄蜥129只(其中有26只重复),估... 2015年7~8月,分别采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对广西大桂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点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样线法共发现鳄蜥58只,种群密度5.0只/km;标志重捕法共发现鳄蜥129只(其中有26只重复),估算的种群数量为(162±59)只,种群密度(13.9±5.08)只/km,表明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优于样线法。由于鳄蜥的尾纹可以作为无损伤的个体标记,适合于开展标志重捕法调查,在鳄蜥的种群资源调查中,为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应使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样线法 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
下载PDF
笼养白颊长臂猿幼体玩耍行为的性别-年龄差异
9
作者 钟倩 江峡 +2 位作者 王松 周岐海 黄乘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6-692,共7页
动物的玩耍行为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生存技能,学习群内交流方式,建立社会关系。为探讨玩耍行为在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现模式,于2008年8月15日—10月2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 动物的玩耍行为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生存技能,学习群内交流方式,建立社会关系。为探讨玩耍行为在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现模式,于2008年8月15日—10月2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6只笼养白颊长臂猿幼体(2♀,4♂)的玩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斗式玩耍、拥抱玩耍、运动性玩耍、物品玩耍分别占总玩耍时间的23.31%、5.31%、68.02%、3.36%。白颊长臂猿幼体在玩耍行为上不存在性别、年龄差异,该结果与运动训练假说预测不一致。可能由于笼养条件提供了安全和充足的食物资源,导致雄性的社会性玩耍(打斗玩耍)退化;白颊长臂猿一夫一妻制的社会结构,导致了雌性有利于建立稳定友好的社会关系的社会性行为(拥抱玩耍)减少。雌、雄幼体选择玩耍伙伴时都更喜欢选择雄性,且倾向于选择年龄接近的个体玩耍,这一结果仅部分支持社会关系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长臂猿 幼体 玩耍行为 性别-年龄差异
下载PDF
去除取样法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
10
作者 罗树毅 阳春生 +4 位作者 武盼盼 何家松 秦建汉 谢鸿鑫 武正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19年第1期108-110,共3页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群数量为101只,种群密度为53只/km。鳄蜥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适合于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和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大桂山保护区 鳄蜥 去除取样法 种群数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