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石窟寺自在坐观音造像研究
1
作者 王蕾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延安是中国唐宋以后石窟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宋代晚期石窟中大量出现自在坐观音造像。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龛窟以自在坐观音为主尊造像。本文就延安境内观音造像的分布情况、水月观音流行的原因、造像坐姿、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延安是中国唐宋以后石窟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宋代晚期石窟中大量出现自在坐观音造像。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龛窟以自在坐观音为主尊造像。本文就延安境内观音造像的分布情况、水月观音流行的原因、造像坐姿、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这些证据说明历史上存在过的自在坐观音崇拜现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石窟造像艺术史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延安石窟 自在座 观音造像
下载PDF
基于残留物分析的尖底瓶功能研究——以陕西吴起李拐沟遗址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阿倩 钱耀鹏 +1 位作者 张华 杨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有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食用豆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结合与发酵相关损伤淀粉粒和部分疑似霉菌与酵母细胞的发现,初步推断李拐沟遗址出土尖底瓶应属酒器一类。实验结果对发酵工艺的研判还需更多数据的支撑。总之,实验结果为尖底瓶的功用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证实了陕北地区以李拐沟遗址为代表的小型聚落中酿酒活动应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推进了我国古酒起源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拐沟遗址 尖底瓶功能 淀粉粒 植硅体 霉菌 酵母细胞
下载PDF
丙烯酸酯乳液文物保护材料耐老化性能评价
3
作者 龚欣 韩向娜 陈坤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81-2187,共7页
水溶性的丙烯酸酯乳液是文物领域常用的保护材料,多用于壁画、彩画、骨质文物、漆木器文物的加固和粘接。使用最广泛的丙烯酸酯乳液类文物保护材料是由原罗门哈斯公司生产的Primal系列。商品材料如PrimalAC33、SF016、B60A、WS24和MC76... 水溶性的丙烯酸酯乳液是文物领域常用的保护材料,多用于壁画、彩画、骨质文物、漆木器文物的加固和粘接。使用最广泛的丙烯酸酯乳液类文物保护材料是由原罗门哈斯公司生产的Primal系列。商品材料如PrimalAC33、SF016、B60A、WS24和MC76等在国内外的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中应用较多,但文献报道大多数是直接购买使用的修复案例,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性能评价研究。针对5种常用的Primal系列丙烯酸酯乳液文物保护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和光老化性能开展研究,通过微观形貌、色差和光泽度等分析比较其耐老化性能,采用红外光谱追踪光老化过程中的分子结构变化和吸收峰强度,阐释其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WS24和B60A的耐湿热性能较好,SF016耐湿热性能最差;AC33的颜色和失光率变化最明显。光老化测试发现,紫外光照射过程中所有的材料均发生了断链反应,另外AC33与MC76有内酯生成。经过4200 h光老化后,AC33、SF016、B60A和MC76的羰基指数(C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羰基吸收峰强度(D_(t))降低了10%~15%。WS24的羰基指数下降非常迅速,羰基吸收峰强度降低了53%,是5种材料中耐光老化性能最差的。综合评价认为,B60A的耐光老化性能、耐湿热性能均较好,是Primal系列中耐老化性能最优的丙烯酸酯乳液文物保护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l 丙烯酸酯乳液 老化机理 文物保护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平面构成形式在当代工笔花鸟画构图中的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娜 叶晓波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期30-32,共3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视觉观念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绘画构图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时代发展对绘画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绘画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平面构成在工笔花鸟画中运用的崭新潮流。这种新潮流的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视觉观念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绘画构图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时代发展对绘画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绘画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平面构成在工笔花鸟画中运用的崭新潮流。这种新潮流的介入丰富了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面貌,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平面构成形式的融入为出发点,重点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的革新做出分析。这种革新主要体现在密集的重复构成和空间分割构成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在构图的疏密对比关系中融入西方设计理念,在物象的选取上更贴近当代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构成 当代工笔花鸟画 构图
下载PDF
陕西子长寨关山遗址调查简报
5
作者 翟霖林 苏曼菲 +2 位作者 常婷(执笔/绘图) 张华 王学文(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共12页
2016年8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子长市寨关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一批较为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存。调查结果表明,寨关山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遗存,在与关中地区的文化面貌大体保... 2016年8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子长市寨关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一批较为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存。调查结果表明,寨关山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遗存,在与关中地区的文化面貌大体保持一致的同时,又与北方地区存在着显著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关山遗址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下载PDF
陕西吴起李拐沟遗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翟霖林 胡丹阳 +4 位作者 张华 杨博 王成 胡丹阳(绘图) 王学文(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6,共8页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一致,故洛河上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李拐沟遗址的调查工作填补了洛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拐沟遗址 仰韶文化 聚落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早期礼制建筑群--芦山峁遗址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华 《丝绸之路》 2021年第2期28-29,共2页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曾经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早期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是人类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摇篮之一。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延安境内有8545处文化遗址,仅史前遗址就有1573处。延安、榆林史前遗存数量巨...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曾经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早期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是人类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摇篮之一。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延安境内有8545处文化遗址,仅史前遗址就有1573处。延安、榆林史前遗存数量巨大、内涵丰富,甚至超过土地条件良好的关中平原地区。据统计,每2.4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史前文化遗存,位于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遗址就是典型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史前遗存 史前遗址 礼制 建筑群 宝塔区 芦山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西黄龙县摩崖造像调查与初步研究
8
作者 石建刚 杨军 王蕾 《美成在久》 2022年第5期33-46,共14页
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艺术历史和浓厚的佛学氛围,素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此地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佛教教义研究、传播以及佛教艺术创作的中心。坞摩罗什、玄装等高僧大德曾驻锡在陕西的佛寺中翻译经典、弘扬教义,其影响遍及亚洲诸... 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艺术历史和浓厚的佛学氛围,素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此地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佛教教义研究、传播以及佛教艺术创作的中心。坞摩罗什、玄装等高僧大德曾驻锡在陕西的佛寺中翻译经典、弘扬教义,其影响遍及亚洲诸多国家和地区。在陕西新发现的佛教摩崖造像为深入研究陕北地区佛教史、佛教造像艺术及陕北与关中佛教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史 罗什 摩崖造像 佛教教义 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 实物资料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游走在文化与历史间:重新认识中国红色文化 被引量:4
9
作者 高锦花 叶晓波 《红色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21-27,109,共8页
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与革命史相互交织、彼此借鉴形成的全新体系和概念。概念应有之义,首先文化学层面,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具体领导这两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初次界定。其次历史学层面... 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与革命史相互交织、彼此借鉴形成的全新体系和概念。概念应有之义,首先文化学层面,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具体领导这两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初次界定。其次历史学层面,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反思了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批判性继承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大历史观审视中国红色文化的起止点问题。总之,研究红色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它是中国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这恰恰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要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色文化 红色基因 精神文化 大历史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