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1例药学监护
1
作者 李小娟 韩冰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4期36-38,共3页
双相情感障碍(BD)共病较为常见,其中超过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障碍,强迫症(OCD)是其中之一。临床上OCD通常出现在BD患者的抑郁相发作期间,并在躁狂相发作时缓解^([1])。对此类患者而言,给药量不足会导致强迫行为无法缓解... 双相情感障碍(BD)共病较为常见,其中超过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障碍,强迫症(OCD)是其中之一。临床上OCD通常出现在BD患者的抑郁相发作期间,并在躁狂相发作时缓解^([1])。对此类患者而言,给药量不足会导致强迫行为无法缓解,而给药剂量过大则易造成躁狂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强迫症 抗抑郁药物 药学监护
下载PDF
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莫小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5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予氯氮平治疗,观察组予氯氮平与利培酮联合用药。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水平及不良反... 目的观察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予氯氮平治疗,观察组予氯氮平与利培酮联合用药。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 15%,高于对照组的76. 92%(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体质指数与空腹血糖水平好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 69%,低于对照组的30. 77%(P <0. 05)。结论氯氮平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控制血糖水平及体质量,保障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利培酮 首发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劳拉西泮和奥沙西泮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3
作者 莫小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113-116,共4页
针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比较劳沙西泮和奥沙西泮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于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随机选取本院的精神分裂伴睡眠障碍患者5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用药进行分组,为劳拉组(n=25)与奥沙组(n=25)。... 针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比较劳沙西泮和奥沙西泮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于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随机选取本院的精神分裂伴睡眠障碍患者5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用药进行分组,为劳拉组(n=25)与奥沙组(n=25)。从临床治疗有效性、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睡眠状况比较、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结果 从临床治疗有效性可见,其中劳拉组总有效性为88.00%,奥沙组为92.0%,两组间有效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奥沙组的治愈率与有效率高于劳拉组。同时,在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结果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奥沙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状况更为显著(P<0.05)。从睡眠状况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奥沙组患者的睡眠状况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采用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可见,治疗后以奥沙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改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劳拉组为28.00%,而奥沙组仅为20.00%,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劳拉西泮和奥沙西泮对于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奥沙西泮对患者不良情绪和睡眠状况、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应用安全性,因此针对精神分裂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奥沙西泮具有更为优质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沙西泮 奥沙西泮 精神分裂 睡眠障碍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药物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仕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64-264,266,共2页
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抑郁症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群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在60岁后可达发病率峰值。该疾病病因多且复杂,如社会因素、心理压力以及继发慢性疾病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多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但依然以... 随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抑郁症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群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在60岁后可达发病率峰值。该疾病病因多且复杂,如社会因素、心理压力以及继发慢性疾病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多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但依然以药物治疗为主,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药物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