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诵读古诗词新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志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09年第7期33-33,共1页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精髓,它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历久而弥新。这些诗词经典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诵读它...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精髓,它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历久而弥新。这些诗词经典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诵读它们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突破了“注字、解词、译旬”的旧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诵读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诵读 语文综合素养 审美情趣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人格美 思想美
下载PDF
有效输入善积累 能动输出巧运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建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07年第6期21-22,共2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要注意有效地引导学生输入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进而有效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有效输入 《语文课程标准》 能动 引导学生 语言内化 语文教学 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
下载PDF
新理念 新思考——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剑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05年第10期7-8,共2页
关键词 课堂教学观 数学活动 课标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师 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 教育观念 组织者
下载PDF
新理念 新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剑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06年第1期61-62,共2页
数学教学悬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膏、引导者和开展这一活动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数学教学悬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膏、引导者和开展这一活动的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学习活动 数学活动 教育观念 合作者 引导者 组织者 学生 主动权
下载PDF
漫画作文教学设计
5
作者 李俊莲 徐志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08年第1期50-51,共2页
本单元习作要求:观察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的《假文盲》或是自己喜欢的一幅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关键词 漫画作文 教学设计 《假文盲》 习作要求 漫画家 华君武 用意
下载PDF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
作者 徐志龙 罗爱锋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05年第5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自主参与 引导学生 现代教育 阅读文本 学生自主 语文实践 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 理念
下载PDF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7
作者 全秋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10年第1期111-111,共1页
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是班级学生的组织音、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要讲究艺术,与时俱进,富有创造性。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艺术 班级管理工作 学生健康 科任教师 教育力量 与时俱进 教育者
下载PDF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语感
8
作者 全秋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10年第4期77-77,共1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关键词 语言积累 学生 培养 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 热爱祖国 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下载PDF
改变自己,让学生快乐作文
9
作者 徐志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8年第5期82-82,共1页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作文”,我想这是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愿。可是,现实却是老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提笔无“文”。
关键词 快乐作文 学生 教学工作者 “作” “文” 语文 老师 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