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伍华雯 陆开宏 +3 位作者 钱伟 郑忠明 陈辉煌 万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6-326,共11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限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 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限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a 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CODM。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I+M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N02.N)和铵态氮(N嘭一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I(39.55%和51.17%)与M(40.78%和53.31%)(P〈0.05)。实验结束时,I+M水体CODM。的去除率达67.23%,显著高于I(48.23%)与M(33.35%)分别单独作用(P〈0.05);I+M对养殖废水硝态氮(NO;.N)的去除率高达88.74%,显著高于I(67.85%)(尸〈0.05),但与M无显著差异。另外,I+M植物根系表面4类氮循环细菌的数量相比M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载体表面的4类氮循环细菌数量实验后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I+M载体表面AB数量始终比I低1.8-2.6个数量级。主响应曲线分析(PRC)表明,水体浊度、N0;.N、TN等对造成组间差异的贡献较大,实验前中期I+M组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强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但实验末期I组与UC组间的总体差异大幅度减小,且I+M与M的差异很小。结论认为,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与粉绿狐尾藻联合处理循环养殖废水能有效提高对养殖水体NO2-.N、NH4+-N、CODMn等的去除效果,从而减轻氨氮和亚硝态氮等物质对养殖生物的毒害,使得养殖生物能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但在实际工厂化养殖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固定化菌种组分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种类及搭配等因素,使反应器的设计更加科学以确保系统稳定、高效、持久地运行。本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养殖废水生态净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 粉绿狐尾藻 养殖废水 氮循环细菌 去除率 污水净化
下载PDF
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多重拷贝及其序列异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阎永伟 张德民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3-66,共4页
核糖体小亚基RNA(16S rRNA)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生物中,在细胞中执行恒定的功能,其分子序列既有高度保守性片段,又有相对可变性部分,因而成为研究原核生物系统发育的理想分子,其基因已成为原核生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核心标识基因。但是,... 核糖体小亚基RNA(16S rRNA)分子存在于所有细胞生物中,在细胞中执行恒定的功能,其分子序列既有高度保守性片段,又有相对可变性部分,因而成为研究原核生物系统发育的理想分子,其基因已成为原核生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核心标识基因。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原核生物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的。16SrRNA基因拷贝数在种属水平上基本是稳定的,但在更高分类阶元上则是不确定的。在拷贝数多的菌株中各拷贝间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大于不同菌株间甚至不同种间的差异。原核生物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拷贝数和异化与其利用环境资源的生态策略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及其异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原核生物的环境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生物 16S RRNA基因 多重拷贝 异化
下载PDF
象山港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江志兵 朱旭宇 +4 位作者 高瑜 廖一波 寿鹿 曾江宁 黄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40-3350,共11页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 根据2010年春季象山港28个站位的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属158种,其中硅藻135种(占总丰度的99.0%),甲藻18种,其余门类(金藻、蓝藻、绿藻和隐藻)5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35.29×104个/m3,其分布呈较强的斑块状(3.41×104—142.35×104个/m3),高值区位于横山至白石山水域及乌沙山电厂邻近水域。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港口和港口外高于港中部和港底。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绝对优势种,其丰度(284.97×103个/m3)占总丰度的80.8%。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依次为透明度、悬浮物、温度、水深和氮磷比。光照充足、电厂温排水适度温升、营养盐丰富和氮磷比合适(接近Redfield比值16)导致了港内微藻旺发。受径流、水交换和海洋开发等影响,象山港的理化参数表现了明显的斑块和梯度分布,这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境,客观上造成了其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港底、港中部、港口至港口外区域间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浮游植物丰度的升高及群落结构的改变与电厂运行、水产养殖、临港工业发展和滩涂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浮游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海洋开发
下载PDF
一株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Iridoviridae)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峰 鲁建飞 +2 位作者 魏永伟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2,共7页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 2018年7月,浙江省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暴发疑似病毒引起的疾病。现场采样发现,病鱼体长约15-20cm,鱼体于水面下暗游,反应迟钝,体表有出血点或溃疡症状。本研究通过采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EPC)培养、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方法,从患病大口黑鲈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鉴定其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命名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宁波分离株(LMBIV-NB001)。EPC经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后出现细胞圆缩、死亡、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症状。将感染后的EPC细胞制作超薄切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EPC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20nm具囊膜的正六边形成熟病毒粒子,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鱼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029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扩增片段连入pMD19-T simple质粒后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鳜鱼蛙病毒NH-1609、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BG/TH/CU3、EPC060608-08的MCP基因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均达到99.13%。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分离的LMBIV-NB001株与NC_038508、GU256635、MG941005等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毒株聚成一簇。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蛙病毒属成员的起源和分化等相关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科 MCP基因 鲤鱼上皮瘤细胞(EPC)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江志兵 刘晶晶 +4 位作者 李宏亮 周锋 陈全震 严小军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917-5925,共9页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感潮河段 浮游植物 优势种 长期变化
下载PDF
SDE法和HS-SPME法萃取自然腌冬瓜挥发性物质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庄必文 吴祖芳 翁佩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0-73,76,共5页
经自然腌制的冬瓜样品分别通过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萃取方法共检出6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SDE方法检出21种挥发性物质,HS-SPME方法检出4... 经自然腌制的冬瓜样品分别通过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种萃取方法共检出6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SDE方法检出21种挥发性物质,HS-SPME方法检出42种挥发性物质,SDE法检出的主要有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二十二烷等高沸点挥发性物质,而HS-SPME法检出的主要有乙酸、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低沸点挥发性物质;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表明HS-SPME法重复性比SDE好。综合结果采用HS-SPME法萃取腌冬瓜样品挥发性物质优于SDE方法,而2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能更全面地反映腌冬瓜样品的风味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冬瓜 同时蒸馏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5.8S rDNA-ITS克隆文库法分析腌制冬瓜的酵母菌多样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丽 吴祖芳 沈锡权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应用构建的5.8S r DNA-ITS基因克隆文库法,分析冬瓜腌制体系不同时期酵母菌的多样性、优势菌种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冬瓜腌制过程中酵母菌种类丰富,随着腌制时间的不同,卤水中酵母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腌制早期优势酵母菌为普鲁... 应用构建的5.8S r DNA-ITS基因克隆文库法,分析冬瓜腌制体系不同时期酵母菌的多样性、优势菌种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冬瓜腌制过程中酵母菌种类丰富,随着腌制时间的不同,卤水中酵母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腌制早期优势酵母菌为普鲁兰类酵母,腌制中、后期,酵母菌群中优势菌种转变为热带假丝酵母。此外,冬瓜腌制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和p H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为研究酵母菌对浙东传统腌制蔬菜品质的影响提供微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 5.8S rDNA-ITS基因克隆文库 酵母菌 多样性
原文传递
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真菌的筛选及侵染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雷纪锋 陈树兵 +2 位作者 吴祖芳 张鑫 刘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6-193,共8页
为筛选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菌及其侵染特性,以宁波地区的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紫外荧光筛选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对其OTA产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从葡萄中得到63株霉菌,主要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组成,其中8个菌株(包括5株青霉和3株曲霉)产荧... 为筛选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菌及其侵染特性,以宁波地区的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紫外荧光筛选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对其OTA产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从葡萄中得到63株霉菌,主要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组成,其中8个菌株(包括5株青霉和3株曲霉)产荧光并产OTA,产毒能力均不强。将产毒能力最强的曲霉属菌株S_5于25℃下避光培养14 d,OTA相对含量仅8.14 ng/g。通过分析健康葡萄和损伤葡萄中OTA的含量及OTA产生菌的污染状况,发现相对于健康葡萄,损伤葡萄更易受OTA产生菌的污染,表明葡萄的损伤是造成OTA产生菌侵染并产生OTA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葡萄 紫外荧光法 筛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