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振石 周顺义 +2 位作者 赵晓玲 郭宁宁 李亚飞 《医疗装备》 2016年第8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去12月就诊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给予内侧入路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选择髌骨正中入...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去12月就诊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给予内侧入路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选择髌骨正中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而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粉碎骨折 空心钉 张力带固定 髌骨内侧入路
下载PDF
微创术与内侧入路联合空心钉及钢丝环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对患者生命质量及康复的影响比较
2
作者 庞振石 周顺义 +2 位作者 赵晓玲 郭宁宁 李亚飞 《医疗装备》 2015年第14期80-81,共2页
目的:比较微创术(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内侧入路两种术式联合空心钉及钢丝环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对患者生命质量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220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组采用内侧入路进行骨... 目的:比较微创术(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内侧入路两种术式联合空心钉及钢丝环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对患者生命质量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220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组采用内侧入路进行骨折修复,对照组采用微创术进行治疗,均联合空心钉及钢丝环张力带内固定,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及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后的 Lysholm 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在愈合时间及术后 VAS 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微创术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小、外形美观、操作简单等特点,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对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值得在临床中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术 内侧入路 空心钉钢丝环张力带 髌骨骨折
下载PDF
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全乐 陈文锦 +6 位作者 李春虎 张家瑞 李学天 周顺义 张同乐 杨福林 徐如祥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 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CT 重症监护室 床旁扫描 车载扫描
原文传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全乐 付娜 +2 位作者 周顺义 李春虎 张家瑞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48-50,共3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北方冬季的常见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以后会导致患者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伤,通过临床综合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假愈期后易出现迟...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北方冬季的常见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以后会导致患者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伤,通过临床综合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假愈期后易出现迟发性脑病,其发病率大概为10%~30%。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综合其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及恰当的诊疗迟发性脑病是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诊疗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高压氧治疗
原文传递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24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春虎 郑全乐 +2 位作者 付娜 张家瑞 周顺义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并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49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46例)和对照组(2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高...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并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49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46例)和对照组(2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水平和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语言、注意力及计算力、记忆力、回忆和定向力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呼吸、血液、泌尿或其他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为18.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感染发生率低。高压氧治疗为颅脑外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治疗 颅脑外伤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麻疹孪生球菌致颅内感染一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全乐 周顺义 +2 位作者 李春虎 杨福林 张家瑞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病例资料男性,49岁,因发热伴意识模糊3 d于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发热,体温达38℃,咳嗽,咳痰,咽痛,伴鼻塞,流涕,未行特殊诊治,1 d前起床后出现头痛,为前额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无呕吐。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 病例资料男性,49岁,因发热伴意识模糊3 d于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发热,体温达38℃,咳嗽,咳痰,咽痛,伴鼻塞,流涕,未行特殊诊治,1 d前起床后出现头痛,为前额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无呕吐。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21.25×109/L、中性粒细胞%:94.2%。不排除中枢系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孪生球菌 颅内感染 脑脊液
原文传递
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家瑞 郑全乐 +2 位作者 李春虎 周顺义 张同乐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眶上外侧入路 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原文传递
综合介入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一例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全乐 张强 +1 位作者 刘晓颖 杨福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85-187,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以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1]。发病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其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以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1]。发病率不足所有卒中的1%,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其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静脉溶栓 支架取栓术
原文传递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生存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虎 靳洪波 +3 位作者 郑全乐 张家瑞 周顺义 张同乐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其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研究期间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 目的探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以及其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9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研究期间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发病之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均于发病8 h内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液检查,探究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对比2组患者术后持续出血情况、血肿体积增大以及死亡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凝血酶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血肿增大面积、死亡率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的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凝血功能 生存状况
原文传递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全乐 赵浩 +3 位作者 张家瑞 李春虎 周顺义 张同乐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于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 目的研究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于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与对照组(翼点入路手术),每组42例,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理领域、躯体限制、社会领域与精神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手术有效率(97.61%)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28.57%)(P<0.05)。术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观察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善手术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原文传递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顺义 郑全乐 +3 位作者 张家瑞 李春虎 尹雅丽 张同乐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翼点入路组(W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组(UA组)...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翼点入路组(W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组(UA组),每组30例。WA组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UA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W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4.81±24.13)mL]、切口长度[(18.59±2.04)cm]、手术时间[(182.35±21.75)min]均高于UA组[(101.25±25.76)mL、(9.89±1.12)cm、(131.08±17.5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组患者22例恢复良好,UA组患者23例恢复良好,2组均未出现死亡,UA组恢复良好率优于WA组(P>0.05)。WA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WA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前者治疗前循环IA效果更佳、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经眶上外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