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治疗重度泪沟畸形患者的美容效果
1
作者 郑素粉 马朝霞 申飞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对于治疗重度泪沟畸形患者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重度泪沟畸形患者,均接受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术前、术后通过Barton分级、泪沟畸形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美容效果,... 目的研究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对于治疗重度泪沟畸形患者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重度泪沟畸形患者,均接受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术前、术后通过Barton分级、泪沟畸形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美容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复发情况,收集患者对美容效果的满意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Barton分级0级87(63.97%)例,Ⅰ级29(21.32%)例,Ⅱ级20(14.71%)例,总改善率100%;术后6个月,TTRS各项指标及总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内出现轮廓不规则或移位2例(1.47%),瘀斑10(7.35%)例,球结膜出血5(3.68%例),局部结节4(2.94%)例,总发生21(15.44%)例;术后患者评价非常满意64例(47.06%),满意33例(24.26%),一般30(22.06%)例,不满意9(6.62%)例,总满意率93.38%(127/136)。结论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是一种长效、稳定、安全改善患者泪沟畸形的方法,对于重度泪沟畸形患者的美容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沟畸形 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 美容效果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潘丹 杨胜家 +3 位作者 孟凡毅 毛盼 黄明可 穆红梅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7-565,共9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7至31日于开封市眼病医院初次诊断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和(或)旁中心急性黄斑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且就诊前新型冠状病...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7至31日于开封市眼病医院初次诊断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和(或)旁中心急性黄斑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且就诊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8例(15只眼),作为观察组,并根据SS-OCT表现将患者分为4型。招募无眼科和(或)全身疾病的15名(15只眼)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以抽签方式随机选取1只眼为受试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激光照相(FLP)、眼压检查、眼底红外成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测量受试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收集并分析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多模态影像检查结果。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0 mm、>1.0 mm且≤3.0mm、>3.0 mm且≤6.0 m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SCP-VD)和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DCP-VD),分别记录为SCP-VD1.0、3.0、6.0和DCP-VD1.0、3.0、6.0。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男性6例(11只眼),女性2例(4只眼);年龄为(26.87±11.56)岁。健康对照组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为(28.75±12.30)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均出现体温≥39.0 ℃的高热,且在发热期间或退烧后24 h内出现眼部症状。所有患者中,Ⅰ型5例(7只眼),Ⅱ型1例(1只眼),Ⅲ型3例(4只眼),Ⅳ型2例(3只眼)。Ⅲ、Ⅳ型中3例(4只眼)出现外丛状层或外核层弱反射囊腔,FLP检查发现黄斑区可见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1例(1只眼)可见视网膜浅层出血。2例(4只眼)眼底可见棉绒斑。眼底红外光检查显示,Ⅰ型表现为黄斑旁中心区弱反射病变,尖端指向中心凹,Ⅱ型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Ⅲ、Ⅳ型表现为跨越黄斑中心凹的地图状弱反射病变。OCTA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SCP-VD1.0为6.93%(4.77%,6.9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66%(8.05%,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4.00,P=0.016);观察组SCP-VD3.0为37.14%(32.15%,43.4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3.06%(38.95%,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4.00,P=0.016);观察组DCP-VD3.0为48.20%(46.11%,50.33%),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1.10%(50.04%,5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P=0.009);观察组DCP-VD6.0为49.27%(47.26%,51.67%),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2.43%(50.07%,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00,P=0.004)。两组间SCP-VD6.0和DCP-VD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可累及视网膜全层,SS-OCT表现为病变区域节段性强反射,眼底红外光表现为病变区域弱反射,FLP表现为黄斑区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OCTA表现为SCP-VD和DCP-VD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白点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多模态成像
原文传递
不同眼轴长度应用Kane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研究
3
作者 张千帆 朱珂珂 穆红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832-836,共5页
目的研究Kane公式应用于不同眼轴长度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开封市眼病医院2022年4至12月行白内障手术158例(158眼),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49例,眼轴≤22.0 mm;B组55例,22.0 ... 目的研究Kane公式应用于不同眼轴长度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开封市眼病医院2022年4至12月行白内障手术158例(158眼),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49例,眼轴≤22.0 mm;B组55例,22.0 mm<眼轴<26.0 mm;C组54例,眼轴≥26.0 mm。术前行IOL Master 700检查,分别用SRK/T、Hoffer Q、Holladay 2、Haigis、BarrettⅡ、Kane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术后1个月行主觉验光,比较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误差均值(ME)、绝对值误差中位数(MedAE)。结果A、C组患者每个公式的ME与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ed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12.27;P<0.001,P=0.031),B组所有公式ME与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ME组内比较显示Kane公式与其他公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49例不同公式ME在±0.50 D范围内的比率分别为59.18%(29/49)、63.26%(31/49)、67.35%(33/49)、57.14%(28/49)、69.38%(29/49)、71.43%(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18),C组不同公式ME±0.50 D范围内的比率分别为57.41%(31/54)、53.70%(29/54)、68.52%(37/54)、66.67%(36/54)、72.22%(39/54)、75.93%(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P=0.001)。但是A组在ME±1.0 D的比率分别为83.67%(41/49)、85.71%(42/49)、87.75%(44/49)、83.67%(41/49)、93.88%(46/49)、95.92%(4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7,P>0.05),C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P<0.05)。结论Kane在线公式在短眼轴和长眼轴情况下都有着较好的屈光预测准确性,优于其他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式 Kane 误差 屈光 晶状体 人工 白内障
原文传递
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效果
4
作者 郑素粉 穆红梅 +1 位作者 马朝霞 申飞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开封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复发性上睑下垂64例(64只眼),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额肌瓣悬吊术;观察组... 目的评估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开封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复发性上睑下垂64例(64只眼),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额肌瓣悬吊术;观察组行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1)值,术后上睑提肌上提量和眼睑闭合不全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36%,37/38)较对照组(83.33%,30/36)高(χ^(2)=4.25,P=0.039);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的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上睑提肌缘高度值分别为(4.35±0.65)mm、(4.22±0.63)mm及(4.63±0.69)mm,均高与对照组的(4.05±0.60)mm、(3.83±0.57)mm及(4.21±0.62)mm(F_(组间)=20.19,P=0.001;F_(时间)=820.90,P=0.001;F_(交互)=1.96,P=0.002);观察组术后3、6及12个月上睑上提量分别为(4.32±0.64)mm、(5.41±0.81)mm及(5.38±0.80)mm,高与对照组的(4.01±0.58)mm、(4.96±0.74)mm及(5.01±0.75)mm,眼睑闭合不全程度分别为(2.25±0.33)mm、(1.23±0.18)mm及(0.24±0.03)mm,低与对照组的(3.68±0.55)mm、(2.74±0.41)mm及(1.55±0.23)mm(术后上睑提肌上提量:F_(组间)=14.94,P组间<0.05;F_(时间)=49.18,P时间<0.05;F_(交互)=0.17,P_(交互)=0.840;眼睑闭合不全程度:F_(组间)=1019.00,P组间<0.05;F_(时间)=726.20,P时间<0.05;F_(交互)=1.72,P_(交互)=0.180);术后并发症观察组(7.89%,3/38)发生率较对照组(25.00%,9/36)低(χ^(2)=3.98,P=0.046)。结论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复发性 筋膜鞘悬吊术 联合 改良 疗效 临床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高芬 张婉婷 +1 位作者 周青霞 穆红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756-761,共6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 后表面 角膜 近视 高度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