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4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志超 赵武校 +3 位作者 蓝方方 王贻东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年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5例(11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a以上。随访...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年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5例(11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a以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所有患者按起始弱视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弱视后,使用Two-wayANOVA比较3组患者间视力的稳定性;按屈光性质分为近视性、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后,使用One-wayANOVA比较3组患者的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矫正视力:整体而言,终止视知觉学习后1a、2a、3a、4a时的矫正视力分别为0LogMAR、(0.006±0.024)Log-MAR、(-0.001±0.055)LogMAR、(-0.011±0.060)LogMAR,各随访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高于治疗前视力(0.344±0.171)LogMAR(均为P=0.000);但重度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在随访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在随访的第3年和第4年时出现了小幅视力回退。屈光度:视知觉治疗前、后球镜的变化量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知觉治疗前、后柱镜与等效离焦度的变化量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屈光不正性弱视 儿童 屈光回退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初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刘洪婷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经过1 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 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遮盖 屈光参差性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屈光度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黄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1 位作者 甘露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 <0. 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 54±14. 42)μm(P=0. 001,95%可信区间为3. 26~11. 83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 94±4. 65)μm(P=0. 019,95%可信区间为0. 35~3. 54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 338,P=0. 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 447,P=0. 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 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 8%,χ2=9. 774,P=0. 002)。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成人 黄斑 等效离焦度
下载PDF
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的位置辨别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肖信 刘伟民 +2 位作者 王英 赵武校 阎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346,350,共4页
目的比较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以及单眼弱视双眼间位置辨别差异。方法选取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39例(237眼)弱视患者,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40例(8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61例(82眼)、... 目的比较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以及单眼弱视双眼间位置辨别差异。方法选取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39例(237眼)弱视患者,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40例(8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61例(82眼)、斜视性弱视组38例(75眼),检测3组弱视位置辨别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弱视位置辨别功能检测结果均集中在2~4级之间,中位数均为3级,3组位置辨别功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530,P>0.05)。单眼弱视双眼位置辨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1.837,P>0.05)。单眼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眼位置辨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8,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儿童位置辨别功能不存在差异,单眼弱视双眼位置辨别功能无差异,单眼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眼位置辨别功能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位置辨别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罗妍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与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4-0.024x(R2=0.117,F=5.709,P=0.021),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013+1.209x(R2=0.851,F=244.957,P=0.000)。结论双眼间高阶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呈非对称模式,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中则呈相似和对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近视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动态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肖信 刘伟民 +2 位作者 王英 赵武校 林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1-783,共3页
目的:了解基于视知觉学习疗法(视频终端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近视屈光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动态变化资料,并按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 目的:了解基于视知觉学习疗法(视频终端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近视屈光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儿童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动态变化资料,并按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知觉治疗后的球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等效球镜值年增长变化为1.00D以内占76.53%。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近视的弱视眼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屈光度的增长主要来自球镜,散光变化不大;弱视程度是近视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因素,但近视程度和疗效对近视增长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近视儿童 视知觉学习 视频终端
下载PDF
近视眼波前像差与屈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建忠 赵武校 +1 位作者 刘伟民 杨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4-355,358,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像差成分与其屈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本中心就医的102例204眼近视屈光手术患者,使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暗室下患者的左、右眼像差,Orbscan-Ⅱz系统测量患者术前的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Tomey AL-... 目的探讨近视眼像差成分与其屈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本中心就医的102例204眼近视屈光手术患者,使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暗室下患者的左、右眼像差,Orbscan-Ⅱz系统测量患者术前的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Tomey AL-2000 Biometer/Pachymeter眼部A超仪测量患者的眼轴,显然验光法测患者的屈光度数,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进行像差成分对等效球镜、角膜Q值、眼轴的相关分析,了解近视眼各像差成分与屈光参数间的相关性强弱。结果眼轴、总像差、球差3项数据呈正态分布(P>0.05),等效球镜、角膜Q值、总高阶像差、彗差4项数据呈非正态分布(P<0.05)。近视眼总像差与等效球镜呈高度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97,P=0.000),总像差与眼轴长则呈中度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8,P=0.000)。而总像差对角膜Q值,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对等效球镜、角膜Q值、眼轴长度则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近视眼屈光参数中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对波前像差产生重要影响,屈光度数越高和眼轴越长者其总像差值越大,而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对近视眼的波前像差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波前像差 等效球镜 Q值 眼轴
下载PDF
6~12岁弱视儿童散光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肖信 刘伟民 +2 位作者 赵武校 王英 张玉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3964-3966,共3页
目的探讨6~12岁学龄期弱视儿童眼散光的主要性质、分布特征及与年龄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中心就诊的6~12岁弱视散光儿童1102例(1843眼),在睫状肌麻痹条件下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确定散光状态,描述弱视儿童散光的主要性质、分... 目的探讨6~12岁学龄期弱视儿童眼散光的主要性质、分布特征及与年龄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中心就诊的6~12岁弱视散光儿童1102例(1843眼),在睫状肌麻痹条件下采用视网膜检影法确定散光状态,描述弱视儿童散光的主要性质、分布特征与年龄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不同散光类型弱视患儿的散光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散光类型弱视患儿的散光轴向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08,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散光轴向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9,P>0.05)。不同最佳矫正视力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散光、低中度散光、顺规散光是学龄期弱视儿童散光的主要性质,年龄、弱视程度与散光关系密切,应及时矫正学龄期儿童眼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弱视 散光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武校 刘伟民 +2 位作者 杨佳 刘洪婷 肖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5-957,共3页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并探讨潜在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的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5岁。弱视眼的最佳矫正...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并探讨潜在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的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5岁。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12~0.80,对侧健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1.0~1.2。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视力分为弱视眼组和对侧健眼组。一种加入了位置噪声的位置辨别任务被分别用于2组对象的位置辨别检测。该任务需要受试者判断3对线段中未对齐的是哪一对线段(每对线段由2组构成,每组各含8个Gabor斑)。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和位置辨别功能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弱视眼组与对侧健眼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51±0.156)LogMAR单位、(-0.025±0.044)LogMAR单位,2组间视力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065,P=0.000)。弱视眼组的位置辨别功能的中位数为3级,百分位数P25、P75分别为3级和4级。对侧健眼组的位置辨别功能的中位数亦为3级,百分位数P25、P75亦分别为3级和4级,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1.481,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受损程度相似,这提示"健眼"也存在视觉信息加工方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位置辨别
下载PDF
位置辨别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锐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伟民 赵武校 杨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5853-5856,共4页
背景:由于位置锐度代表了人眼所能识别的最小空间纹理,作者选择了位置辨别训练来观察对儿童弱视者某种视觉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的治疗作用。目的:评价何置辨别训练改善弱视患者位置辨别功能进而提高视力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 背景:由于位置锐度代表了人眼所能识别的最小空间纹理,作者选择了位置辨别训练来观察对儿童弱视者某种视觉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的治疗作用。目的:评价何置辨别训练改善弱视患者位置辨别功能进而提高视力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自身对照试骀,于2006—07/2009—0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完成。对象:选择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7±1)岁。方法:采用位置噪声分类图像进行弱视治疗。位置辨别能力的训练每天进行2次,终止时间为受试者的位置辨别水平达5级且维持恒定状态。每位受试者在接受训练前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最佳戴镜矫正视力,训练4-6个月后再次检测最佳戴镜矫正视力,视力检测结果对照logMAR视力进行转换。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弱视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以及位置辨别能力的差异。结果: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前提下接受视知觉学习的时间为(9.5±2.1)个月。弱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94±0.176logMAR,0.028±0.097logMAR,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18.943,P=0.000);治疗前、后位置噪声分别为(2.7±16),(39±12)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5.543,P=0.000)。结论:位置辨别训练可以改善弱视者的位置辨别功能,此改善可转化为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辨别 弱视 视锐度 等效输入噪声 效率
下载PDF
波前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光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2 位作者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波前像差参数值、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然后将中度弱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成年弱视组和儿童弱视组,分析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经配对t检验显示,53例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成年弱视组与儿童弱视组内均未发现年龄与高阶像差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成年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三叶草像差(P=0.047)和三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球差(P=0.008)和四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个年龄组内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在成年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有相关性(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球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且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3.343+0.942x(F=40.830、P=0.000、R2=0.67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0.321+0.017x(F=5.058、P=0.036、R2=0.202)。在儿童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存在相关性(P〈0.01);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1.529+1.176x(F=17.090、P=0.001、R2=0.501),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6+0.143x(F=10.851、P=0.004、R2=0.390)。结论 除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之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度弱视患者,双眼间高阶像差差异在成人与儿童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波前像差 最佳矫正视力 等效离焦度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对远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屈晓慧 刘伟民 +2 位作者 肖信 钟德东 林泉 《广西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1340-1341,共2页
目的观察远视性弱视患儿进行视知觉学习后其屈光度变化规律。方法远视性弱视患儿131例(262眼)实施视知觉感知学习治疗,观察患者近3年来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对球镜、柱镜及其轴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前远... 目的观察远视性弱视患儿进行视知觉学习后其屈光度变化规律。方法远视性弱视患儿131例(262眼)实施视知觉感知学习治疗,观察患者近3年来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对球镜、柱镜及其轴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前远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知觉治疗后不同年龄的球镜变化、等效球镜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远视性弱视儿童的球镜、等效球镜变化有年龄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年均远视度变化量增加,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无差别。建议远视性弱视儿童应及时验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戴镜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性弱视 视知觉学习 屈光度 儿童
下载PDF
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波前像差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武校 刘伟民 +3 位作者 林恩韦 杨佳 王英 罗武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波前像差仪评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验光配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60例(120眼)。使用美国AMO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每位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数据。... 目的探讨利用波前像差仪评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验光配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60例(120眼)。使用美国AMO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每位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数据。依据屈光度高低,将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分为等效球镜为(-4.81±1.79)D的高屈光度组和等效球镜为(-2.44±1.78)D的低屈光度组。比较2组视模糊效果、总高阶像差、高阶像差百分比、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高屈光度组与低屈光度组的视模糊效果分别为(4.89±1.59)D、(2.78±1.72)D;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8±0.15)μm、(0.38±0.15)μm;高阶像差百分比分别为(5.13±2.34)%、(13.39±12.30)%;彗差分别为(0.21±0.14)μm、(0.19±0.11)μm;三叶草像差分别为(0.16±0.10)μm、(0.17±0.12)μm;球差分别为(0.11±0.16)μm、(0.13±0.19)μm。其中,2组间在视模糊效果、高阶像差百分比2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其余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高阶像差相似,但高阶像差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近视性屈光参差发展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近视 波前像差
下载PDF
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武校 甘露 +2 位作者 蓝方方 李志超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60例。对照组按照等效离焦度的高低,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归入原弱视眼组和原对侧眼组;弱视组按照矫正视力是否正常,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列入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弱视组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弱视22例、未成年弱视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 Design波前像差仪(美国AMO公司)检测,以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形式表示总像差和各项高阶像差(RMS3~6)。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参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参数差异; 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对照组原弱视眼等效离焦度高于原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均高于对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其余参数如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五阶像差、六阶像差RMS,在两组内双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散瞳状态下成年弱视组、未成年弱视组双眼间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眼均大于对侧眼。波前像差图像显示:对照组和弱视组双眼间总像差均呈非对称性、总高阶像差均呈相似性与对称性。将对照组、弱视组双眼间波前像差各参数差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等效离焦度以及△总像差RM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组均大于对照组;其余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对照组、弱视组内双眼的等效离焦度均与其自身总像差RMS呈正相关;等效离焦度与其他波前像差参数之间无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内原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0. 16+0. 798X(R^2=0. 633,F=50. 031,P=0. 000),原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278+0. 611X(R^2=0. 522,F=31. 613,P=0. 000);弱视组内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466+1. 149X(R^2=0. 825,F=272. 675,P=0. 000),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101+0.832 X (R^2=0. 632,F=99. 561,P=0. 000)。结论散瞳状态下已治愈和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等效离焦度和总像差形态在双眼间存在明显差异,但高阶像差在双眼间具有相似性和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远视性屈光参差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均方根值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汉梅 肖信 +1 位作者 刘伟民 屈晓慧 《广西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797-798,共2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近视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近视加深的原因。方法选取确诊为近视眼的患者357例(714只眼)。按年龄段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4组,收集每例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值为屈光度值运用SPSS13.0统计... 目的了解青少年近视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近视加深的原因。方法选取确诊为近视眼的患者357例(714只眼)。按年龄段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4组,收集每例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值为屈光度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加深的度数分别为:(0.92±0.40)D/年、(0.63±0.41)D/年、(0.48±0.29)D/年和(0.25±0.41)D/年,4个年龄段组患者近视加深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2~14岁组与15~17岁组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的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但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加深的速度明显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度 青少年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志超 刘洪婷 +3 位作者 赵武校 刘伟民 甘露 钟德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年第8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6-06~2009-08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弱视儿童中选择年龄4~7岁,治疗时间均为1年的弱视患者共17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方法组92例17...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6-06~2009-08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弱视儿童中选择年龄4~7岁,治疗时间均为1年的弱视患者共17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方法组92例179眼,视知觉学习治疗组80例156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x^2检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对于治疗轻度弱视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0.007,P>0.05);对于中、重度弱视患者,视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x^2=8.529,P<0.01;x^2=6.430,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中、重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弱视治疗方法,具有"个性化治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屈光不正性弱视 疗效
下载PDF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双眼前节形态学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佳 赵武校 +1 位作者 李晓波 王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1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前节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3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双眼角膜的Q值、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及kappa角、并对患者进行检影验光,按屈光度数将双眼分别列...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前节的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3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双眼角膜的Q值、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及kappa角、并对患者进行检影验光,按屈光度数将双眼分别列入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3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高度数眼组和低度数眼组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计分别为(-5.72±1.86)DS、(-3.10±2.12)DS;Q值分别为(-0.258±0.138)、(-0.256±0.149);CCT分别为(528.33±78.86)、(547.58±4.45);ACD分别为(3.71±0.21)、(3.45±1.25);kappa角分别为(4.05±1.47)、(4.88±1.18)。统计结果显示Q值、CCT、ACD在双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pa角在双眼间则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但双眼间的kappa角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参差 角膜地形图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角膜屈光手术后遵医行为及视觉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洪华丽 王英 +1 位作者 肖信 卢海燕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36例屈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8例,对照组只进行术后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36例屈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8例,对照组只进行术后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随访,1年随访结束时调查遵医行为状况和术后视觉满意度。结果实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术后护理知识、用药常识的掌握程度、回院复诊率和术后视觉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视觉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遵医行为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近视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2 位作者 刘洪婷 李志超 甘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3,57,共4页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特性及其对病因学研究价值。方法选择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45例。使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检测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学数据,包括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Sim K值、角膜J...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特性及其对病因学研究价值。方法选择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45例。使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检测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学数据,包括角膜前、后表面的Diff值、Sim K值、角膜Jackson交叉柱镜负柱镜轴向(Jackson cross cylinder,JCC)、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Kappa角等指标,按所对应眼屈光度数高低将每例患者的检测数据分别归入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检测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地形图参数值在患者双眼间的关系,以及患者等效球镜值与角膜地形图参数值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高度数组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06±0.006)mm,后表面Diff值为(0.025±0.006)mm,Sim K值为(0.96±0.61)D,JCC为95°±79°,J0为(-0.09±0.42)D,J45为(-0.04±0.38)D,CCT为(553±36)μm,Kappa角为4.2°±1.2°;而低度数组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07±0.005)mm,后表面Diff值为(0.026±0.007)mm,Sim K值为(1.03±0.64)D,JCC轴向为90°±77°,J0为(-0.03±0.50)D,J45为(-0.01±0.35)D,CCT为(555±32)μm,Kappa角为4.4°±1.4°。以上数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Diff值、Sim K值、CCT、Kappa角等参数在两组间呈明显正相关(r=0.341、0.741、0.928、0.597,均为P<0.05)。而患者等效球镜值仅与Kappa角存在相关性(r=0.597,P<0.01)。结论本研究数据不支持角膜形态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相关联的猜测;尽管双眼屈光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双眼在角膜地形图参数上存在很大的对称性和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近视 角膜地形图 KAPPA角 等效球镜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Orbscan Ⅱz角膜地形图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武校 刘伟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6,共5页
背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部形态学特征已成为弱视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此类患者双眼间的角膜形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明确。角膜地形图是角膜无创性活体检查的主要工具,有助于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 背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眼部形态学特征已成为弱视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此类患者双眼间的角膜形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明确。角膜地形图是角膜无创性活体检查的主要工具,有助于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按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分为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使用Orbscan11Z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检测患者双眼角膜的形态学数据,包括角膜前表面Diff值、后表面Diff值、模拟K值、角膜最强屈光力子午线轴向(Kmax)、中央角膜厚度(CCT)、Kappa角等指标,并将所得数据分别归入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采用配对t检验对弱视眼组与对侧眼组检测指标数据资料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积矩线性相关分析法及一元线性回归法对2个组问各形态学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弱视眼组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11±0.006)mm,后表面Diff值为(0.031±0.012)mm,模拟K值为(1.8±1.1)D,JCC轴向为(77±80)°,J0为(-0.17±0.72)D,J45为(-0.16±0.79)D,CCT为(551±37)μm,Kappa角为(6.4±1.4)°;而对侧眼组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为(0.011±O.017)mm,后表面Diff值为(0.026±0.008)mm,模拟K值为(1.1±O.6)D,JCC轴向为(100±80)°,J0为(0.02±0.41)D,J45为(O.13±0.48)D,CCT为(551±31)1.Lm,Kappa角为(4.9±1.2)°。两组间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模拟K值和Kappa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41,P=0.005;t=-4.317,P=0.000;t=-4.571,P=0.000)。两组间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r=0.444)和Jn值(r=0.383)呈微弱正相关,后表面Diff值(r=0.600)和模拟K值(r=0.479)呈中度正相关,CCT值均呈明显正相关(r=0.948,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弱视眼与对侧眼间角膜前表面Diff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5+1.392X(R2=0.197,F=6.858,P=0.014),后表面Diff值的回归方程为Y=-0.013+0.421x(R2=0.360,F=15.761,P=0.000),模拟K值的回归方程为Y=0.616+0.27X(R2=0.230,F=8.348,P=0.007),Jn的回归方程为Y=0.060+0.219X(R2=0.147,F=4.814,P=0.037),CCT的回归方程为Y=108.289+0.804X(R2=0.899,F=250.293,P=0.000)。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角膜形态学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角膜地形图 散光 KAPPA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