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分析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患者108例,以窄...目的探讨分析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患者108例,以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其病灶及周围组织,并检测其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意义,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NBI技术、血清PG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患者(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一NBI技术检测、单一血清PG检测、单一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P<0.05);NBI技术、血清PG、CTC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5%CI:0.731~0.853)、0.65(95%CI:0.567~0.732)、0.66(95%CI:0.578~0.737),此时的敏感度52.63%;、47.37%、52.62%;三者联合对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60~0.939),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1%和73.03%。结论NBI技术联合血清PG、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早期胃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提高其诊断敏感度和准确性,从而帮助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肿瘤中CCND1基因和第11号染色体着丝粒拷贝数,分析两者拷贝数变化的关系,并分析CCND1拷贝数异常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33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86岁。63.6%(21/33)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有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其中同时伴第11号染色体多体者占21.2%(7/33)。27.3%(9/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低拷贝增加,其中4例(4/33,12.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36.4%(12/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高拷贝增加,其中3例(3/33,9.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CCND1低拷贝增加组中未见CCND1/CEP11比值≥2.00者;高拷贝增加组中CCND1/CEP11比值≥2.00者共11例(11/12)。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Breslow厚度、溃疡和Clark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肢端黑色素瘤的重要分子改变,部分CCND1拷贝数增加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可同时存在第11号染色体多体,这部分患者CCND1拷贝数增加可能是第11号染色体多体的伴随表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分析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患者108例,以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其病灶及周围组织,并检测其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意义,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NBI技术、血清PG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胃良性疾病患者(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一NBI技术检测、单一血清PG检测、单一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P<0.05);NBI技术、血清PG、CTC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5%CI:0.731~0.853)、0.65(95%CI:0.567~0.732)、0.66(95%CI:0.578~0.737),此时的敏感度52.63%;、47.37%、52.62%;三者联合对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60~0.939),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1%和73.03%。结论NBI技术联合血清PG、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早期胃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提高其诊断敏感度和准确性,从而帮助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文摘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肿瘤中CCND1基因和第11号染色体着丝粒拷贝数,分析两者拷贝数变化的关系,并分析CCND1拷贝数异常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33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86岁。63.6%(21/33)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有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其中同时伴第11号染色体多体者占21.2%(7/33)。27.3%(9/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低拷贝增加,其中4例(4/33,12.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36.4%(12/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高拷贝增加,其中3例(3/33,9.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CCND1低拷贝增加组中未见CCND1/CEP11比值≥2.00者;高拷贝增加组中CCND1/CEP11比值≥2.00者共11例(11/12)。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Breslow厚度、溃疡和Clark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肢端黑色素瘤的重要分子改变,部分CCND1拷贝数增加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可同时存在第11号染色体多体,这部分患者CCND1拷贝数增加可能是第11号染色体多体的伴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