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转型与非遗传承:兼对非遗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战,非遗传承在当代中国的话语表达呈现出复杂而多维的特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愈发成为非遗传承有效、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文化转型中非遗的传承,需要对非遗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进行解析,以此凸显非遗传承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以及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明晰非遗传承尊重传统、鼓励创新、密切关注社会与生活需求的未来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非遗传承 历史性 社会性 生活性
下载PDF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沿海地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小溪 谭立峰 刘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共8页
从沿海11个省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330个,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地理探测器,探析海洋文化遗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洋文化遗产分布整体上呈现两大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福建一带;(2... 从沿海11个省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330个,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地理探测器,探析海洋文化遗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洋文化遗产分布整体上呈现两大密集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福建一带;(2)各历史时期,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遗产的延续性最强,秦汉时期和近现代是海洋文化遗产构成产生质变的两个关键时段;(3)海洋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以人类涉海历史进程为主导,流域和方言是决定海洋文化遗产空间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在南北沿海地区具有空间异质性;(4)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区政策环境随时间变化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出现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遗产 历史地理 时空分布 地理探测器 人海关系 多元一体
下载PDF
笔谈: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庆柱 汤羽扬 +6 位作者 张朝枝 李严 张玉坤 李哲 林留根 王健 李飞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第5期15-27,共13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突出各类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并将利用与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凸显,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和标志作用...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突出各类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并将利用与传承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凸显,其目标是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和标志作用。纷纷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基础工程建设内容。但如何建立起以价值传播为核心的传承展示体系,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问题之一。既有的考古工作可以为文化公园的价值凝炼、主题表达以及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但在以文化公园建设为背景的新一轮规划和建设热潮中,线性遗产本体的保护传承利用,特别是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危险和危害甚至已经出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考量,用什么样的方式向公众阐释遗产价值,在实施中如何做到"统分结合"、功能化建设有所侧重以及公益化项目的商业化,等等。将线性文化遗产建设成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标识建设,也必须处理好线性遗产的复杂形象与文化标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相适应的线性遗产旅游产品体系,并创造性地推动社区居民的传统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使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均成为遗产价值的传播主体,由此增加国家文化公园的活力和运行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线性遗产 文化标识 价值传播 长城 大运河考古 黄河文化
下载PDF
形式追随功能:敌楼核心功能与建筑形制的关联探析
4
作者 李哲 江润华 +1 位作者 张玉坤 李严 《世界建筑》 2024年第9期36-41,共6页
作为明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敌楼功能与形制间的关系尚未厘清,导致类型多样化的成因和设计原则存疑、长城遗产价值揭示受阻。以明代火器为视角,史料与实物互证,分析历史上“敌楼”改名“铳楼”的原因,探索西洋火器佛郎机对敌楼核心功能的影... 作为明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敌楼功能与形制间的关系尚未厘清,导致类型多样化的成因和设计原则存疑、长城遗产价值揭示受阻。以明代火器为视角,史料与实物互证,分析历史上“敌楼”改名“铳楼”的原因,探索西洋火器佛郎机对敌楼核心功能的影响,通过敌楼的断代研究和“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抽样调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比较敌楼的结构与平面、箭窗与吐水嘴的位置、“悬眼”有无等形制特点,验证佛郎机与敌楼的共生关系,得出围绕核心功能的敌楼形制设计原则,拓展建筑遗产与可移动文物多元互证的研究方法,为相关遗产的价值揭示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敌楼 功能与形制 佛郎机 共生规律
下载PDF
国内水乡聚落遗产保护研究进展——基于CNK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
5
作者 石礼贤 郑婕 张玉坤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56-59,共4页
水乡聚落遗产是水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独具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乡聚落所面临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本文以1983-2021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以CiteSpace... 水乡聚落遗产是水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独具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乡聚落所面临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本文以1983-2021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以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为分析工具,结合文献分析法对水乡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趋势、研究主题展开分析,概括了“新旧分离”期(1981-2000年),有限突破期(2001-2012年),积极探索期(2012至今)三个研究阶段,归纳了水乡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生态环境、遗产价值三个热点方向进行论述,揭示了水乡聚落遗产保护研究观念的演化规律。根据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展望了未来水乡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水乡聚落 遗产保护 知识图谱
下载PDF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牛小溪 谭立峰 刘芳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1-219,共9页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7类。从沿海11省市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518个,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各类型遗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整体格局,并与省级行政区划、汉语方言、流域分区相关联。结果表明:各类型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均呈显著集聚状态;行政区划下遗产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方言区划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更具解释力;流域区划对遗产资源的整合度更高。最后针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特征,提出了以发掘省域优势资源为基础,主题阐释框架和海洋遗产廊道相结合的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 遗产资源 宗教与信俗文化 方言区 流域 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史前聚落遗址空间特征研究--以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中国名城》 2022年第6期36-43,共8页
史前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组织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史前遗址的常见类型,也是文明起源与发展演进的重要见证。以3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史前聚落遗址为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对其空间功能、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解读,结果表明:(1)整... 史前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组织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史前遗址的常见类型,也是文明起源与发展演进的重要见证。以3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史前聚落遗址为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对其空间功能、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解读,结果表明:(1)整合度分析显示院落及院区是可达性最高的区域,以高等级居住功能为主;靠近聚落出入口以带回廊的大房址为中心,是内部主要的公共场所;以生产、仓储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空间是聚落人群活动的集中区域。(2)选择度分析显示聚落主要以南北向道路为主,依次连接各级支路和小巷,同时起到划分内部不同功能等级区的作用。(3)可理解度分析显示出聚落空间逐渐由复杂向规整、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带来由依靠内部空间防御向外部设施防御的转变。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具备原型意义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空间图示,拓展空间句法的应用范畴,为史前聚落空间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史前聚落遗址 空间特征 夏家店下层文化 聚落考古学
下载PDF
基于民俗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策略研究——以天津古文化街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明月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5期87-89,共3页
历史文化街区只有重建其与当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方可真正实现活化。民俗生活以其强烈的认同性与功能性,为此提供了可能路径。天津古文化街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的民俗展陈、活态化的民俗实践、地方化的民俗经济构成了基于民俗生活的历史文... 历史文化街区只有重建其与当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方可真正实现活化。民俗生活以其强烈的认同性与功能性,为此提供了可能路径。天津古文化街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的民俗展陈、活态化的民俗实践、地方化的民俗经济构成了基于民俗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策略。未来,若能有效协调民俗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抑制过度商业化,进一步彰显民俗特点,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将更为成熟,具备更大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活化 民俗生活 古文化街
下载PDF
长城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应用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哲 申欢欢 +1 位作者 李严 张玉坤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长城因规模巨大、人文与自然环境复杂、公众认知不足,面临保护管理难题。天津大学长城课题组持续20年对长城遗产进行图像采集与基础研究,搭建“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基于双数据库,从学术层面对长城防... 长城因规模巨大、人文与自然环境复杂、公众认知不足,面临保护管理难题。天津大学长城课题组持续20年对长城遗产进行图像采集与基础研究,搭建“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基于双数据库,从学术层面对长城防御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发掘出多项长城资源;从专业层面为长城病害及风险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从社会层面,线上联合互联网企业搭建“云游长城”平台,线下与博物馆单位合作策划“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诸多成果助力长城整体性数字再现,为长城保护、研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在长城保护过程中的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数字化 防御体系 数据库 整体保护
下载PDF
原广司建筑理论实践的系统回顾与启示
10
作者 马锡栋 李雨静 李小蛟 《建筑技艺》 2023年第5期97-101,共5页
回顾原广司生平,围绕世界聚落考察这一关键事件,梳理建筑师理论实践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总结分析均质空间论、聚落世界景观、反射性住居等核心设计思想。通过系统回顾原广司建筑生涯,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创作路径,为当代建筑师提供... 回顾原广司生平,围绕世界聚落考察这一关键事件,梳理建筑师理论实践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总结分析均质空间论、聚落世界景观、反射性住居等核心设计思想。通过系统回顾原广司建筑生涯,探讨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创作路径,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广司 世界聚落考察 发展阶段 设计思想 启示
下载PDF
长城色彩折射的建造技艺、管理制度与民族智慧
11
作者 李哲 张梦迪 +2 位作者 伍小敏 拓晓龙 李严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与宫殿、寺庙、石窟等建筑遗产相比,长城在材料色彩方面“乏善可陈”,甚至还出现专有名词“长城灰”,将长城的色彩特征固化。本文通过无人机采集明长城全线图像并引入图像类人工智能提取其主色调,首次量化各段长城色彩、绘制全线色彩地... 与宫殿、寺庙、石窟等建筑遗产相比,长城在材料色彩方面“乏善可陈”,甚至还出现专有名词“长城灰”,将长城的色彩特征固化。本文通过无人机采集明长城全线图像并引入图像类人工智能提取其主色调,首次量化各段长城色彩、绘制全线色彩地图,证明长城“富彩”;并结合材料成分分析、史料挖掘,首次揭示色彩背后蕴含的长城材料色彩法则、色彩质量评价标准与奖励办法,以及以色立威、以建止战的核心意图。这一成果尝试填补古代建筑色彩研究的长城缺环、揭示长城作为军事遗产的材料色彩艺术造诣,挖掘出未开发长城段新的遗产景观资源,从全新的视角助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建筑色彩 色彩地图 人工智能 地域性材料
下载PDF
英国哈德良长城防御体系考察与研究
12
作者 李严 翟羽洁 李哲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3期88-104,共17页
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全线考古、建档监测和保护展示等工作已有百年积累,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国家公园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本文通过英、德文文献,以及对哈德良长城全线的实地考察,借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课题组提出的中国长城研究整体性、... 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全线考古、建档监测和保护展示等工作已有百年积累,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和国家公园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本文通过英、德文文献,以及对哈德良长城全线的实地考察,借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课题组提出的中国长城研究整体性、层次性理论,对哈德良长城修筑历史、空间分布、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军事建制、各子系统的构成和建筑特征进行梳理和研究,兼谈哈德良长城的展示方式。研究发现,中西长城在军事设施所形成的体系化布局和规划思想方面有很高的相似度,也有显著的差异。较中国明长城,哈德良长城更偏向军事控制;城池类型与驻军相关,但隶属关系现不明;城池均兼具生活和聚居属性,但内外分隔开,有中国长城尚未发现的功能建筑;塔楼间距较短,且尚未发现附燧之类辅助设施;塔楼较中国更早出现空心形式。中西长城的比较研究,可为我国长城的保护展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参考,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德良长城 历史地理 军事建制 防御体系 阐释与展示
下载PDF
城市曲艺空间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13
作者 吴限 苑思楠 +1 位作者 孙德龙 王世同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8,共11页
天津市曲艺文化发展百年,积累浓厚社会氛围与丰富历史数据。目前曲艺研究多聚焦宏观描述,对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的量化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曲艺发展史料与POI数据,通过曲艺演出空间今昔分布格局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探究高适宜性评分... 天津市曲艺文化发展百年,积累浓厚社会氛围与丰富历史数据。目前曲艺研究多聚焦宏观描述,对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的量化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曲艺发展史料与POI数据,通过曲艺演出空间今昔分布格局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探究高适宜性评分区域的性格,最终揭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天津市曲艺演出空间的发源、衰败、转移等过程,与老城厢、劝业场等区域的特定城市建设史息息相关。②在历史演变与当代格局中,曲艺演出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与商业区域的强关联性。③不同的文化区域及业态类型孕育了不同特征的曲艺空间及表演类型。研究揭示了曲艺演出空间与历史、社会、物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也为文化空间的规划响应和文化产业布局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空间 曲艺文化 空间布局 选址影响因素 空间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唐代军事聚落的体系化布局研究
14
作者 栾绍涵 李严 王思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有大量的唐代城池和烽燧遗址分布,这些军事聚落是特定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下的产物,理清城址和烽燧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可为探查唐代在西域地区的军事部署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揭示西域军事地理、长城与丝路文化... 【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有大量的唐代城池和烽燧遗址分布,这些军事聚落是特定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下的产物,理清城址和烽燧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可为探查唐代在西域地区的军事部署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揭示西域军事地理、长城与丝路文化的关系提供实体样本。【方法】通过梳理史籍文献、实地普查现存遗址、使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数据采集,借助ArcGIS地理信息平台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军事聚落在军政因素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形成天山隘道聚落、丝路古道聚落、绿洲屯戍聚落3种分布类型,3种聚落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的选址特征分别为:因山设险,扼守谷道;道下设防,守卫丝路;资丰物阜,保障屯驻。【结论】揭示了唐代在西域地区复杂且严密的体系化防御布局,以及地理环境和防御策略影响下的选址智慧,为新疆地区唐代军政体系复原研究提供新思路,对阿克苏地区军事遗产保护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西域军事史 空间分布 选址策略 空间分析 城址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苑思楠 张寒 +1 位作者 何蓓洁 张玉坤 《新建筑》 2019年第6期36-40,共5页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中国传统村落 视认知 空间行为 头部方向 视点分析
下载PDF
资源导向下城市边缘乡村集群化规划方法研究——以杭州富阳五村为例
16
作者 马锡栋 李严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城乡要素渗透频繁的过渡地带,已成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但发展问题较突出的重点区域。而在常规单村独建规划模式下,该地区乡村多暴露出资源利用低效、产业模式趋同、环境建设无序、治理效益不佳等切实问...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城乡要素渗透频繁的过渡地带,已成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但发展问题较突出的重点区域。而在常规单村独建规划模式下,该地区乡村多暴露出资源利用低效、产业模式趋同、环境建设无序、治理效益不佳等切实问题,阻碍了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为此,文章针对当前发展瓶颈,以资源这一核心线索为导向,提出了一套针对城市边缘乡村的集群化规划方法。基于集群本底资源的系统解读,挖掘整合价值资源,从产业经济、功能定位、空间建设及基层治理4个层面,构建联动发展、错位互补、系统导控、协商共治的关键路径,以此助推乡村集群的资源有效利用与社会经济振兴。最后,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5个村庄的集群化规划实践为例,探讨该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机制,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参考与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地区 乡村集群化 资源导向 规划方法 杭州市富阳区
下载PDF
封锁下的隐秘交通--明长城暗门建筑类型及其价值揭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哲 拓晓龙 +2 位作者 姚旺 张梦迪 李严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以往认为缘边分布的“关”和“口”是长城内外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然而在明长城各关口之间还存在“毛细血管”层级的官方孔道——暗门。被长期忽视的暗门此前仅以局部个例示人,文章首次借助明长城全线图像数据筛检、史料挖掘及... 以往认为缘边分布的“关”和“口”是长城内外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然而在明长城各关口之间还存在“毛细血管”层级的官方孔道——暗门。被长期忽视的暗门此前仅以局部个例示人,文章首次借助明长城全线图像数据筛检、史料挖掘及全线普查,发现其不仅数量众多、沿线分布广泛,且因地形环境、通关需求衍生出类型丰富的暗门体系。此外,暗门在边疆民族互动中扮演多面角色,深度参与缘边基层社会的发展,影响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关系的走向。研究揭示暗门蕴含的古代军事智慧及相应的工程规划建设思想,分析其对长城内外经济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暗门 建筑图谱 军事智慧 数字复原
下载PDF
身体-空间:建筑学与人类学关联性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坤 《建筑创作》 2020年第2期82-85,共4页
身体是建筑学和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现象学中甚至占有本体论的地位。本文从身体-空间角度出发,对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初步探讨了身体-空间与人类-自然的一元化和身体-空间的原点、结构、要素和边界等问题;借鉴相关理论... 身体是建筑学和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现象学中甚至占有本体论的地位。本文从身体-空间角度出发,对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关联性进行思考,初步探讨了身体-空间与人类-自然的一元化和身体-空间的原点、结构、要素和边界等问题;借鉴相关理论,简要概括了身体-空间的生物/物质的、社会/政治的、文化/技术的、几何/建筑的、知觉/审美的五个基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空间 身体-空间结构 身体-空间属性 建筑学与人类学关联性
下载PDF
河北省邢台市重点小城镇发展评估与分析
19
作者 闫宇 张玉坤 张蔚 《建设科技》 2021年第7期99-106,共8页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我国现阶段重点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相关发展阻力值得被探究。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首先利用运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中的SLEUTH模型以模拟土地...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我国现阶段重点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相关发展阻力值得被探究。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首先利用运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中的SLEUTH模型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从用地扩展和城市扩张的角度分析重点小城镇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7个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两种量化分析方法分别从现状评估和未来预测的方向对邢台市重点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与阻碍进行剖析和总结。并结合县域经济水平,从城镇规模、空间布局、等级结构等角度提出重点小城镇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小城镇 层次分析法 SLEUTH模型 发展评估
下载PDF
非遗研培计划中传承人主体地位的保障问题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明月 周晓飞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4期57-62,共6页
保障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是非遗研培计划实现其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在非遗研培计划的基层实践中,少数研培参与者对传承人的认知偏误影响着他们所负责的研培工作,导致传承人在培训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主体地位被弱化的风险。基于基层... 保障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是非遗研培计划实现其文化使命的重要前提。在非遗研培计划的基层实践中,少数研培参与者对传承人的认知偏误影响着他们所负责的研培工作,导致传承人在培训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主体地位被弱化的风险。基于基层非遗研培班的经验反思,传承人主体地位的保障有传承人需求表达渠道多元化、民俗学者对研培组织工作的参与、以文化交流增进对传承人的文化理解等三种路径。它们旨在通过基层非遗研培工作的机制创新,让传承人的主体需求得到有效地表达和满足,从而提升非遗研培计划的实际效果,实现传承人的传承和创造能力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研培计划 传承人 主体地位 认知偏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