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河中学创造性教育实践与思考
1
作者 张思佳 《中学教育》 2001年第2期12-12,34,共2页
关键词 中学 创造性教育 教育观 教育实践
下载PDF
一班一品创温馨 和谐发展促成长——上海市延河中学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俊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1,共3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朝夕相处的班集体,那一方乐土是全班学生和谐成长的文化土壤。让我们的孩子们每天能置身于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温馨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朝夕相处的班集体,那一方乐土是全班学生和谐成长的文化土壤。让我们的孩子们每天能置身于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温馨集体,激发他们的美好情感,塑造健康人格,彰显个性特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直是延河中学班集体建设实践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 实践与研究 和谐发展 中学 成长 上海市 苏霍姆林斯基 终身发展
原文传递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3
作者 郑桂华 王会丽(整理) 张楼(整理)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4期44-46,共3页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生举手。)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生举手。)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都看过了,老师要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看投影,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里多了一个词语,哪个词?生:“真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录 文章发表 举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老师 上课
下载PDF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作者 张雪梅 《神州》 2011年第10期143-143,共1页
初中数学是从数字到代数式的转换的开始,对学生思维上的要求比以往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用,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关键词 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 问题意识
下载PDF
“平行线的判定”:基于相似性,重构数学史 被引量:2
5
作者 牟金保 孙洲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7年第5期34-40,共7页
针对“平行线的判定”常规教学的不足,从HPM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利用重构式,从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起点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与数学史上数学家们对平行线的认知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针对“平行线的判定”常规教学的不足,从HPM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利用重构式,从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起点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与数学史上数学家们对平行线的认知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和基本性质;采用附加式,展示历史上平行线符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课后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融入数学史的“探究之乐”“知识之谐”“方法之美”和“文化之魅”“德育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M 历史相似性 平行线 教学设计 学生反馈
下载PDF
新媒介教育与青少年信息素质培养 被引量:20
6
作者 苗苏萍 《当代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青少年 信息素质培养 新媒介教育 教育者
下载PDF
HPM视角下的“字母表示数”教学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洲 《数学教学》 2017年第6期28-30,46,共4页
1引言代数学经历了从修辞代数到缩略代数、再到符号代数的过程.在代数发展的早期,人们完全用文字来表示一个代数问题的解法,这便是修辞代数.古代两河流域的代数学就属于修辞代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使用的也是修辞代数方... 1引言代数学经历了从修辞代数到缩略代数、再到符号代数的过程.在代数发展的早期,人们完全用文字来表示一个代数问题的解法,这便是修辞代数.古代两河流域的代数学就属于修辞代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使用的也是修辞代数方法.公元3世纪,古希腊代数学鼻祖丢番图(Diophantus)在其《算术》中首次用字母“ζ”来表示未知数,成为缩略代数最早的作者.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数 HPM 代数方法 丢番图 代数问题 探究过程 莱因 法国数学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 《九章算术》
下载PDF
以学生为本:多向探究,多元发展——《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力 《文教资料》 2014年第7期183-185,共3页
本文展示了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多元智能理论、跨学科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实施的《海的女儿》主题探究课程,并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主题探究课程 多元智能 跨学科
下载PDF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彭绍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5期245-246,共2页
初中物理教材里有多处需要做演示实验,仅仅用多媒体图像演示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用实物,现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亲临其境,眼见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质量。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 实验
下载PDF
谈《马说》末两句的标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丹武 《语文知识》 1996年第2期62-63,共2页
韩愈《马说》末两句的标点,似乎是被我们忽略了。初中教材是这样标点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关键词 标点法 韩愈 标点符号 说文解字 问号 初中教材 段注 主旨 助词 文章
下载PDF
激活背景知识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蓉华 《科学教育》 2012年第6期14-15,共2页
牛津教材八九年级的课文编排与六七年级截然不同,学生无论是从心理适应还是学习方式都需要经过巨大的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总有大量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障碍。他们不是不认识文章中的单词,但是按照单词进行翻译和合... 牛津教材八九年级的课文编排与六七年级截然不同,学生无论是从心理适应还是学习方式都需要经过巨大的转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总有大量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障碍。他们不是不认识文章中的单词,但是按照单词进行翻译和合成之后文章就变得支离破碎,难以理解或是文章的主旨无法辨析或是深入,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语言能力问题,这主要是学生缺少与文本有关的背景文化,无法将自己充分的融人语言材料,无法通过已知的知识为未知的知识搭建一个阶梯所致,故本文就对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做粗浅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知识 教学有效性 英语阅读 激活 初中 学习方式 心理适应 阅读过程
下载PDF
上海市初中化学新教材:贴近生活 注重实践 强调能力
12
作者 陈基福 王萍 +2 位作者 张如欣 陈瑜 周明 《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 2005年第5期18-20,共3页
我们在使用这本二期课改的初中化学新教材时觉得在对难度的把握上有困难,比如“物质的量”。我们在第一年使用新教材时根本不知道应教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复习(迎接中考)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我们在使用这本二期课改的初中化学新教材时觉得在对难度的把握上有困难,比如“物质的量”。我们在第一年使用新教材时根本不知道应教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复习(迎接中考)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还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式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我们想了解中考在这方面是如何要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期课改 初中 化学 上海 知识结构 创新意识
下载PDF
“学会关心”的背景、目标和运作(摘要)
13
作者 张鼎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Z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学会关心” 关心价值观 青少年教育 运作 价值取向 学会共存 主题选择 世纪主题 精神实质 精神滑坡
下载PDF
图形翻折中“有图”与“无图”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黄姝娴 《上海中学数学》 2014年第5期35-37,共3页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图形翻折问题成为各地中考、各区县数学模考的热点.此类题题型多样,从考查学生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到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而综合题中...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图形翻折问题成为各地中考、各区县数学模考的热点.此类题题型多样,从考查学生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到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而综合题中,从给定完整的图形,到给定包括对称轴在内的部分图形,再到只给定一个大图形或无图,考查的着眼点日趋灵活,能力立意的意图日益明显,这样的要求导致学生的错误率愈加严重.为此,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学生到底会出现哪些错误?这些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能不能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于是笔者以“学生在解决图形翻折中‘有图’与‘无图’条件下产生的错误”为内容进行了对比性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腰直角三角形 对称轴 平均分 勾股定理 错误归因 错误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证据的论证”在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中的实践研究
15
作者 李燕 陈晓君 鲍贤清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第3期67-75,95,共10页
科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科技博物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通过设计开发教育活动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课堂教学中的论证模型,构建了"基于证据的论证"用于科技博物... 科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科技博物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通过设计开发教育活动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课堂教学中的论证模型,构建了"基于证据的论证"用于科技博物馆的教学流程。本研究以此教学流程为基础,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开发了学习昆虫知识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基于此教学流程,学生的科学知识有所提升,并且在活动中呈现出基于证据进行有效论证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基于证据的论证 教育活动
下载PDF
一样的笑声 不一样的关照
16
作者 刘建平 《地理教学》 2005年第6期31-32,共2页
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随着对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学习和领会,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已经成为落实课改的关键环节。如何在地理课堂中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是笔者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 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随着对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学习和领会,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已经成为落实课改的关键环节。如何在地理课堂中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是笔者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课堂里经常会发生的一个现象,即学生的笑声为例,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行为 教学观念 关键环节 教学理念 地理课堂 新课 教师
下载PDF
当代流行歌曲与经典文学的亲密接触
17
作者 刘力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0期93-94,共2页
当代的流行歌曲与经典文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广泛融合的特点,讨论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系。
关键词 当代流行歌曲 经典文学 融合
下载PDF
《五人墓碑记》之“傫然”
18
作者 叶丹武 《语文知识》 1999年第1期49-51,共3页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观止 汉语大词典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学文言文 墓碑 重叠 解释 作者 说文 解说
下载PDF
谈谈“谁何”
19
作者 叶丹武 《语文知识》 1997年第8期54-55,共2页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注释 康熙字典 贾谊 颜师古 朱东润 汉书 解释 教材 关塞
下载PDF
宋词中的“无那”
20
作者 叶丹武 《语文知识》 1997年第7期14-15,共2页
柳永词《定风波》:“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无那”是什么意思呢?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解释是“无那,无聊”。顾炎武《日知录》说“那”
关键词 宋词 柳永词 顾炎武 唐圭璋 日知录 厌倦 诗词曲 柳词 解释 女主人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