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动脉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9
1
作者 张振显 杨爱莲 +3 位作者 吴爱军 王生海 宋延峰 曾茗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9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动脉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SPN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其中恶性76例,良性44例,注入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测得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图像,0.5 mm层厚图像用于多平面重... 目的:观察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动脉扫描及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SPN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其中恶性76例,良性44例,注入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测得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图像,0.5 mm层厚图像用于多平面重建(MPR)观察SPN血管及形态特点,对比分析MSCT动脉扫描及三维重建对SPN血管显示率、形态特征显示率和诊断效能。结果:三维重建技术在SPN血管显示率和形态特征显示率均高于MSCT动脉扫描,血管显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199,P<0.05)。MPR的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良、恶性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85.53%、84.09%、90.28%和77.08%,均明显高于MSCT动脉扫描。结论:三维重建技术相对于MSCT动脉扫描具有明显优势,能够通过多层面、多方位显示肺结节的征象,并能够清楚显示结节与支气管、血管、胸膜等的关系,有利于恶性结节早期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动脉扫描 三维重建 诊断 孤立性肺结节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的CT与MRI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曾茗 张海燕 宋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9期93-95,共3页
目的探析CT检查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CT、MRI及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联合MRI诊断... 目的探析CT检查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CT、MRI及CT联合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最高,达87.3%,高于CT与MRI单独诊断,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单独诊断的确诊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CT及MRI检查相比,CT联合MRI更利于明确病变对周围器官侵犯程度,清晰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范围,所获取信息更全面,利于分期确诊,进而为确保治疗方案科学性提供参考信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与借鉴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CT MRI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白文丽 刘鹏 +3 位作者 吴鹏 张振显 刘亚宏 李建军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2-34,38,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运用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诊断医学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检查方式进行诊断,CCTA组采用冠脉CT血管成像诊断方法,DCG组采用动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运用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诊断医学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检查方式进行诊断,CCTA组采用冠脉CT血管成像诊断方法,DCG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联合组采用冠脉CT血管成像与动态心电图检测,将核心肌灌注显像(MPI)的检查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不同医学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联合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CTA组、D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值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诊断。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联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血管成像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心肌缺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建军 宋延峰 +2 位作者 杨凯 薛能 张振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7期128-129,共2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CT检查与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对比两种方法的支气管扩张肺段结果。结果 86例...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CT检查与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对比两种方法的支气管扩张肺段结果。结果 8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共检出185个支气管扩张肺段,其中常规CT检查出60个,检出率为32.43%(60/185),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检出133个,检出率为71.89%(133/185)。多层螺旋后处理重建CT检出率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7 mm常规层厚重建检出135个,检出率为72.9 7%,选取0.625 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185个,检出率为100%,0.625 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率高于7 mm常规层厚重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特异性较高,可全面了解患者支气管扩张情况,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时机,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后处理重建CT 常规CT 支气管扩张
下载PDF
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建军 耿冀州 +2 位作者 张熙尧 张娟 张振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9期147-148,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经病原学检验确诊。采用CT检查与X线检查对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对比CT检查与X线检查的...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均经病原学检验确诊。采用CT检查与X线检查对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对比CT检查与X线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右肺68例,左肺30例,双肺22例;X线检查图像特征主要为间质性浸润,CT检查图像特征主要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影;CT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5.0%(102/120),X线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68.3%(82/120),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将病灶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利于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X线 小儿肺炎 支原体肺炎
下载PDF
CT与MR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宋鹏 刘国庆 +3 位作者 吴鹏 陈海海 白荣 阿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4期148-149,164,共3页
目的分析CT与MR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接受检查的疑似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法、MR小肠口服造影法及病理检查。比较CT、MR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以... 目的分析CT与MR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接受检查的疑似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小肠造影法、MR小肠口服造影法及病理检查。比较CT、MR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统计分析CT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0%、95.92%、97.06%,而MR检查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0%、97.96%、98.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小肠造影、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均是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有效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其中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更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小肠造影 MR 小肠口服造影 小肠肿瘤 病理检查
下载PDF
DCG联合CCTA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白文丽 范正 +3 位作者 梁佳欣 张振显 刘亚宏 李建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1期137-138,147,共3页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DCG、CCTA检查,并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金标准...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DCG、CCTA检查,并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及冠心病病变血管检出结果。结果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前降支病变血管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CG与CCTA(P<0.05)。结论DCG联合CCTA在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升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与病变血管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田楠 王改莲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9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疾病发作后6 h予以CT血管成像、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及CT平扫检查,比较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CT血管成像与640层...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疾病发作后6 h予以CT血管成像、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及CT平扫检查,比较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CT血管成像与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应用效果。结果 CT平扫检查显示,56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34例无明显异常,22例有可疑缺血区。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梗死区内CBF、CBV、TTP明显改变,梗死区TTP显著高于对侧,CBV和CBF显著低于对侧(P<0.05);半暗带区TTP显著高于对侧,CBF显著低于对侧(P<0.05),而CBV差异不显著(P>0.05)。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56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22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脑梗死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9
作者 刘涛 杨鹏 刘鹏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3455-3458,共4页
目的探究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腹部CD的80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8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 目的探究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市人民医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腹部CD的80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8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8例,年龄18~60岁,平均(37.15±3.01)岁;48例(60.00%)肿瘤位于腹膜后腔,16例(20.00%)位于上腹腔内,10例(12.50%)位于肝门与腔静脉之间;6例(7.50%)位于腹盆腔交界区域,平均肿瘤大小为47.5 mm×38.6 mm。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60例,浆细胞型13例,混合型7例;所有患者肿块均边界清晰,形态相对较为规则,其中豌豆形40例,椭圆形32例,多发小结节型8例,3例显示均匀强化,14例伴有钙化。CT平扫结果显示72例患者表现为单发肿块,主要是局灶肿块型;8例患者表现为多发小结节,主要为多发结节型;57例密度均匀,23例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见点状、弧形、分支状或放射状钙化影。结论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较为少见,以局灶型CD为主,常见为单发强化肿块,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块内可见各类型钙化,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发现腹部单发强化肿块应考虑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症 腹部 体层摄影术 CT影像学特征 病理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10
作者 白文丽 杨凯 +5 位作者 刘鹏 吴鹏 田楠 张振显 刘亚宏 李建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7期112-114,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入院的1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作为诊断金标准,...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入院的1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80例患者中,经冠脉动脉造影证实104例阳性,76例阴性.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及冠心病罪犯血管定位准确率均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多层螺旋CT单独检查(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提升冠心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罪犯血管定位准确性,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多层螺旋CT 24小时动态心动图
下载PDF
B超CT与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马蔚 李建军 《安徽医学》 2015年第9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B超、CT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40例患者实施了CT检查,43例患者实施了MRI检查。结果 B超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 目的探讨B超、CT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手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40例患者实施了CT检查,43例患者实施了MRI检查。结果 B超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差。CT对肌层浸润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K=0.326),而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0.702);MRI对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与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肌层浸润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检查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陈延霞 徐旋 +3 位作者 阿妮 白荣 刘小治 贺晓芳 《肝脏》 2024年第10期1214-1216,122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检查肝硬化小肝癌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2例。均进行Gd-EOB-DTPA肝脏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d-EOB-DTPA MRI增... 目的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检查肝硬化小肝癌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2例。均进行Gd-EOB-DTPA肝脏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的图像特征,比较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用于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良恶性的效能。结果72例患者经病理活检,共检出肝脏局灶性结节87个,其中良性结节50个(57.47%),恶性结节37个(42.53%);恶性组T1W1低信号、DWI高信号、T2W1高信号、肝胆期低信号、动脉期强化占比均高于良性组(P<0.05)。Gd-EOB-DTPA MRI增强诊断良性结节51个(58.62%),恶性结节36个(41.38%)。Gd-EOB-DTPA增强MRI鉴别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为89.66%、敏感度为86.49%、特异度为92.00%、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88.89%、Kappa值=0.788。结论Gd-EOB-DTPA增强检查用于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塞酸二钠增强检查 肝硬化 核磁共振成像 小肝癌
下载PDF
影响CT引导下胸腔肿瘤穿刺的效果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燕 曾茗 贾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6期140-141,共2页
目的分析影响CT引导下胸腔肿瘤穿刺的效果因素,探讨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CT室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进行CT引导下胸腔肿瘤穿刺活检的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穿刺真阳性患者与穿刺假阴性患者的肿瘤情况差别,分析影响穿刺效果的因... 目的分析影响CT引导下胸腔肿瘤穿刺的效果因素,探讨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CT室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进行CT引导下胸腔肿瘤穿刺活检的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穿刺真阳性患者与穿刺假阴性患者的肿瘤情况差别,分析影响穿刺效果的因素。结果穿刺真阳性组患者相较于穿刺假阴性组患者,胸腔肿瘤体积大、深度浅、较少发生肿瘤内的坏死或者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内部坏死感染与否都是影响穿刺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行肿瘤穿刺时应注意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配合恰当的护理,提高穿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肿瘤穿刺 护理
下载PDF
DCE-MRI、DWI的各项参数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刚 宋延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940-94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各项参数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治的68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DCE-MRI及DWI扫描,比较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容量运...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各项参数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韩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治的68例肺癌患者,入院后均行DCE-MRI及DWI扫描,比较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容量运转参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比(V_(e))、表现扩散系数(ADC)差异,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K_(ep)、K^(trans)、V_(e)、ADC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采用一致性分析K_(ep)、K^(trans)、V_(e)、ADC联合诊断肺癌的效能。【结果】肺癌组织K_(ep)、K^(trans)、V_(e)值显著高于癌旁组织,ADC值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_(ep)、K^(trans)、V_(e)、ADC及联合均能用于肺癌的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907、0.884、0.902、0.937,敏感度为0.896、0.910、0.896、0.926、0.932,特异性为0.868、0.897、0.912、0.851、0.935。经一致性分析显示:联合诊断中敏感度为0.956,特异性为0.985,准确率为0.971,阳性预测值为0.985,阴性预测值为0.957,Kappa=0.941。【结论】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K_(ep)、K^(trans)、V_(e)、ADC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诊断肺癌,且通过一致性分析证实K_(ep)、K^(trans)、V_(e)、ADC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影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弥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与胸部螺旋CT对肺癌的检出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闫龙 吴鹏 +4 位作者 陈海海 刘涛 徐科超 张熙尧 刘国庆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9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究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与胸部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98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及胸部螺旋CT检查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 目的探究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与胸部螺旋CT在肺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98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及胸部螺旋CT检查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 198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的阳性检出率为60.61%,低于胸部螺旋CT的95.45%(P<0.05);经病理检查,198例肺癌患者中,中央型93例,周围型105例。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对中央型、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均低于胸部螺旋CT(P<0.05);胸部螺旋CT检出的不同大小结节数多于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结论针对肺癌患者,采用胸部螺旋CT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螺旋CT 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 肺癌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建军 王生海 +2 位作者 耿冀洲 贾虎 田楠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1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的影像学评估。材料与方法:对115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阳性93例,大部分为复合损伤,其中肺挫裂伤44例、肋骨骨折56例、胸骨骨折5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的影像学评估。材料与方法:对115例胸部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阳性93例,大部分为复合损伤,其中肺挫裂伤44例、肋骨骨折56例、胸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9例、肩胛骨骨折12例、胸椎骨折15例、气胸48例、肺气囊形成5例、皮下气肿16例、纵隔气肿8例、膈疝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的阳性率、准确率较DR明显提高,并能很好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救治,应作为胸部外伤诊断的必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胸部外伤
下载PDF
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宁 高延莉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8例创伤性骨折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对... 目的探讨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8例创伤性骨折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疼痛情况、情绪状态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运用价值。结果两组干预前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疼痛评估指数(PRI)、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PPI、PR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运用可有效缓解因创伤性骨折造成的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疼痛护理 创伤性骨折 运用价值
下载PDF
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海燕 白雪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15-217,共3页
目的:分析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取本院消化科收治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78例,均经临床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比较... 目的:分析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取本院消化科收治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78例,均经临床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情绪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性的舒适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引流操作的满意度,且改善患者情绪状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 护理
下载PDF
胃癌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TNM分期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肿瘤标志物、增殖分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1
19
作者 吴爱军 张振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3期2928-2931,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TNM分期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肿瘤标志物、增殖分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术切除的135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判断TNM分期,采集血清... 目的:研究胃癌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TNM分期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肿瘤标志物、增殖分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术切除的135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判断TNM分期,采集血清并测定肿瘤标志物含量;术后收集肿瘤组织并测定细胞因子、促增殖分子的含量。结果:TNM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53、CA125、CA724的含量以及胃癌组织中TGFβ1、TGFβ2、VEGF、FGF2、PTP1B、PIK3CD、Survivin、Ezrin、YAP的含量显著高于TNMⅠ期;TNMⅢ期、Ⅳ期胃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53、CA125、CA724的含量以及胃癌组织中TGFβ1、TGFβ2、VEGF、FGF2、PTP1B、PIK3CD、Survivin、Ezrin、YAP的含量显著高于TNMⅡ期;TNMⅣ期胃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153、CA125、CA724的含量以及胃癌组织中TGFβ1、TGFβ2、VEGF、FGF2、PTP1B、PIK3CD、Survivin、Ezrin、YAP的含量显著高于TNMⅢ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判断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及肿瘤病灶中细胞增殖分子的含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肿瘤标志物 增殖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CT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警建 杨凯 田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探讨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健康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空白对照,n=10),对照训练组(该组大鼠进行阻力训练,n=10),模型组(SHR... 目的:探讨阻力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健康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空白对照,n=10),对照训练组(该组大鼠进行阻力训练,n=10),模型组(SHR作为高血压模型,n=10),模型训练组(SHR大鼠进行了阻力训练,n=10)。通过攀爬试验进行阻力训练,半分析天平对大鼠体重和肌肉进行称重及采用血液动力学检测大鼠血压和心率。CT对大鼠肺进行影像学观察,通过模拟数字平板PowerLab对大鼠压力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和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和对照训练组体重降低、最大负荷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较其他三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质量降低、收缩压和心率降低、肺密度增加(均P<0.05)。模型组和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和趾长伸肌的质量降低(均P<0.05),模型训练组较对照组比目鱼肌质量升高、心动过速BRS降低(均P<0.05),模型组较模型训练组舒张压和心动过缓BRS降低、肺密度升高(均P<0.05)。结论:阻力运动训练可降低高血压大鼠的高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训练 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 CT影像学 血压 心率 高血压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