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朱熹父子与建阳茶业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福建茶叶》
1989年第4期43-45,共3页
-
文摘
建阳产茶,自唐始见于文献记载。及至宋朝茶树种植遍及城乡,茶叶品质誉满九州,茗饮斗试蔚然风成,茶官茶人显赫国中,茶业文化盛极一时。据建阳县志记载,宋时已有黄坑“茶坂”、后山“茶园”、莒口“茶(土布)”、东山“茶坡”、回龙“茶畲”等带“茶”字的地名14处之多。至于沦茗、茗碗、茗饮、斗试、
-
关键词
朱熹
建阳茶业
茶业
茶史
-
分类号
F729.4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建阳白茶初考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福建茶叶》
1990年第3期40-42,48,共3页
-
文摘
建阳白茶又称水吉白茶是福建传统名茶。其主要产品有寿眉、贡眉、白牡丹和白亳银针。外销市场主要是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近年出口250吨左右,每吨均价约3600美元。白茶的创始起源专家学者多有论述,笔者根据多年调查所得,作此初考,敬请指教。 一、白茶创始时间与人物 白茶最早是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的。 据白茶创始人的第五代传人,1990年74岁的肖乌奴和同村同年人饶太荣两位老茶农反映,白茶是肖苏伯(肖乌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父辈创始的。肖苏伯年青时即曾贩运白茶到广州。
-
关键词
建阳白茶
茶史
福建
-
分类号
F329.5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建阳茶园水土流失情况及其治理措施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3期5-7,共3页
-
文摘
在特定的自然与人为条件下,茶园水土流失能造成侵害农田、水利,淤塞河道.在我县历史上曾被称为"茶害".我县地处闽北,是有名的茶区.由于种种原因,茶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持续至今.长期以来,人们花费了大量人、财、物力进行治理,近十多年来,才成效比较显著.探讨茶园水土流失历史情况及其形成因素和治理措施,化害为利,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茶园管理
水土流失情况
人为条件
建阳
县历史
采摘面
低产茶园
定型修剪
水土保持设施
投产茶园
-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
-
题名立体茶园效益浅谈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福建茶叶》
1990年第2期25-28,共4页
-
文摘
建阳县光、热、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山地资源丰富,但保蓄水能力差。单一茶园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夏秋强光直照,高温干旱,茶叶单产和品质很低,效益不高,毁茶改植他作不少。立体茶园以茶为主,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组成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物流和能流的高效转换。显著的生态效益促进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亩均土地产值比单一茶园高出14.85倍。
-
关键词
立体茶园
水土保持
效益
-
分类号
S157.43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水仙茶及水仙茶树王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7年第1期26-27,22,共3页
-
-
关键词
茶树
水仙茶树
水仙茶
树型
品种
-
分类号
S571.10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
-
题名茶园到户后的管理办法
- 6
-
-
作者
林今团
-
机构
建阳县茶业局
-
出处
《福建茶叶》
1989年第2期48-49,共2页
-
文摘
建阳县小湖乡是闻名遐迩的闽北水仙茶产区,年产水仙茶3000担,产值12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10%。水仙茶树品种即发源于该乡董步村的对门山—岩槎山。160多年后的今天,凭借着政通、人和、天时、地利,水仙茶越发飘香,驰名于世。 董步村,52户,236人。经营稻田300亩,农地105亩,茶园240亩,其中可采200亩。1988年产水仙茶125担,收入32,000元,人均136元,占总收入的21.2%。茶巳成为该村粮、茶、蔗三大产业支柱之一。
-
关键词
茶园
包产到户
管理
-
分类号
F325.1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